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单元起始课指的是在单元教学前安排在第一节的课,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单元起始课往往凝聚了本单元的重要知识点,是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的重要引领,教师需要引起重视。基于此,教师应分析单元起始课的特点和价值,灵活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手段,弱化数学知识的理解難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起始课教学的作用,逐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一、小学数学单元起始课的教学特点
第一,从教材内容上来说,单元起始课中隐藏着本单元的重点与核心内容。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数学教材在不断优化,开始重视单元编排。在每个单元中,基础知识往往会放在第一节课,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同时具有较强的辐射性、新知识容量大等特点。例如,青岛版“我当小厨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就先讲解了平均分、1/2等内容,为接下来分数的学习做好充足准备;有的单元起始课中加入了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能够弱化数学知识理解难度;有的单元起始课从多个角度介绍本单元知识点背景资料,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欲望。
第二,从教材编排特点来说,单元起始课能够对后续的教学产生直接影响,可能会涉及较多的知识点。单元起始课所用的课时较少,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起始课中的内容简单明了,是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基础所在,本单元的很多知识都是从单元起始课延伸出来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相关的内容时,其中就以分数单位、分数的意义为主线,加入了各种与分数相关的数学知识。这些内容存在的目的是让学生准确把握分数的意义,不断丰富和完善分数概念。从单元教学来说,起始课内容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
第三,从教学作用来说,单元起始课具有极强的带头辐射作用。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起始课具有极高的含金量,其中涉及非常多的内容,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等,会为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成长做好准备。首先,起始课会介绍本单元的知识建构方法,能够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提供基础方向;其次,起始课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最后,重视起始课教学,能够为后续单元教学奠定基础,起到决定性作用。例如,在教学与圆相关的内容时,其中半径和直径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将会影响学生探索和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教师需要在组合图形教学中加入一些寻找直径和半径的练习,不仅可以及时巩固新知识,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小学数学单元起始课的教学价值
(一)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拓展和深化中,数学课堂教学也因此发生极大改变,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遵循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程结构、课程理念以及课程内容,从原本的知识型教学逐渐向能力型教学方向转变。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以合作、自主、探究等作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讲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单元起始课教学中,教师会从根本上贯彻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种价值理念,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其学会利用各种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最终实现综合能力与数学素养的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起始课教学中,教师会加入一些具有引导性的总结性语言,让学生在一开始就能了解本章节中隐藏的新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语言作为教学依据和学生本单元学习的起始点,借助简单明了的导语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学习。针对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小组合作、信息技术等多种教学方式,将原本静态、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明了,不仅能够快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满足学生“再体验”的欲望,使其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保持充足的动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发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关联。此外,在起始课教学中,教师会重点讲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要求,让学生在了解数学课程的同时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日后学习做好充足准备。
三、小学数学单元起始课教学方法
为了保证起始课教学效果,教师要深入分析起始课内容,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上,直观展示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顺利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深入解读教材内容,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基础、学习特点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起始课教学效果,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掌握数学知识,实现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同步提高。
(一)基本概念型起始课教学
起始课有不同的类型,其中基本概念型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也是容易出现教学误区的类型。部分教师认为单元起始课的重点在于讲解各种数学概念,因而会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大量知识点,这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缺少充足的自主探究和思考时间,难以实现综合能力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保证起始课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秉承终身学习的意识,从多角度入手准确分析基本型起始课的内容、特点和性质等,并尝试运用对分课堂教学形式,也就是将一节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在前半部分讲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后半部分则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让优等生带动中等生和学困生,让学困生学习和模仿他人,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能够有效融合,真正讲透、讲深数学知识,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时,教师就可以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模式,将有限的课堂时间分为两个部分。教师必须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设计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详细讲解教学重难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明确学习目标。