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扩建 唐璐
DOI:10.19641/j.cnki.42-1290/f.2023.24.016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其中的生态审计是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不可或缺的独立经济监督或控制工具。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再审视, 发现生态审计蕴含的价值观念是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从整体的、 系统的思维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 应充分发挥生态审计预防、 揭示、 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 开展各项与生态治理相关的审计工作, 督促各级政府部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推动经济发展, 寻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点, 实现绿色发展、 可持续发展,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生态基础, 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实现。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生态审计;生态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图分类号】 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3)24-0114-6
一、 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为了资本扩张与经济增长,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通过榨取、 掠夺自然资源而实现的, 在此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异化关系, 最终引发了一系列全球化的生态危机(解保军,2019)。对此, 西方国家开始反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提出生态现代化的思想, 主张将生态化概念融入人类的现代化进程(黄英娜和叶平,2001)。在此背景下, 以保护环境、 修复生态系统为目的的生态审计应运而生。西方国家的生态审计最初是合规性审计, 而后审计重点逐渐转变为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绩效, 并向公众传达企业环境绩效信息(Moor和Beelde,2005)。随着国外组织对环境保护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 生态审计制度愈加完善, 审计对象也扩大至环境保护项目的开展、 绩效监督和问题整改机制(Anthony等,2003)。同时, 政府等公共部门也参与到生态审计中, 如挪威提出了城市生态审计, 并制定了城市生态审计手册, 从而保障国家政治政策得到落实(Carlo,1996)。
但中国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 是基于中国国情和文化底蕴、 映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要求、 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我国高度重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问题, 在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我国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生态审计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独立经济监督或控制工具(黎明等,2015)。我国学者聚焦生态审计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联动机制不健全, 尚未形成审计合力, 以致于审计效率难以提高(薛小荣和张景,2014);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评价标准的制定难以统一, 进而导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叶青,2019); 问责权威性低、 问责力度不足(王雁红和徐艺彤,2022); 信息披露缺乏规范的制度规定, 使得审计结果运用效率较低(郭靓举,2020); 审计人员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薄弱, 降低了审计结果的有效性(王明珠,2017); 等等。对于这些问题, 有学者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如: 加强生态审计人员与其他政府部门在审计和督查工作上的联系与沟通, 构建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监督协同机制(曾步望,2022); 结合实践经验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陈丽丽,2022); 加大生态审计问责力度,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辛庆玲,2019); 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提高审计结果运用水平(李曼和龙佳楠,2021); 提高生态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培养复合型生态审计人才(吴江玲,2016); 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当前对生态审计的研究较多, 但研究视角较为有限, 更多的是从审计视角研究生态审计的功能作用、 问题及成因、 改进对策等。因而, 本文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生态审计的功能定位, 探讨生态审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 使生态审计发挥最大效用, 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从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二、 场域转换: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再审视
西方现代化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异化, 给自然和人类带来重大风险和巨大灾难。基于对异化关系的批判,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即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立足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基础, 我国提出了新时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思想, 并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征之一, 反映了人与自然平等互惠、 共存共荣的关系。
1. 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工业文明时代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和机器征服、 改造自然而取得快速发展的时代(李祖扬和邢子政, 1999), 机器的不断升级、 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极大程度地推动了西方现代化的进程。虽然此阶段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 人类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严重错位。西方国家为资本主义国家, 因此西方現代化的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他们无止境地追求资本增殖, 而为了保证资本持续增殖, 资本家必须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加大生产强度, 这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快速增加。因此, 他们更加大规模地开采自然资源, 并将机械化生产所产生的废弃垃圾随意排放到自然中。在这个过程中, 自然成为可以让人类获得无限自然资源、 容纳无限工业垃圾的物品, 人类逐渐忘记自然是人类文明的源头(范敏和何萍,2019)。因此, 在西方现代化模式中, 人与自然的关系沦为征服与被征服、 控制与被控制的异化关系。这种建立在以资本为中心、 伤害自然、 忽略全人类利益基础之上的现代化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失衡, 由此引发的风险反过来却成了现代化发展的巨大阻碍。
