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创 陈珊珊
【摘要】本文基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探索乡镇寄宿制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突出”模式的构建与有效实施,包括:突出全程覆盖,强化理论支撑,精准把脉入校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突出全员参与,加强专题培训和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管理机制;突出全面整合,强化协同育人,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条有效路径,切实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初中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三突出”模式 专业师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5-0009-05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内容。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完好状态。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初中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正处于“疾风骤雨”的青春期,心理发展上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矛盾冲突,导致其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等方面极易出现复杂的心理问题。近年来,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初中生自杀事件屡屡见诸各种媒体,一次次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在2023年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要求各地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统筹政策与制度、学科与人才、技术与环境,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校成立于2019年,地处玉林市城郊,是玉州区一所规模较大的初中寄宿制学校,现有96個教学班。因生源结构复杂、班级数量和学生人数众多,我校在建校之初便为学生配备了3名有专业背景的心理教师,并在次年新增了1名心理专业教师。2021年,为“建强心理人才队伍”,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我校立项了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研究与实践”专项课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开始立足本校实际,探索寄宿制初中学校突出全程覆盖、突出全员参与、突出全面整合的“三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一、突出全程覆盖,强化理论支撑,精准把脉入校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计划》要求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坚持提升能力”基本原则,统筹教师、教材、课程、学科、专业等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建设,全方位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问题预防和监测机制,主动干预,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初中三年既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又是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关键期。因此,我校在配齐、建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前提下,基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在新生入校之初便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状况的全面调研,希望以此为基础摸清入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早发现问题,通过初中三年全程跟踪和专业教育,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美国新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 H. Erikson)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具体可分为八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且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典型的心理冲突,遗传因素决定了八阶段的发展顺序不可变更,外界环境则决定了八阶段发展能否顺利完成,且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人格的终身发展造成影响。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最容易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其主要心理冲突通常表现为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矛盾,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自我同一性指的是个体对自我的认同感和稳定感,与之相对的是角色混乱即个体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容易感受到困惑和冲突。
(一)精准把脉入校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校自2020年起在每年秋季学期为入学新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状况的摸底调查,以此为基础建立学生初中三年的心理档案。如,2022年我校对全部新生1 577人进行了摸底调查,其中:女生706人、占比44.77%,男生871人、占比55.23%;城区学生543人、占比34.43%,乡镇学生1 034人、占比65.57%;跟随妈妈生活的单亲家庭学生92人、占比5.83%,跟随爸爸生活的单亲家庭学生65人、占比4.12%,跟随其他亲戚生活的单亲家庭学生18人、占比1.14%,非单亲家庭学生1 402人、占比88.90%。本次摸底调查选用的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该量表包含10个分量表的60道题目,用于测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10个维度,包括适应不良、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等。该量表采用5级计分制,从1至5分依次表示“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有时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该量表参照总平均分评定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分越低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总平均分低于2分,表明可能不存在心理问题;在2—2.99分之间,表明可能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在3—3.99分之间,表明可能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在4—4.99分之间,表明可能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等于5分,则表明可能存在非常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22年的测试结果如表1、表2、表3所示。
从总体上分析本次调查结果,可知这一届学生中,心理状态良好的学生有775人、占比49.14%,存在輕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有653人、占比41.41%,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有147人、占比9.32%,存在重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有2人、占比0.13%。也就是说,本届学生中,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不在少数,且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情绪不稳定;男生比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一些,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焦虑、学习压力、情绪不稳定四个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城区学生比乡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一些;只跟随妈妈或爸爸的单亲家庭学生比来自另外两个类型家庭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差一些。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生理发育迅速,心理变化显著。面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的初中生在学习、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下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导致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寄宿制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差异明显,这就使初中生更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而学习科目的增加、学习难度的提高、教师教学风格的改变等因素都让初中生感受到了空前的学习压力,致使部分适应不良的初中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我校多数新生是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新的老师、同学,难以迅速适应,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解决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渠道主要是向朋友倾诉或者自我消解,不太愿意与家长沟通,认为家长不会理解自己;部分家长反映,自己不知道该怎么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处。由此可见,目前初中生存在与家长沟通不主动、情绪表达不顺畅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初中学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二)综合分析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通过综合分析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资料和文献,结合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目前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大众认知存在偏差
