李凤娟 李 毅
(滁州市扬子路小学 安徽滁州 239000)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思想的不断完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维逻辑。与过去“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形式相比,“让学引思”教学形式更有助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达到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的目的。因此,对“让学引思”模式进行深入探究已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情感变化,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为今后的学习铺平道路。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让学引思”模式开展教学之前,首先要反思目前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依然有很多教师还采用“满堂灌”教学方式,忽视了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动者,是学习的主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知识,无法对知识形成自身的理解,缺少必要的自主思考过程。久而久之,不仅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而且还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升。在小学阶段,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之外,还要帮助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教育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否则学生会缺乏学习动力,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很多年,并且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在实际的落实中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很多课堂依然还是以前的老样子。表面上来看,是以学生为主,但实际上依然是以教师为主,教学内容也只侧重于考试的内容,唯应试论。唯一变化的只是教学方式在不断丰富,尤其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借助多媒体教学,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有趣。素质教育推动不彻底,将难以充分发挥出语文教育的价值与优势。除此之外,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引导,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素质教育的推动不彻底既与当地的教育资源有关,同时也和教师对素质教育理念的研究不透彻有着直接关系,教师无法创设出更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教学模式,致使小学语文教学形式化问题严重。
随着教师教学任务不断增加,而课堂教学时间又有限,这就导致了一些教师全然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味地灌输知识。为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不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或者流于形式,学生还没有思考出结果,教师就已经给出了答案,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懒得思考了。甚至有些教师为了所谓的好成绩,会想尽办法在课堂中多讲一些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加快了课堂教学进度。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教学速度太快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反而可能令其产生厌学心理,最终只能是适得其反,导致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低头记笔记,从不和教师互动。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如何让学生在跟随教师学习的同时自觉主动地进行思考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适当地放缓教学进度,为学生创造更多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充分消化所学的知识。保证课堂中的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这样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会随之上升。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为例,大多数教师会选择将三首古诗放在一起讲,然后通过完成作业练习或课后学习任务使学生消化所学知识,这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古诗的内容,更无法深入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对此,教师不如试着放慢教学速度,完成一首古诗的讲解之后,再进行第二首古诗的教学和第三首古诗的教学。一学二放,让学生在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后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读感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学习技巧,而且还能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既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又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手段,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出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对知识与问题进行思考,既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又能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除此之外,相较于传统的口头说教与板书呈现的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可以更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实现“让学引思”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及学习情况创设相应的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对语文知识进行思考与学习。例如,沈从文的《腊八粥》,全文以腊八粥为线索,描绘了小孩八儿盼粥,等待妈妈煮粥,以及八儿一家其乐融融地享受腊八粥的场景,表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更体现出腊八粥的香甜和八儿的可爱,刻画了一幅甜蜜温馨的家庭生活图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营造浓厚的腊八节的气氛,然后再让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深入体会课文中的八儿扒着灶台盼粥等粥的心情,最后从整体上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及情感表达。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其学习欲望,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深度思考,既掌握了课文中所包含的基本语文知识,又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升华了小学语文教育内涵。
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要教会学生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强调应重视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鉴于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并借此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可以变单一的个体学习为多元的小组合作学习。很多语文课堂中,教师都在开展小组合作,但绝大多数都流于形式,花架子,没有实质的效果。因此,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效、高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巧妙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朗读合作。朗读指导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我们很多的语文老师抑或是为了节省时间,抑或是想达到统一的朗读效果,往往越俎代庖,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强加给学生,给学生固有的朗读指导,学生被动接受,缺乏自己的思考,朗读千篇一律,成为教师的传声筒。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感悟。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对话多的课文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并提前告知他们,不拘形式地读出自己的理解,给读得好的小组提供在全班朗读的机会。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思考:如何把握人物角色?如何通过不同的语调、音色等来展现人物的特点?怎样让自己的小组能在班级示范朗读?学生通过合作,并结合自己的思考,解决了上述问题,读出了自己特有的感悟,自身的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作文合作。小学阶段,作文令绝大多数学生感到非常头疼,有的是缺乏习作的材料;有的是不能有效审题,缺乏正确审题的能力;有的是不会从众多的材料中有效选材……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中,针对题目的要求,让学生进行作文审题、选材及评议修改的合作,将会大大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让学生爱上写作文。比如笔者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指导学生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时,开展了小组合作,有效降低习作难度,让后进生也能从容写作。要想完成一篇研究报告,除了要明确研究报告的格式、包含的板块以外,前期的调查、资料的收集也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些对于班级的一部分学生来说却是难以完成的。为此,我先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让他们将各自搜集的资料共享,并在小组内合作,进行资料整理,共同讨论得出研究结论,有了这样的合作学习,学困生得到了有效的帮助,班级整体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升。作文后的习作评改,也在小组中完成,请能力较强的学生介绍评改方法,能力较弱的学生便从其他学生的评改中学到了具体的方法,为自己评改做好准备。接着,小组共同评议修改同一篇习作,要求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发言,既提高了他们的习作修改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
作业合作。十个手指头有长有短,班级几十个学生也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针多不同的学生,我们不能不考虑他们的差异,若布置相同的作业,就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不够吃。对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这样既体现合作教学的整体性、统一性要求,又照顾到每个小组成员的差异。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促使各类学生都有热情参与,有能力参与,最后达到共同提高这一目标。
如何在课堂中展开提问,一直都是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恰当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提出合理的问题,往往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问题与学生的关系好比“湖泊”与“石子”,如果石子有足够的重量,且抛石子的人的手法足够好,就能在湖泊中激起很大波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课堂中的提问方式及问题内容,问题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过于简单的问题难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而太难的问题又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与思考积极性。比如在教学《竹节人》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带来的快乐,了解课文的主旨,教师提出了问题:“作者写老师与竹节人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文章中心思想有无关联?教师怎么可以玩从学生手中没收来的玩具呢,这也太影响老师的形象了吧?这段内容是否可以删减?”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经过深入思考与相互讨论,得出这部分的内容不仅不能删,反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竹节人这个童年游戏的有趣,连教师都无法抗拒,抒发了“我们”内心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与自主学习,提升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会学习、会思考,达到“让学引思”。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让学引思”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推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落实。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反思目前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调整现有的教学计划,适当放缓教学进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