2.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以批判的逻辑产生并发展, 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活动的异化导致了人类自身的异化, 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杨峻岭和吴潜涛,2020), 在扬弃人与自然异化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论。他们认为: 第一, 人与自然都是客观现实的存在, 并且自然优先于人而存在, 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 人对自然有能动性, 即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改造自然, 从中获取资源进而推动自己的进化。但同时人对自然也有受动性, 即人在自然面前是受制约、 受限制的存在。如果人类不顺应自然规律, 就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与报复。第三, 人与自然具有内在同一性, 即人具有自然属性, 因为自然在创造人时赋予了每个人自然属性; 自然也具有人的属性, 因为自然界包含人实践过的痕迹、 人的意识等。所以,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此外, 在经历了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现实问题之后,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两个和解”的思想, 即人与自然的和解、 人与人的和解, 并且人与人的和解是人与自然和解的前提。因此,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解的最终归宿。
(2)新时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思想。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我国面临着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进行、 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日益突出、 自然资源约束趋紧等困境。为应对这些困境,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党章, 构建了“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 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习近平,2017)。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思想一方面摒弃了人是主体、 自然是客体的对立思想, 认为人与自然具有平等的地位和统一的价值(吴星儒和李沐曦,2018); 另一方面以整体性、 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整体, 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 共存共生。因此,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鉴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性,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 应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并以此为基础谋求人、 自然、 社会的整体发展。只有坚持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理念, 在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甚至在二者发生冲突时以生态环境为重, 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得以落实, 以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进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实施需要生态审计提供保障。虽然我国已经迈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步伐, 使生态文明建设由理论转向实践, 但生态治理方面根源性、 趋势性的压力尚未得到缓解。为了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提出以更高站位、 更宽视野、 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對此,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生态文明建设需重点关注碳排放碳达峰行动推进、 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构建、 生态安全和环境风险防控等情况,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如生态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的碳审计是“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契合我国低碳治理需求(徐京平和廉海燕,2022)。因此, 生态审计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聚焦监督的主要职责,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开展工作, 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实施,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生态基础。
三、 功能再造: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生态审计作用机理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 我国强调转变发展观念, 追求绿色低碳发展; 强化责任意识, 实现全党全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改变。因此, 生态审计以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为指引,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为目标, 以生态治理相关政策落实、 保障生态治理专项资金、 生态责任主体履职尽责三个内容为重点抓手, 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1. 促进生态治理相关政策落实, 强化绿色发展观。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此, 中共中央、 国务院也颁布了多项政策措施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如《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新时代的审计工作强调加强审计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 在思想、 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因此, 对于生态审计应深入领悟、 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 以促进政令畅通为目标, 加强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以期促进生态治理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后期的不断修正完善, 强化政策实施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观的体现。
环境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是自上而下的全链条跟踪审计, 主要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的各环节执行情况和最终的绩效成果, 及时揭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无法达到政策目标的问题, 客观反映政策落实的实际效果, 提出需要上级部门完善政策措施的建议。这不仅能及时发现政策在执行时暴露的问题, 并提出改进建议, 进而促进政策的不断优化, 还能增强相关责任人对政策落实的重视程度, 督促其认真履职,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2. 保障生态治理专项资金, 确保资金合法高效使用。资金一直以来都是审计工作中重点关注的内容, 因此, 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项资金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也是生态审计中的重要部分。生态文明建设资金运用在哪里, 生态审计就应该跟踪到哪里, 实现审计监督全方面覆盖(王爱国,2017)。生态审计中, 审计人员主要针对有关污染防治、 生态环境修复等专项资金, 关注其筹集、 分配和管理使用的情况, 保障资金在这三个环节中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使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落到实处。
