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文思辨点,落实思维能力的发展

2023-12-19 15:53韩小君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大象耳朵课文

韩小君

童话是统编本教材中的重要文体,尤其在第一学段教材中占着较大的比例。童话故事往往以生动有趣的语言、灵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吸引着儿童的关注。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就属于童话故事单元,编排了《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四篇童话故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改变”。《大象的耳朵》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整个故事围绕“变”展开,小动物们看到大象耳朵“耷拉着”都发出了自己的看法,导致大象心里不安,想办法改变耳朵的状态。最后在自身切实体验之后,大象心里释然,明白“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蜘蛛开店》同样围绕“变”,从“卖口罩”到“卖围巾”再到“卖袜子”,顾客从河马变到长颈鹿再变到蜈蚣,但不变的是蜘蛛的招牌“××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所以最终导致蜘蛛看到蜈蚣来了之后匆忙逃走。《青蛙卖泥塘》的“变”体现在青蛙在卖泥塘的过程中,不断听取小动物们的建议,对泥塘进行改造,在它勤劳的努力下,这片池塘最终变成了一个适合居住的好地方,青蛙也不再卖泥塘了。《小毛虫》中一只可怜、笨拙的小毛虫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悲观不失望,而是始终尽心竭力地做着自己的工作,最终它变成了一只灵巧轻盈的蝴蝶。

为了更好地落实单元要素,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需充分考虑学情,立足单元视角,统整本单元的教学资源,体现出有重点、有层次的课程实施意图。

童话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如何将童话故事中所蕴含的丰富道理教给学生,是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需要真正落实的。为了让学习真实发生,笔者设置情境任务“学了本单元之后对一年级同学讲一个关于‘改变的故事”,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理解、感悟、反思及内化童话故事中的道理,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以下,笔者将以《大象的耳朵》第二课时教学为例,浅谈如何立足文本思辨点,设计活动任务,落实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立足文本思辨点

文本的思辨点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点,笔者欲在课堂中落实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找准思辨点、立足思辨点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笔者在进行《大象的耳朵》第二课时设计前,对文本进行了深度解读,分别从课文和课后题中整理归纳出不同的思辨点。

1.整理课文中的思辨

《大象的耳朵》全文围绕明暗两条线展开,明线是大象的“耳朵变”,暗线则是“耳朵变”引起的“心理变”再到“认识变”,“三变”层层推进,引发学生思维变化。

一是耳朵的形变:一开始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着的,其他小动物都说他的耳朵是不是出问题了,大象就用竹竿把耳朵给撑起来了。在他自己亲身体验过之后,最终还是把耳朵给放下来了。

二是大象的心理变:刚开始,小兔子质疑大象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时,大象心里是坦然的,他说:“我生来就是这样啊。”但越来越多的小动物都质疑他的耳朵时,他感觉不安了。在自己亲身体验后,觉得竖起的耳朵让他“又头痛又心烦”,他又把耳朵给放下来了。这时,当其他小动物再来质疑时,大象已经释然了,不再不安。

三是大象的认识变:起初,大象对自己的耳朵是不自信的,小动物质疑时,他就会怀疑自己,但在一系列体验后,大象自信了,并且认识到“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在经过思辨与行为验证之后,大象决定把撑着的耳朵放下来,并明白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道理。这是在切己体察和反复思辨之后的认知,是从感性思维到行为投射再到理性思辨,最后产生思想的过程。围绕大象的耳朵发生的“三变”,环环相扣,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2.厘清课后题的思辨

思辨点一:

从课后习题来看,识字条、写字条中的字,主要是发展学生识字写字中的思维,读好平翘舌音,区分前后鼻音等。观察不同的生字中有相同点和不同点,书写时应注意哪些地方。

思辨点二:

课后第一题是发展学生流畅朗读中的思维,比如停顿、轻重音,在这篇课文中主要是读好疑问词和疑问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该课后题,设计了“让学生用上合适的语气词,再来问一问大象”的环节。

思辨点三:

课后第二题是发展学生挖掘文中人物思维的过程并展开“思辨”,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角色代入当一当大象,用自己的经历回答小动物们的再次疑问。

