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痛点关刺法联合颈部多角度抗阻训练对颈椎病患者炎症反应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

2023-12-19 15:44孙娜娜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17期
关键词:痛点活动度颈椎病

孙娜娜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康复医学科,山东 济南 250031)

颈椎病是由长期不良习惯引起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患病后多伴有颈背僵硬、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等症状。 若病情持续进展,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严重者可能出现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1-2]。 大部分患者可通过物理、运动等疗法及药物治疗来缓解临床症状。 颈部多角度抗阻训练通过4 个角度进行颈部肌肉抗阻训练,能够有效缓解或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及提升患者颈椎稳定性[3]。但单一的康复训练难以满足患者需求,部分病情严重患者训练效果欠佳,还需联合其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提升干预效果。针刺是中医传统治疗手段,关刺是传统五刺法之一,激痛点关刺则是以激痛点为针刺靶点,直达病所,增加刺激量,从而增强针刺治疗效果[4]。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收治的82 例颈椎病患者为对象,分析激痛点关刺法联合颈部多角度抗阻训练对颈椎病患者的具体效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收治的82 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 例。 纳入标准:满足《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5]中颈椎病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临床CT 检查确诊;以单侧上肢疼痛为主诉,且疼痛超过3 个月;均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认知障碍,意识不清晰;合并其他颈肩部疾病;精神异常;晕针;既往3 个月内接受过相关治疗者;合并心、肝、肾严重疾病者。对照组:男22 例,女19 例;年龄32~63 岁,平均年龄(48.82±4.62)岁;病程3~15 个月,平均病程(8.24±1.29)个月。 观察组:男24例,女17 例;年龄33~64 岁,平均年龄(48.88±4.67)岁;病程3~16 个月,平均病程(8.29±1.34)个月。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已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颈部多角度抗阻训练: 颈部前屈训练,训练师指导患者双手置于胸前,手掌施力,对头部前屈动作进行阻抗,头部保持平衡不动;后伸训练,指导患者双手重叠交叉,放于头部后枕处,对头部后伸动作进行阻抗,头部保持平衡不动;指导患者左右手分别置于头部颞侧,左手施加阻力,右手不施加阻力,对头部转动与肩部的力量进行阻抗, 同时保持头部、肩稳定;颈部中立位,保持稳定,患者手掌施加外力从前额、后枕、双侧面颊部,并且头部进行对应的对抗练习。 上述动作,每个动作10 s,各动作均练习1 次为1组,每组动作练习5 次,1 组完成后休息10 s,3 组/d。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激痛点关刺法。患者取坐位,使用酒精棉球对患者肩胛部激痛点(取肩胛上角-下角连线中下1/3 处外侧2~3 cm)进行消毒,实施者一只手的拇指对激痛点按压, 另一只手持一次性毫针(0.35 mm×40 mm)迅速刺入皮肤,再匀速进针,斜刺其周围肌肉附着处, 直到局部产生明显酸麻胀感,刺针再慢慢退至浅层,再改变针刺角度,不同方向(前、后、左、右)进针,上述操作重复4 次。 每次进针深度1~1.2 寸,行捻转提插泻法。留针20 min,1 次/d。两组均干预20 d。

1.3 观察指标

(1)炎症反应:干预前后,抽取患者静脉血,离心取血清,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 水平。(2)颈椎活动度:干预前后,采用关节角度量角器测量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右旋等)。(3)疼痛程度:干预前后,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评定,评分范围0~10 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疼痛越轻。 (4)生活质量:干预前后,使用生活质量简表(SF-36)[7]评定,共8 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均为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n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炎症反应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炎症反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TNF-α、IL-1β、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颈椎病患者炎症反应指标比较[(±s),ng/L]

表1 两组颈椎病患者炎症反应指标比较[(±s),ng/L]

对照组(n=41)观察组(n=41)t 值P 值组别19.52±2.34 19.63±2.51 0.205 0.838 9.45±1.88 7.15±1.23 6.555 0.000 6.53±1.35 6.29±1.44 0.779 0.439 4.43±1.07 2.38±0.44 11.346 0.000 50.91±5.27 49.83±5.14 0.939 0.350 19.35±2.42 15.82±2.34 6.715 0.000 TNF-α干预前干预后IL-1β干预前干预后IL-6干预前干预后

2.2 两组颈椎活动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颈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颈椎各方向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比较[(±s),°]

表2 两组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比较[(±s),°]