在资金的筹集环节, 审计人员通过审查资金的来源和征收过程, 确保资金的真实完整和应收尽收, 并促进各级政府将资金真实、 足额投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项目。生态治理专项资金的来源除了中央预算内投资, 还有各级政府征收的税费, 如资源税、 排污费等。对征收的资金进行审计有利于揭露可能存在的未及时足额征缴、 违规减免等问题, 同时审查是否存在违法违规取得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的情况, 保证了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的真实性、 完整性。
在资金的分配环节, 由于各级政府可以自主决定各地区、 各项目的生态治理专项资金的分配情况, 生态审计主要以优化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的合理分配为目标开展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围绕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部门年度预算安排和年度财政决算情况展开工作, 评估年度预算安排中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是否根据地区和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检查是否仍存在为追求地区的经济效益而将原本应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转向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项目的情况, 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二者平衡的实现。
在资金的管理使用环节, 各级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各个项目中, 形成了如大气污染防治资金、 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等。通过对生态治理专项资金的支出情况进行审计, 能够发现是否存在因配套资金不足而影响项目开展的情况, 发现是否有违法违规挪用生态治理专项资金的情况。此外, 生态审计还能通过评估专项资金使用绩效, 揭露可能存在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资金浪费等问题, 挖掘其背后原因, 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确保资金合法高效使用, 进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 监督生态责任主体履职尽责, 实现自然资源高效使用。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 一部分生态环境问题正在得到改善, 但仍有一部分环境问题因累积多年在不断恶化。因此, 生态责任追究成为减轻生态压力、 改善自然环境的重要手段, 也成为生态审计的工作重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人, 有权监督或控制其他部门的生态治理行为, 对生态负有保护与治理的责任。因此, 他们是生态审计关注的重点对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主要关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地区相关自然资源资产的法规政策执行情况, 使用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履行环境管理职责的情况, 以及国土空间规划、 碳达峰碳中和、 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大任务落实情况, 对这些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并对其责任进行追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促使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进而指导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能注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从而保障自然资源配置使用的经济性、 效率性, 最终推动绿色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四、 问题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生态审计的现实困境
以生态治理相关政策落实、 保障生态治理专项资金、 生态责任主体履职尽责三个内容为重点抓手对生态审计进行功能再造, 将有助于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但是, 当前生态审计却存在一些与中国式现代化不适配的问题与挑战。
1. 生态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生态审计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 但这些法律法规仅能作為生态审计监督企业环境保护方面合规的标准, 针对生态审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审计准则、 审计流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仍然缺失。与此同时, 生态审计缺少规范统一的评价标准, 多数审计单位根据以往的经验开展工作, 进而导致最终形成的审计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缺少直接依据。
2. 生态审计人员专业能力薄弱。审计人员作为生态审计的关键力量, 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生态审计所开展的审计项目往往涉及多个专业领域, 这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财会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地理、 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 生态审计需要生态与审计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但我国目前生态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仍集中在财会、 工程管理等领域, 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下生态审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 审计结果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此外, 生态审计的审计对象广泛、 审计内容繁多, 但我国目前的专业审计人员较少, 难以支撑生态审计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3. 协同机制不健全, 尚未形成审计合力。生态审计开展的项目一般涉及审计、 自然资源、 污染防治等多个领域, 需要财政、 环保、 国土等多个部门协作完成。但由于不同地区、 不同部门间规章制度存在差异, 可能会出现口径不一致的情况, 从而导致各部门数据信息对接不顺畅, 进而导致生态审计无法形成跨区域、 多领域的协作机制。此外, 我国生态审计项目多由政府审计开展, 内部审计、 社会公众的参与度较低, 未能形成审计合力, 难以全面覆盖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问题。
4. 生态审计技术方法有待升级。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其对生态审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不能再将审计目标局限于查找一些违法乱纪的问题, 而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 这意味着生态审计范围的界限不断拓展, 需要处理的数据不断增加。而传统的生态审计是由审计人员整理数据、 找寻线索, 再对其中的疑点进行实地检查, 这一过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审计效率较低。因此, 传统的生态审计技术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运用大数据技术是大势所趋。但电子数据整合过程中仍面临难题, 各地方部门机构之间尚未形成统一的沟通渠道, 导致部分信息无法共享, 生态审计工作进展缓慢。
