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及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血清炎症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2023-12-19 15:44白清松王立国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17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球囊

白清松,王立国

(商河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东 济南 251600)

三叉神经痛是指局限在三叉神经支配区的一种反复发作的短暂性阵发性剧痛,疼痛感持续数秒至数十秒,突发突止,不发作时与常人无异[1-2]。 药物治疗是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案,对于药物治疗不见效者可选择微创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是通过球囊对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进行短时间压迫,阻断痛觉神经传导,达到抑制三叉神经痛的目的。微血管减压术是在手术过程中将责任血管进行分离,从而解除面部疼痛[3]。 上述两种术式均是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术式,但二者的优劣尚存在一定争议[4]。 基于此,本研究选择商河县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4 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对象,通过随机分组,分析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及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商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4 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满足《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5]中三叉神经痛的相关诊断标准;单侧发病;经药物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自愿行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恶性脑肿瘤;存在严重的心脏功能障碍;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患有精神疾病。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每组42 例。对照组中男22 例,女20 例;年龄47~60 岁,平均年龄(52.45±2.01)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11±0.45)年。观察组中男24 例,女18 例;年龄48~61 岁,平均年龄(52.48±2.04)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14±0.41)年。 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完善手术相关检查,经CT 检查明确责任血管,行全麻,术中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

对照组行微血管减压术。 协助患者取健侧卧位,头部由头架固定, 在其患侧耳部后发际线内做4 cm左右直切口,小骨窗开颅。于颅骨上用铣刀做3 cm 切口,消除骨瓣,使乙状窦与横突完全显露在视野范围内;于硬脑膜上做十字切口,在显微镜下缓慢排放脑脊液,待小脑凹陷,牵开小脑,分离蛛网膜,分离时需密切关注岩静脉情况,避免离断岩静脉;三叉神经暴露后,探测责任血管,并置入适合的Teflon 棉,垫于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将其隔开;若责任血管未被发现,则采取三叉神经高选择性部分离断,术毕关颅。

观察组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协助患者取仰卧位,选择其患侧口角外2.5 cm 处为穿刺点,在CT辅助下,使用14 号穿刺针穿刺到卵圆孔开口位置,退出针芯;将球囊4 号Fogarty 置入Meekel 腔,撤出导丝, 并于球囊内注射非离子造影剂0.75~1.00 mL,充盈球囊,注入时需观察球囊形状,直至球囊呈哑铃型或倒梨形,停止注入;连续压迫神经半月节3 min,退出球囊,撤出导管及穿刺针,对穿刺点实施压迫止血3~5min。

1.3 观察指标

(1)血清炎症指标:术前、术后,抽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4 mL,离心处理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C 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 (2)应激反应:术前、术后,取患者血清,方法同上,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丙二醛(MDA)水平,采用化学测定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采用比色法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 (3)疼痛程度:术前、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进行评估,评分范围0~10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疼痛越轻。 (4)并发症:包括咀嚼无力、面部麻木、口唇疱疹、耳鸣。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CRP水平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血清炎症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的各项血清炎症指标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CRP、TNF-α、IL-1β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三叉神经痛患者血清炎症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三叉神经痛患者血清炎症指标比较(±s)

对照组(n=42)观察组(n=42)t 值P 值组别4.38±0.55 4.22±0.63 1.234 0.219 10.03±1.64 6.38±1.23 11.539 0.000 43.06±8.81 43.01±8.74 0.026 0.979 60.57±9.52 51.49±8.73 4.556 0.000 47.15±7.04 47.08±6.98 0.046 0.964 62.65±11.62 54.33±9.41 3.606 0.000 CRP(mg/L)术前术后TNF-α(pg/mL)术前术后IL-1β(pg/mL)术前术后

2.2 两组应激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的各项应激指标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MDA 水平低于对照组,SOD、GSH-Px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三叉神经痛患者应激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三叉神经痛患者应激指标比较(±s)

对照组(n=42)观察组(n=42)t 值P 值组别11.03±2.47 10.88±2.39 0.283 0.778 22.75±4.12 17.02±3.21 7.110 0.000 168.08±20.55 168.15±20.69 0.016 0.988 130.99±11.62 147.62±13.88 5.954 0.000 87.05±10.14 87.17±10.24 0.054 0.957 68.64±6.79 76.37±7.61 4.912 0.000 MDA(nmol/mL)术前术后SOD(U/mL)术前术后GSH-Px(U/L)术前术后

2.3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术前,两组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VAS 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三叉神经痛患者VAS 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三叉神经痛患者VAS 评分比较[(±s),分]

对照组(n=42)观察组(n=42)t 值P 值组别7.13±1.07 7.28±1.03 0.655 0.515术前3.71±0.52 1.02±0.15 32.212 0.000术后18.631 38.977 0.000 0.000 t 值P 值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咀嚼无力、面部麻木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口唇疱疹、耳鸣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三叉神经痛是指在没有其他外因情况下,面部出现电击样、针刺样的频繁或持续疼痛。 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是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导致其出现功能障碍,此外,神经损伤、遗传、免疫功能异常或精神压力大等也可能诱发该病[6]。 三叉神经痛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较高,尤其是寒冷刺激,因此患者需用温水洗漱,避免寒冷刺激而导致疼痛发作。 药物保守治疗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但该方法无效时,临床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或微创介入治疗。

微血管减压术是通过小骨窗开颅,借助显微镜探查责任血管,解除其对三叉神经的压迫,可达到解除神经疼痛的效果[7]。该术式在解除神经疼痛时,不会对相关血管及神经造成损坏, 对神经功能的影响较小,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8]。 但该术式在精准识别责任血管方面的能力有限, 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而言,由于其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且机体各项功能逐渐退化,对该术式的耐受程度不高,治疗效果受限。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观察组的CRP、TNF-α、IL-1β、MDA水平及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OD、GSH-Px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咀嚼无力、面部麻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能更好地降低患者炎症反应及应激反应,减轻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但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究其原因,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通过经皮Meekel 腔内导入球囊,可对有髓粗神经纤维进行选择性损伤,从而阻断三叉神经疼痛的传导, 使触发疼痛的开关被有效关闭,疼痛得以减轻[9]。任何一种手术均可造成机体炎症反应、应激反应指标的变化,其中,CRP、TNF-α、IL-1β 是常见的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细胞介质,其水平的升高可直接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MDA、SOD、GSH-Px 是反映机体应激反应的重要指标,MDA 水平与应激反应程度呈正相关, 而SOD、GSH-Px 与其呈负相关。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不需要开颅,对机体的损伤较小,且其手术时间较短,创伤小,因此更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10]。但经皮穿刺微球囊是一种神经毁损性手术, 可能会损伤感觉与运动神经,患者术后易出现面部麻木、咀嚼无力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及微血管减压术均可有效缓解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微血管减压术能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则能更好地减轻炎症反应及应激反应,临床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对两种术式进行合理选择。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球囊
基于MRI探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形态学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难忍 家庭自灸速缓解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一次性子宫颈扩张球囊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微损伤的影响
COOK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效果观察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
球囊扩张法建立经皮肾通道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