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新维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随后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目的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从以上文件可以看到,作业是此次改革的一个关键领域,同时对作业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严控作业数量与时间;二是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三是创新作业类型和方式。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达到上述要求,实现减负增效的效果,是值得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理念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要从学与教的视角思考作业内涵,要有助于学生对内容的再学习,进一步深化对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形成物理观念,体现学科本质,发展思维能力,经历再学习过程,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为此,初中物理作业设计要贯穿以下理念。
(一)倡导单元设计
相对于单独的课时而言,单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关联性和递进性。以单元为单位进行作业整体设计,首先,有利于对教学要求落实的统筹思考,加强同一单元不同课时作业内容与要求的关联;其次,有利于对不同课时的作业目标、作业类型、作业时间、作业难度等进行跨课时安排,实现课时作业之间的整体性和递进性;最后,有利于学生再学习,更好地发挥作业在发展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
(二)发展核心素养
物理教学要还原知识的形成过程,凸显物理本质。物理实验影响人的世界观,物理思维影响人的品格,物理方法影响人的关键能力。作业作为教学与评价的联系桥梁,在作业目标设计中要考虑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素养目标的达成,然后在作业目标的指引下编选作业题目。在物理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变化设问角度、设置问题梯度、强化过程分析、变换表达形式等,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升其思维品质,还可以通过“小实验”类型的作业渗透科学方法的迁移,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突出自主学习
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业同样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作业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反思习惯,所以作业设计中可以设置评估、反思、评价、表达等环节,明确要求,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四)联系生活实际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指出,物理学习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作业设计中要融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真实生活、实践问题情境和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五)体现个性要求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可以说教学整体上主要体现的是共性要求,那么作业设计就要体现个性需求。各学校的学情不同,学生能力也不同,作业设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升作业的针对性,让所有学生都能通过完成作业得到发展。教师要基于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从深化理解、发展能力等角度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基于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应用相同的情境设计不同完成方式的作業;基于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设计不同评价标准下的学习水平任务提示。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主要类型
物理作业主要包括文本表达类、动手实验类、实践探究类三种类型作业。
文本表达类作业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侧重于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等认知类型的作业,定位于减少低阶重复性的作业,聚焦重难点,及时巩固课堂学习的基础知识、梳理基本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和物理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养成。文本类作业是常见的也是布置最多的一类作业。
动手实验类作业主要基于趣味物理小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究,侧重于理解、分析、评价等认知类型的作业,可以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独立或合作完成,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一个月布置1-2项。
实践探究类主要基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进行设计,侧重于理解、应用、评价、创造等认知类型的作业,与“跨学科实践”相关。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中新增了一个一级主题“跨学科实践”,包括“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物理学与工程”“物理学与社会实践”三个二级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由于实践探究类作业跨学科且实践性强,所以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且耗费时间长,建议每学期布置1-2项。
三、当前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现状
(一)作业总量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双减”实施以来,在减负的大力号召下,初中物理作业在量上有所减少,但是从作业内容和形式上来看仍然是传统的作业。作业量不仅仅是指数量,还在于质量,质量上不去,学生的作业负担,尤其是心理负担仍然是很大的。因此,当前虽然只是在完成的量上有了一些减少,但是由于内容和形式单一,学生仍然感到沉重的压力,提不起做作业的兴趣。
(二)作业形式缺乏灵活性
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但是,很多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奉行一刀切的理念,全班学生完成统一的作业,对教师来说确实轻松不少,但是对物理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作业没有挑战性,做与不做没有什么不同;而对物理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作业可能难度太大,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另外,作业形式上依然以单一的习题训练为主,学生的个性特征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础,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增添作业的层次性和思考性,避免学生做作业时感到枯燥无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
(三)作业内容空洞,脱离实际
好的作业内容是课堂的有效延伸,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素养。当前,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融入太多的主观思想,忽视了学生在作业中的思考,过分依赖课堂目标,作业内容缺乏拓展性,学生在作业中始终走不出教材的束缚,导致思维活动受限。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作业难度过大,虽然具有拓展性,但是严重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违背了“双减”要求,很多学生根本无法完成,久而久之就会陷入习得性无助中,逐渐放弃学习,这两种情况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