心理健康教育长期得不到人们足够的重视,与大众的认知偏差有很大关系。这个“大众”,包括社会大众、学生家长、教师、学生及学校领导。大众普遍认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的责任。学校领导的认知偏差,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长期以附设性身份孤立于学校教育管理之外,而未能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教师和学生家长的认知偏差,导致他们可以采取“事不关己”或“无能为力”的态度,把“问题学生”直接推向班主任加强管理、推向心理教师进行“救治”。事实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受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教育模式而非治疗模式,大部分学生需要的是通过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是真正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的“问题学生”,并且原则上心理教师不能开展专业的心理治疗工作。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方面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通力合作,另一方面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全面、清醒的认识。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设施及师资不足
21世纪以来,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在经历了疫情之后,《计划》的颁布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到了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但由于此项工作起步较晚且各方面投入不足,普通中小学校重视程度依然不够,表现为相关基础设施及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置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更谈不上“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种种原因导致学校长期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分类疏导不够到位、学校心理辅导服务效果不佳等问题,甚至不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停留在宣传几个心理学术语、出版几期心理学健康教育板报或者举办几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层面,而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各项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当中,没有“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
二、突出全员参与,加强专题培训和管理,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管理机制
心理健康是成就人类生命幸福的重要基石。鉴于目前国内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普遍存在师资不足、大众认知偏差等问题,为了“建强心理人才队伍”,我校从建校之初便引入了一批心理专业人才。现有4名心理健康教师均为心理学学历背景,且均持有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系玉林市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员,其中吴桂泉老师还是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引领下,我校加强对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健全了心理档案,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全程常态化管理的有效机制。
(一)组建包含师生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团队,加强对管理团队的专业培训
学生心理健康关乎学校每一个成员,组建一支覆盖全员的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团队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保障。为此,我校首先建立了一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队伍,这支队伍以校长和分管副校长、教务处和政教处主任为领导,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为着力点,以各班班主任为主干,由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人人有责。其次在96个班级的班干队伍中各增设了一男一女两名心理委员,负责动态监控各班学生一周心理健康状态,每周五按时上交本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晴雨表”给班主任,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心理教师,心理教师及时上报分管领导,使学校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特殊心理问题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处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心理委员是开展朋辈帮扶的重要力量,是同学的心理观察员以及同学与心理教师之间的心理联络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加强对全校教师的专业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认知的有效方法。在每年的寒暑假校本培训中,我校会特别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活动,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专题培训,结合大家的工作岗位特点明确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分工,提高全体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认识,为学校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员保障。
就像教师需要定期培训一样,每一个班级的心理委员也需要定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專业培训。通常情况下,我校每月举办一期心理委员培训会,每期有不同的主题,由心理教师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确定主题并担任主讲,主要是帮助心理委员了解同龄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他们发现同学异常行为状况下的异常心理的能力,提高助人自助的意识和能力。例如,2023年,我校在3月举办了“转变心态,迎接新学期”专题培训,4月举办了“春季常见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识别”专题培训,5月举办了“会倾听,善沟通”专题培训,6月举办了“应考心理的表现与应对”专题培训,等等。
(二)健全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制度,以常态活动促进全体学生自我同一性的逐步发展
我校在每年9月开展新生入学心理健康状况普查,落实“一人一档”,同时健全心理档案管理制度,专门指派1名心理教师负责学生心理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对档案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坚持发展性原则,结合每一个学生的日常表现情况、家庭情况、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反馈的情况等,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监测与分类归档;坚持保密性原则,对学生心理档案严格保密,不许泄露未成年学生的隐私;等等。
在青春期发展阶段,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中出现的角色混乱是引发其诸多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我们认为,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学生既可以通过理论学习、自我反省提高认识,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尝试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建立起对自我的认同感,还可以通过寻求专业心理咨询解决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为了润物无声地促进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我校长期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年秋季学期,在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期间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科普活动;每年春季学期,结合“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日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比赛、治愈系心理漫画比赛及脱口秀比赛等活动;每个学期更新一次心理教研组的情智教育阵地,至少组织一次学生心理情景剧表演活动;每年新生入学时收集学生笑脸图片更新学校“微笑墙”;每年6月组织九年级学生许下中考心愿粘贴在学校“心愿墙”上,同时让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给九年级的同学留言祝福。
(三)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三级工作网络,动态监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预警和干预,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我校制定并落实了“预防为主—及时预警—协调有序”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首先,在学校领导统一指挥下,建立由心理教师、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班级心理委员共同参与的心理危机干预三级工作网络。其次,全体教师和班干中的心理委员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对象的日常思想教育和监管工作:科任教师和心理委员做好观察、了解,发现异常问题及时上报;心理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发现处于危机状态或需要立即干预的学生,及时上报学校领导并立即采取相应干预措施,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发现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则及时联系专业机构和家长给予专业评估、会诊和进一步的治疗;危机事件发生时,保卫处要负责协助保护在场师生的安全。整个三级工作网络需要学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班级心理委员和学校保卫处等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全员全程参与。