5. 审计结果运用效率较低。生态问题作为影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 一直是生态审计的关注对象, 但屡审屡犯现象却一直存在, 这说明被审计单位的后续整改措施未到位, 生态审计结果的运用效率较低。究其原因可能在于: 一是生态审计结果的公开机制不健全。生态审计报告中所披露的信息是审计机关及其他组织监督被审计单位整改的依据, 而生态审计结果的不公开导致其难以流通到其他监督部门, 使得被审计单位后续整改效率受限。二是生态审计目前更侧重于发现问题、 揭露问题, 而缺乏对被审计单位生态问题整改结果的关注。此外, 生态审计的主要执行者为政府审计机关, 问责的权威性不足, 问责力度较小。
五、 路径优化: 完善生态审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策略选择
新时代审计工作的总要求是构建集中统一、 全面覆盖、 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 使审计更好地在监督作用上聚焦发力。在此要求下, 生态审计也需要不断优化升级,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成熟发展, 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状态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新格局。
1. 完善中国特色生态审计法律法规, 切实发挥生态审计的监督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和文化底蕴, 映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要求, 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颜英等,2023)。因此, 生态审计应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 贯彻党的领导思想,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生态审计新模式(杜萍,2023)。同时, 我国应完善生态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 促进我国生态审计法治化、 规范化, 使其更好地发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服务作用。目前, 我国形成了党和各级政府、 企业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多中心论的生态治理体系, 对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采取了党政同责、 一岗双责、 追责体系等措施(詹国辉和王啸宇,2023)。而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在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审计担负重要使命, 要立足经济监督定位, 聚焦主责主业。因此, 生态审计也应发挥监督职能, 督促相关责任主体更好地履行其应承担的生态责任。完善生态审计问责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问责主体的权利, 问责对象的处罚、 责任标准和依据等进行明确规定, 有利于充分发挥问责机制的强制性和稳定性, 增强生态审计的权威性, 使审计结果得以良好应用, 更好地发挥审计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的独特作用。
2. 强化生态审计队伍综合能力, 加强人才支撑。生态审计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其工作的开展需要切实的质量保证, 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审计质量的重要支持。因此, 生态审计人员需全面落实“以审计精神立身、 以创新规范立业、 以自身建设立信”的总要求,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队伍。为强化生态审计队伍的专业能力, 可以从外部引入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 丰富生态审计队伍中的人才类型, 发挥学科交叉的技术优势, 为各类生态审计项目的有效开展给予一定的人才支撑。而在引入外部人才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对内部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根据审计人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素质现状安排针对性的培训课程, 帮助审计人员及时了解生态审计领域中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确保各类生态审计工作高效进行。此外, 还需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思想教育, 引导其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治的崇尚, 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立场, 践行脚踏实地、 扎实苦干、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的精神, 始终保持对审计事业的忠诚和对审计职业的操守, 认真履行监督责任, 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
3. 多方协同开展生态审计工作, 实现审计全覆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为指导, 提出了全方位、 全过程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主张将生态现代化建设与经济、 文化、 社会等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建设融会贯通, 使现代化建设诸要素之间相互交织、 联合发力(董慧和汪筠茹,2022)。经中央审计委员会同意的《“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也提出, 聚集各方审计力量, 增强监督合力, 形成多层次、 全方位的审计监督体系, 构建全面覆盖的审计工作格局。因此, 生态审计需强化目标、 部门、 区域、 政策等多角度协同, 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 整体性、 协同性。如环境监管方面, 由政府审计机关牵头, 联合生态环境部、 环境督查组等与环境监管有关的部门, 成立联合审计组。各部门间相互协作, 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 不仅能深入审计工作、 准确抓住关键问题, 又能避免一些重复工作、 节省人力资源成本, 还能对审计工作形成强有力的监督、 提高审计独立性。此外, 由于社会公众对当地生态环境更熟悉, 其更能为审计机关开展工作提供有效信息, 因此还可在生态审计中引入社会公众, 作为外部监督力量, 促进生态审计质量的提升。总体而言, 多方力量协同参与生态审计工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有利于提高审计绩效(王华和殷旭辉,2023), 进而更好地发挥生态审计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
4. 将大数据技术融入生态审计, 推动审计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升级科学技术、 改变传统发展模式、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因此,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推力, 科学技术也需要与生态审计相结合, 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审计工作, 加强审计技术方法创新, 推进国家在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利用大数据技术, 可以对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全面采集, 并对數据进行统一集中管理; 对不同类型的数据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如文本分析、 数据可视化等, 最终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数据中包含的信息以图像这种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审计人员, 并对其实施交互处理, 使其可以在不同显示形式间相互转换(陈天勇,2022)。在此基础上, 构建大数据生态审计平台, 由各个部门将相关信息上传到相应板块或健全数据定期报送机制以便进行数据共享, 这样审计人员可以及时获取关键区域的数据资料, 快速找出问题, 减少审计人力资源浪费, 也能为生态审计进行审计监督、 鉴证和评价提供更加可靠的证据。