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园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022年版课标把思维能力的提升作为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培育学生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索的习惯,并初步掌握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方法,可见思维力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文言文字词精练传神,语言简洁概括,其内容、情感、文化等要素包含着丰富的思维内涵,是培养学生思维力的“优质土壤”。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张日品老师就带领我们团队开展了文言文专题教学研究,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文言文的思维训练点,搭建思维支架,开辟思维成长空间,注重将语言积累与思维训练有机融合。下面笔者以《囊萤夜读》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从字词识记、文本理解、人物赏析等角度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逐步向高阶思维发展,让思维之光照亮文言文课堂。
一、在字词训练中夯实形象思维
文言文年代久远,“古”味浓郁。一些难懂生涩的字词,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的理解。皮亚杰认知理论表明:小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渐从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但思维活动还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以课题中“囊”字的教学为例。囊是古时候人们用来装东西的袋子,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叫法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对学生而言有些陌生。但是“囊”作为本课的重点生字,不仅要会认,还要会写,在课题中还活用为动词“用口袋装”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为此,在导师的指导下,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先出示“囊”的象形字■和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测:“老师这儿有一个象形字,它是一样东西,旁边的插图里就有这样东西,你能帮我找找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利用直观视觉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通过比照课文插图,迅速找出了象形字代表的就是插图中的袋子。在“寻囊”成功后,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词语的多种用法,笔者继续借助多媒体技术再现了该字的演变过程。学生在观看视频中逐步明晰了“囊”字的构造和意义,从而突破了识记难点,并准确理解课题中“囊萤”即“用口袋装萤火虫”的意思。
在上述字词教学中,笔者结合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课文插图、音像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画面,获得鲜明体会,从“寻囊”“识囊”到“解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在落实语言文字的同时,夯实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在文本补白中生成想象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源头活水。文言文简洁精练,人物心理活动常以留白形式呈现,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是引导学生开展语言积累与思维训练有机融合的契机。
《囊萤夜读》中仅用“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一句话概括了夜读的原因和过程。其实,这背后隐藏着很多细节。如面对家境贫困,无法点灯夜读,车胤是怎么想的?当他在晴朗的夏夜,看到漫天飞舞的萤火虫,脑海中又迸发出怎样的灵感?他会怎么做呢?
为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胆表达,触发思维向更深处漫溯,笔者设计了以下心理独白小练笔: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胤见_____
_________,心想:___________。于是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乘着轻柔的背景音乐,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入情入境,有的说:“车胤见漫天飞舞的萤火虫,一闪一闪,像极了跳动的烛火,心想:我如果把这些萤火虫装进袋子里,不就是一盏明灯了吗?”有的说:“夏月,车胤见一只小小的萤火虫落到了肩膀上,望着它忽闪忽闪的荧光,灵光一现,心想:有办法了,把多一些萤火虫装在一起不就是一盏灯吗?”
这样的想象补白,充分调动了学生多感官的参与体验。他们置身特定的场景,抓住萤火虫的柔光,融入了自身的思考、感悟和想象,实现了个体与文本的碰撞。
三、在人物揣摩中激发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指能准确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在新知探究中,联想回忆旧知,并运用旧知推理新知的一种创新性思维。
“品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品质”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文言文历史悠久,学生与文本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就成了学生理解的难点。如“《囊萤夜读》中车胤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你从哪里感受到?”在前几次的磨课中,学生能整体感知车胤勤奋好学,但追问具体细节,不得而知,自然不能深入品析人物形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在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理解人物的方法。因此,在新稿试教中,笔者有意识引导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分析,把前文学到的人物揣摩方法迁移运用到后文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首先链接《精卫填海》,回顾方法“我们怎样分析精卫的形象?”引导学生回忆旧知,明确通过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关键词句,有助于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接着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梳理表格,感知人物品质。
有了《精卫填海》的方法链接,再和《囊萤夜读》进行类比阅读,学生很快就把目光聚焦到车胤“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的举动,能从细节中感悟到人物品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学生关注到车胤的创新点,表示“车胤很聪明,他晚上没灯看书,能根据特定环境,就地取材,想到‘练囊盛数十萤火的办法”。
这样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方式,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更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对比分析,迁移运用,拨动思维之弦,助推学生思维能力向更高处进阶。
四、在拓展质疑中触发审辨思维
哲学家亞里士多德说过:“思维通常从惊讶和问题开始。”文言文是人类丰富的文化宝藏,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反复揣摩,深入思考,引领学生积极发问,大胆质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就能推动学生的思维不断从浅层走向深入,收获更多智慧和价值。
教学《囊萤夜读》时笔者是这样培养学生的审辨思维的。带领学生通读理解故事后发问:“学贵有疑,读了《囊萤夜读》的故事,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思考片刻,一时间没有举手的人,可见此时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动起来。为了撬动学生思维,笔者提出自己的思考:“萤火虫是出没在夏天夜晚的一种小虫子,它的光很微弱,真能照亮书本上的字吗?”该问题触发了学生的思维之弦,他们根据生活经验,同桌间展开讨论,开始对故事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接着笔者又出示了一份拓展资料:
资料一:萤火虫寿命通常只有3~7天,一周左右就会进入死亡状态。
资料二: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萤火虫的光的确可以照亮书上的字,但萤火虫的光忽明忽暗,最少需要2000只以上的萤火虫聚在一起才能看清。而且这一闪一闪的亮光,极容易造成眼睛疲劳。
读了拓展资料,学生思路逐渐打开,各抒己见。有的说:“萤火虫只能存活一周,那车胤怎么能读那么多书呢?”还有的补充:“我了解到萤火虫应该是夏天才有的,那春天秋天冬天,车胤又是怎么读书的?”更有学生关注到资料里的实验数据——2000只萤火虫:“书上说数十萤火以照书,那这个故事是不是不够真实?”
至此,学生的思维已经被调动起来,于是笔者继续追问:“故事有这么多漏洞,可能不够真实,那为什么还要编排到我们的语文书里来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著最后一个问题的抛出,学生再一次开启头脑风暴模式。经过小组合作讨论,他们有了自己的看法:“故事可能有点不真实,但车胤勤奋好学的精神是真的,面对困难,他能够在特定的环境里寻找资源,想出办法,他的这种创新精神和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我们的成长有帮助。所以把它选到我们的课文里了。”这样,在对故事内容真实性的思辨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多元思考,从而拓宽思维的广度。
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而言是其一生最有意义的本钱。”站在素养时代的历史节点,教师要深刻认识到知识的记忆是短暂的,唯有方法和思想的掌握才是长远的。
优秀的文言文蕴含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提升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元感悟,深度思考,创意表达,一步步启迪学生走进思维的殿堂,让思维之光照亮文言文课堂。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临安区西林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