三、突出全面整合,强化协同育人,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条有效路径
近年来,我校在稳定的专业教师队伍引领下,通过全面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得以在全校范围内,面向各类不同的学生群体,科学、有序地开展。
(一)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
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每班每周安排一个课时,由心理教师进行集体备课、试讲后上课,授课形式以心理辅导活动为主,严防学科化倾向,助推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系统、科学、高效开展,我们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主要问题及认知发展特点,开发了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七年级的学生最主要的问题是适应性问题,根源在于学生心理在成熟与幼稚、独立与依赖之间摇摆,同时学习自信心、交往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于是我们主要开发了以学会适应、习惯养成、人际交往、认识自我、情绪调节等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八年级的学生具有过渡性、动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等心理活动同时激荡的心理发展特点,八年级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变的关键期,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容易出现孤独、忧郁、情绪波动、苦闷交织的心理问题,且极易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于是我们主要开发了以学习动机、异性交往、考试焦虑、悦纳自我等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九年级的学生随着升学季的到来而倍感学习压力增大,容易出现学习自信心不足、对前途担忧、心态慌乱、情绪焦虑等心理问题,于是我们主要开发了以学业压力、情绪调控、职业规划等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学科有效渗透
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是各学科的教师,各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学校应调动全体教师全员育人的积极性,引导各学科教师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将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学科的日常教学当中。例如,数学教师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方”一课,可引导学生比较1.01和0.99的差异,一个比1多0.01,一个比1少0.01,以此比喻学生每天进步或退步的那一点点,日积月累之下,当我们以年计的时候,那一点点的进步或退步所引发的差距之大将超出学生的想象:1.01365=37.78,1365=1,0.99365=0.03;当我们再努力多一点点,1.02365=1 377.4……教师可以此告诫学生:只要不断努力,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当然,数学上的理论推演与现实生活之间是有差距的,人的发展将同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可以此告诉学生,要学会理性面对人生的得失,不要看一时一刻的得失,而要学会面对个体发展的整体趋势,从而坚定信心。
(三)实施面向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辅导
心理健康辅导是心理教师与受辅导学生之间通过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欣赏自我,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我认识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实现的过程。不同的学生群体会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实施面向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有助于增强辅导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
首先是分别面向男生、女生的团体辅导。在对不同性别的初中生进行10个维度的差异检验时我们发现,男生和女生在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和其中的7个维度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而这可能与男女生的生理差异有关。女生身体变化比男生多且密,每一次身体变化都会带来激素水平的变化,因此,即使没有个体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女生也更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男女生在沟通方式和压力应对方式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男生更倾向于主动攻击,女生更倾向于消极逃避。因此,针对初中三个年级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以及男女生所要面临的不同问题,我校每学年都会分年级分别召集男生、女生会议,由心理教师指导大家学会直面当前可能会遇到的困惑与烦恼,尝试接受并战胜它们,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正确处理与同学、与异性的关系,做到自尊、自重、自爱、自强,健康快乐地成长。
其次是针对特定人群的团体辅导。“特定人群”的选择依据是学生在特定时期的特定需要。例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亲子关系团体辅导、提高班级凝聚力的班级团体辅导、有职业规划方面需求的学生团体辅导等;以宿舍为单位开展的生活技能大比拼团体辅导、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以社团为单位开展的团队协作团体辅导;为学业不良学生开展的提高学习动机、改善学习方法的团体辅导;为九年级学生开展的中考赋能团体辅导;等等。
最后是面向师生个体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问题不只发生在学生身上,教师也不能幸免。因此,我校的心理咨询面向有心理困扰的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开放,时间安排在每周一至周五的中午、下午,时长各一个半小时,通常需要个体预约或班主任委托。其余时间的咨询服务可灵活安排。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教师应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学规律,向师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严防医学化倾向,同时建立严格的学校心理咨询制度,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和隐私安全。
(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指导
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学校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非常必要。我校每学期都举办不同年级不同主题的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认识孩子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建立合理的教育期待。如,在七年级开展“学会沟通·共同成长”亲子关系团体辅导,让家长和孩子在亲子沟通中学会相互理解;向家长印发学习资料,帮助家长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让孩子在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等。此外,学校还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等,搭建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及时交流学生在家或在校的心理状况,共同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定期家訪、校访,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个别指导,为家长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提供专业的意见或建议;等等。
总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内外交困”的心理发展阶段,初中阶段也因此成为学生心理问题高发的特殊阶段。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强化专业引领的基础上,在突出全程覆盖、突出全员参与、突出全面整合的“三突出”模式引导下,建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团队,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学科渗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指导,引导全校师生员工和家长共同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下一步,我校将深入探索“家校社”联动机制的建立,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全方位夯实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构建高质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龚良运.EAP模式在广西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6.
[2]胡咚,钟慧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衔接研究:基于广西14个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2):6.
[3]叶华文.校本特色立品牌,科研引领促发展:“主体—发展”模式下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6):5.
[4]薛静.保定市高级技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现状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3.
[5]秦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地区差异的对比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