在讲解数学知识时,教师必须始终遵循目标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做到有的放矢;第二,把握教学难点。重点讲解学生难以顺利理解的知识,借助有趣的案例和简练的语言,逐步降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提高其学习效率和质量;第三,注重生生和师生互动。尽可能以教师讲解数学知识为主导,但并非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中唱独角戏,而是借助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巧妙问题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全身心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另外,教师需要确定好本单元教学目标:第一,理解并掌握周长的概念和意义,能够利用多种方法测量几何图形的周长;第二,在观察、操作和分析过程中,对周长有直观了解和认知,由此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第三,积极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先引导学生在组内进行独立思考,分享自己的想法,再与同伴进行互动交流,由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确定目标后,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并提出问题:“以上几个图形分别是什么?请从以上几张图片中任选一个,谈谈自己对周长的理解。”在观察图片、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完成前期铺垫后,教师可以展示各种各样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些图片中哪些是几何图形?这些图形是否都有周长?如何计算几何图形的周长?”这些问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之后,教师可以趁机引出多种测量方法,再讲解化曲为直的概念。
起始课的后半部分就是开展自主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在此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布置任务,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使其有目的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各小组借助合作的方式,测量、计算、分享三角形和圆形的周长。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通常都是一边演示操作,一边进行讲解,也就是量出三角形的三条边,再加起来计算出周长。测量圆形的周长时可以准备一根绳子,将绳子按照圆走一圈,在绳子起点和终点做好标记,这样拉直后就能使用直尺测量出圆形的周长;第二,将一个长方形任意分为两个部分,如图1所示。小组成员先进行独立思考,系统整理自己的想法,再在组内进行分享,认真聆听他人的发言,最终达成共识。在参与以上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周长概念形成具体认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二)思想方法型起始课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应在教学中尝试加入不同类型的数学思想,重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使其在解题时发现更多思路。在这一类型的起始课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验证具体的数学方法、灵活运用数学思想,让学生逐渐弄清数学知识背后隐藏的数学逻辑,改变学生死板记忆数学知识的模式。探究式教学非常重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验证并解决问题,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本单元的重要数学思想,即转化思想。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转化思想起到重要作用,可以促使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完成多边形面积的求解。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验证结论,鼓励其提出各种对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切实提高探究教学效果。在课堂中,教师应保持容错的态度,为学生提供各种试错的机会,逐步激活其数学思维。因此,教师可以在多边形面积教学中加入寻求最佳方案、一题多解等方法,构建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多角度思考过程中增强学习自信心,点燃其学习热情,全方位感受转化的作用和价值。
(三)背景介绍型起始课教学
在一些数学教学单元中,起始课中加入一些与知识相关的背景知识,教师应利用多元化的方法创设情境,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等,给予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带领学生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让其顺利掌握数学知识。情境教学法本身就具有背景属性,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设置各种各样的场景,逐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在创设情境时,部分教师可能会出现教学误区,未能将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这会导致学生无法透彻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应遵循生活化的教学原则,优化背景介绍型起始课,真正激活学生思维。
针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常见的生活场景。如在教学加法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起始课中打造收银台环境,提供超市内常见的各种商品,并在商品下方放上价格标签,同时加入购物、付钱等环节,锻炼学生应用加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的特点增强知识学习动机,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加法的计算和学习中。
针对中年级学生来说,其思维逐渐从具象向着抽象转变,因而教師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加入抽象的式子、观察各种图形等。例如,在教学与加法交换律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填字游戏:11+16=( )+( ),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计算,再逐渐延伸到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直到无法举出反例后即可得到正确结论,从而使其学会利用加法交换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将校园活动和情境创设融合起来,进一步提高起始课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介绍统计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观察、分析、提出并解决问题,实现解题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提供具体案例:近期,学校将要开展体育比赛,需要大家帮助学校进行调查,结合调查结果调整比赛项目。如果你是一名调查员,应该获取哪些信息呢?扇形统计图将会带给你哪些帮助?如何将数据借助更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解统计的目的,详细介绍扇形统计图的作用。高年级学生的各项能力有所提高,在参与教学情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准确把握本单元的意义,还可以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利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优化起始课的教学不仅会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为学生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单元起始课的重要性,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逻辑起点入手,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循序渐进地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单元起始课教学质量。
注: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单元起始课的设计与研究”(课题编号:2022ZJY01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