对照组(n=41)观察组(n=41)t 值P 值组别22.32±2.51 22.57±2.72 0.433 0.667 32.14±2.28 40.56±2.84 14.804 0.000 16.61±2.85 17.14±2.73 0.860 0.392 25.44±2.67 38.17±2.82 20.989 0.000 23.24±2.51 23.32±2.64 0.141 0.889 29.43±2.04 32.25±2.88 5.116 0.000前屈干预前干预后后伸干预前干预后左侧屈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n=41)观察组(n=41)t 值P 值组别19.32±2.65 19.49±2.77 0.284 0.777 26.48±1.13 29.11±1.27 9.906 0.000 24.66±2.82 24.81±2.74 0.244 0.808 38.63±2.24 44.04±2.51 10.297 0.000 25.76±2.57 25.53±2.96 0.376 0.708 39.06±1.03 42.54±2.17 9.277 0.000右侧屈干预前干预后左旋干预前干预后右旋干预前干预后

2.3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VAS 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颈椎病患者疼痛程度比较[(±s),分]

表3 两组颈椎病患者疼痛程度比较[(±s),分]

对照组(n=41)观察组(n=41)t 值P 值组别6.46±1.57 6.51±1.85 0.132 0.895干预前2.88±0.76 1.27±0.25 12.885 0.000干预后13.142 17.973 0.000 0.000 t 值P 值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F-36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SF-36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4 两组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比较[(±s),分]

对照组(n=41)观察组(n=41)t 值P 值组别66.27±5.65 66.34±5.78 0.056 0.956干预前72.89±4.84 81.27±5.31 7.468 0.000干预后5.698 12.180 0.000 0.000 t 值P 值

3 讨 论

颈椎病是脊柱关节科常见疾病, 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韧带增厚、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导致颈椎脊髓、神经根等受压,刺激交感神经,诱发颈椎病的发生[8]。近年来,我国颈椎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 因此,临床需积极探寻一种有效且安全的干预措施,来维护颈椎病患者的健康。

颈椎病临床治疗主要方法包括运动疗法,其中颈部多角度抗阻训练能够增强患者颈部肌肉弹性,预防肌肉萎缩、无力,还可以避免他人推拿牵引等造成的不可耐受的二次损伤。 同时,该训练以静力性训练为主,颈部肌肉等长收缩能够促进患者颈部肌力及耐力的提升, 同时可避免颈部过度活动而导致的关节、肌肉等组织的继发性损伤。 多角度(颈部前屈、后伸、左右旋等角度) 静力抗阻训练能够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改善颈部肌肉痉挛、酸痛等,能够有效修复软组织,缓解疼痛。 但单纯的多角度抗阻训练整体干预效果欠佳,临床常推荐联合其他有效方法共同干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TNF-α、IL-1β、IL-6 水平及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颈椎各方向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SF-36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激痛点关刺法联合颈部多角度抗阻训练在颈椎病患者中干预效果显著,能够提升患者颈椎活动度,减轻疼痛及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原因可能为:激痛点主要存于骨骼肌中,可被手触碰到,且敏感性较高,按压后能引起显著的远端牵涉痛。激痛点部位包含了整个小圆肌部分,血管分布较少,当患肢外展旋前时,牵拉腋下小圆肌的力度最强, 增大局部承受压力,血管收缩,局部组织缺血(小圆肌起始部以及岗下肌移行处),产生无菌性炎症,引发疼痛症状。灭活激痛点,可使疼痛减轻, 其效应机制可能与局部的背根方式、轴突反射、节段间或中枢神经的调节效应有关。 针刺手法为针刺取效的主要因素,关刺法作为五刺手法之一,主要用于筋柄治疗,关刺法为一种多方向刺激,具有多项优点(刺激范围广、刺激量大、针感强等),针刺时可直达“筋”病灶深处,以治疗筋痹之证,从而缓解病痛[9]。对患者颈部相关组织进行针刺,其软组织系统可受到影响,促进颈部病理状态改善,促使机体平衡恢复,从而减轻临床症状。 同时关刺法针刺可使针感直达激痛点病所,以痛为腧,促使刺激范围加大、刺激能力加强,激发局部经气,局部血液循环得以改善,以达到活血化瘀、消痛止痛的作用[10]。

综上所述,激痛点关刺法联合颈部多角度抗阻训练应用于颈椎病患者能够有效改善其颈椎活动度,减轻炎症反应及疼痛,促进其生活质量提高。

猜你喜欢
痛点活动度颈椎病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颈椎病与老年痴呆
游泳 赶走颈椎病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直击“走出去”痛点
解决痛点
解决食材配送痛点
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对TKA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