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 将现代大数据技术融入生态审计工作是必然趋势, 这不仅能够促进生态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也有利于生态审计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 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5. 加强生态审计结果运用, 保障审计权威、 高效。审计结果的运用是生态审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的最终体现, 是审计功能能否得到有效发挥的重要标志。一方面, 审计结果的运用表现为对审计结果的分析, 从全局角度出发, 对生态审计中同一类型多个年度的审计结果展开纵向分析或对不同类型同一年度的审计结果进行横向对比, 深入挖掘其中屡次出现的相似问题, 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发现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风险隐患, 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风险、 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进而提高审计结果的运用价值。另一方面, 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结果进行后续整改是审计揭示问题的最终目的, 也是审计监督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新时代生态审计需坚持以推动审计所查出问题的有效整改、 追踪审计整改效果为目标, 坚持揭示问题与推动解决问题相统一。生态审计要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后续整改情况的跟踪检查, 重点核实整改结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特别要注意整改时间长、 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检查生态文明相关制度不到位情况是否得到改善等, 督促问题整改落实。此外, 生态审计也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联动, 如为纪检、 监察等机关提供违法违纪问题线索, 为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部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议, 为相关部门追究责任主体责任、 进行处罚提供依据, 进而提高生态审计的威慑作用。
六、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之一, 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平等互惠、 共存共荣的关系。在此视域下, 生态审计从促进政策落实、 保障资金合法使用、 监督责任主体履职尽责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可从完善中国特色生态审计法律法规、 强化队伍生态审计综合能力、 多方协同开展生态审计工作、 将大数据技术融入生态审计、 加强生态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完善其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因此, 正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 有利于以科学的生态文化价值观指导生态审计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陈天勇.自然资源资产特殊性审计研究[ J].财会月刊,2022(20):100 ~ 106.
董慧,汪筠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意蕴及其经验启示[ 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23 ~ 30+180.
杜萍.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环境审计模式构建[ J].财会月刊,2023 (11):67 ~ 73.
范敏,何萍.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裂变看生态问题的生成[ J].求是学刊,2019 (1):45 ~ 52.
郭靓举.政府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J].财政监督,2020 (12):67 ~ 70.
黄英娜,叶平.20世纪末西方生态现代化思想述评[ J].国外社会科学,2001(4):2 ~ 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黎明,李春华,杨宝.生态审计理论框架初探[ J].財会月刊,2015 (31):59 ~ 62.
李曼,龙佳楠.政府资源环境审计:实践现状与优化建议——基于审计署2016—2020年审计结果公告[ J].审计月刊,2021 (8):4 ~ 7.
李祖扬,邢子政.从原始文明到生态文明——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回顾和反思[ J].南开学报,1999(3):37 ~ 44.
王爱国.关于生态文明审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J].东岳论丛,2017 (10):110 ~ 121.
王华,殷旭辉.协同理念下资源环境审计:价值转向、治理维度与建构路径[ J].财会月刊,2023 (20):106 ~ 110.
王雁红,徐艺彤.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中的生态审计:现实挑战与策略选择[ J].中国行政管理,2022 (10):152 ~ 154.
吴星儒,李沐曦.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6):28 ~ 33.
解保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反拨与超越[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 (2):39 ~ 45.
徐京平,廉海燕.国家审计赋能“双碳”目标实现:逻辑意蕴与作用机理[ J].财会月刊,2022(15):89 ~ 94.
辛庆玲.生态文明背景下政府环境责任审计与问责的路径探析[ J].青海社会科学,2019 (2):73 ~ 79.
薛小荣,张景.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生态审计问题的探讨[ J].会计之友,2014 (29):67 ~ 69.
杨峻岭,吴潜涛.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 (3):58 ~ 66+76+167.
曾步望.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监督协同机制构建[ J].现代审计与会计,2022 (10):4 ~ 6.
詹国辉,王啸宇.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内涵、特征意蕴与路径选择[ J].理论月刊,2023 (4):17 ~ 25.
Anthony R., T. Emery, Michael Watson. Eco-Auditing and Environmental Liabilit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03(8):631 ~ 636.
Carlo Aall. The Manifold History of Eco-Auditing and the Case of Municipal Eco-Auditing in Norway[ J].Eco Management and Auditing,1996(6):151 ~ 157.
Moor P. D., Beelde I. D.. Environmental Auditing and the Role of the Accountancy Profession: A Literature Review[ 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5(2):205 ~ 219.
(责任编辑·校对: 罗萍 刘钰莹)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的社区赋权及其治理效能研究”(项目编号:20BZZ052);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中的社区赋权及其制度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9ZZB004)
【作者单位】1.南京审计大学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研究院, 南京 211815;2.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 南京 21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