四、“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具体策略
(一)设计预习作业,培养学生自学意识
以往的学科作业设计以课后作业形式为主,目的在于巩固课堂所学,强化知识掌握。而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创新作业设计思路,发挥作业设计的潜在价值,将作业布置范围延展到课前阶段。具体来说,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明确重难点,制定教学目标,并围绕该目标设计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在课前开展自主预习活动,完成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学习习惯。
以“怎样描述力”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在课前完成对课程知识的梳理工作,明确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难点,将一些基础类的知识作为学生预习活动中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布置以下预习作业:力的单位是什么?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结合教材内容中的探究活动,思考哪些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什么是受力分析?力的作用示意图应该如何绘制?学生完成预习作业后,便能够认识到牛顿是力的单位,简称为牛,符号为N;力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能够对物体受力的情况进行表示,一般会使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了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二)设计实践作业,锻炼综合能力
结合物理学科知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作为重点,而为了发挥作业在巩固学生知识掌握和强化学生知识应用方面的作用,教师应该创新性地设计实践类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在作业练习中认识到物理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具有探究性的实践类作业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以“磁是什么”教学为例,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教师可以布置以下实践作业:准备一块常用的磁铁,用磁铁吸引一根大头针,并另外准备一根大头针,用被磁铁吸引的大头针去触碰这根大头针,观察现象,被吸引的大头针能否吸引其他的大头针?这一现象能够说明什么?通过这一实验分析磁铁是如何对大头针产生力的作用的?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回顾所学知识,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能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三)格物致知,设计分层实验作业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学科,利用身边的器材来做实验,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体会到物理的趣味性和实用价值。物理实验作业作为课堂的延伸,摆脱了传统课堂演示实验的局限性。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设计的形式,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悟。
基础巩固类: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知识理解。基础巩固类作业依托课本内容和课本相关实验,旨在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这类作业难度不大,但是仍然可以设置难度梯度,分层布置,从而照顾到所有学生。比如,自制水透镜。学生已经学习了透镜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什么是透镜以及透镜的分类,而自己动手制作“水透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透镜的成像规律以及应用。
实验器材:金属丝、水。实验操作提示:用金属丝在铅笔尖上绕一圈拧紧,取下金属丝制成的小圆环,将金属环浸入水里,平着慢慢取出,环内水呈凹面;慢慢向环内滴水,直至水面凸起。实验要求:请借助做好的水透镜观察书上的字,并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实验水透镜实验拓展:透镜的薄厚会影响观察到的现象吗?请动手实验吧。应用延伸(选做):近视或远视患者佩戴的镜片分别是哪种?薄厚不同的区别是什么?能不能利用所学知识测量不同凸透镜的焦距?
能力提升类: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能力提升类作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更高,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创新。这类作业教师不再圈畫条条框框,而是提供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自己选材并设计实验。可以和教材上的实验一样,也可以对相关实验进行合理改进。比如,霜的形成。物态变化知识渗透在大自然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霜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可以自己动手一探究竟。
实验器材:易拉罐、筷子、温度计、冰块、食盐。实验操作提示: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30s,测得冰与盐水混合物温度低于零摄氏度,观察易拉罐外表面和底部。问题升级:霜的形成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与物理的联系,那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联系呢?你能做出吃火锅必备的冻豆腐吗?
(四)联系生活,设计调查作业
在物理教学环节,作业可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得到有效巩固,因此实施生活化教学时,教师应该联系现实生活,转变以往的设计方式,着重凸显物理作业本身的价值。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引导他们自发寻找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物理现象,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力,制定出有效的处理方案,如此必定可以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展示公交车惯性的案例,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提出问题:“怎样利用小木车或者钢尺完成惯性实验呢?”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互相交流,共同探索出问题的答案。又如,在讲解“内能”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现实生活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问题,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思考揭开物理现象的本质,激发其实践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工作中,教师应明确“双减”政策要求,了解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制定能够体现作业价值的目标,以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作业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探索更丰富的能力培养途径,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质量。教师应将作业设计作为构建课前课后学习体系的重要载体,创新作业设计形式,推动物理教学方式的改革与优化,落实“双减”政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各项要求,提高学科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