思辨点四:

课后第三题为引导学生联系文本和实际生活,谈谈对“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理解,这是从读者的角度思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绘本拓展的环节,通过对其他人物角色的形象感知,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课文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体,是重要的教學资源。教师应着力挖掘课后习题的思辨点,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落实教学思辨点

本课例是《大象的耳朵》第二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第9~13自然段。大象在体验后,意识到“我还是让我的耳朵耷拉着吧。人家是人家,我是我”,呼应第1自然段,形成完整的故事结构。

为更大程度发挥文本作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笔者将本课时教学目标定位为: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大象的“耳朵变”,重点感受“行动变”背后的“心理变”。

在表格梳理中,对比体会大象耳朵耷拉和竖起来不同的感受,训练思辨能力。

在听、说、读的过程中,感受大象的心情变化,进行语言迁移训练,强化语言思维实践,体认“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为了落实教学思辨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凸显明暗线,感受想法变化

文中大象的耳朵形态发生变化这一明线变,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梳理就能够感知,对暗线大象心理变化的探究则需教师精心设计。为了让学生对大象的想法变化有更明确的认知,故进行以下教学实践:

第一次小兔子遇到大象对他的耳朵产生好奇的时候,大象是这样回答的:“我生来就是这样啊。”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象的不以为然。

当小羊遇到大象,发出自己的疑问:“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此时大象会怎么回答?留下疑问。

当小鹿、小马、小老鼠分别见到大象,表示自己疑问的时候,大象又会怎么回答?大象还是跟之前一样不以为然,很淡定吗?当然不是,那么大象会如何回答他们呢?

学生进行再思考,并回答。

教师相机出示以下句子:

“我生来就是这样的。”

“我……生来就是这样的。”

“我……生来……就是……这样的吧。”

“我……也……不知道啊。”

通过对大象一次次不确定回答的品读,感受大象的心理想法确实发生变化了。

2.梳理表格图,体会心理变化

2022年版课标指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因此设计了如下表格,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梳理,在填表的过程中进行思辨,对比体会耳朵竖起来之后的困扰和耳朵放下来之后的舒服,感悟心情的变化。

考虑到学生学情,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这一张表格分两次填写。先完成表格第一行,大象决定把耳朵竖起来之后是怎么做的,有什么结果和感受;大象发现耳朵竖起来后是又头痛又心烦,他又决定把耳朵放下来,放下后又是什么结果,感受如何,继续完成表格第二行。

学生梳理文本、填写表格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

3.创设情境场,感知认识变化

2022年版课标提出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了真实的情境:“放下耳朵后的大象又在路上散步,又碰到了小动物们,面对他们的好奇和关心,此时大象会如何用自己的经历来回答小动物们呢?”学生戴上头饰,上台演一演,问一问。

大象尝试用自己这一段时间的经历来回答小动物们:“之前听了你们的话,我确实很难受,很不安,所以把耳朵给竖起来了。但是竖起耳朵之后,很多小虫子飞到我耳朵里,还在里面唱歌跳舞,让我又头痛又心烦,所以我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吧。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大象此时的心理同第一课时中的心理和行动形成反差,学生在比较中习得文本知识,思辨能力也得以提升。

同时,这一情境场的设计也突破了课后习题第二题“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质疑、讨论中辨析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养成有中心、有条理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4.拓展变形记,体悟思维变化

《小猪变形记》中小猪的心路历程跟大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小猪在经历一番变形之后,意识到“原來当小猪才是最开心的事情呀”。借助故事人物形象,加深学生对“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的理解,实现从一课到一本,一个到一类,课堂到课外的延伸,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提升。

童话故事是学生乐于接受和喜爱的文本形式。在进行童话故事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对文本进行精心设计,使其发挥最大价值。

适宜的学习主题、真实的学习情境、多样的学习活动,是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文本阅读和自主探究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空间,是教学设计必不可缺的项目;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达,力求在阅读与表达中真正提升思辨能力,是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临安区石镜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大象耳朵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奇妙的大耳朵
闪亮亮的耳朵
背课文的小偷
耳朵在哪里?
大象无形
认真的大象
背课文
大象
借我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