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维清 王利绒
1 忻州师范学院教务部 山西忻州 034000 2 忻州师范学院教育系 山西忻州 034000
FIAS 是美国学者弗兰德斯在20 世纪50 年代提出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用于分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工具。弗兰德斯认为[1],在所有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师生的言语行为是最主要的,师生的言语互动占据了八成的课堂时间。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最佳的方法就是对师生的言语互动行为进行互动分析。
弗兰德斯分析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编码系统,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言语互动行为分为十大类[2],用数字1 ~10 进行编码,其中1 ~7 记录教师言语行为,8 ~9 记录学生言语行为,10 记录其他言语行为即课堂中的沉默或混乱。教师的言语行为又分为4 项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3 项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用1 ~4 分别代表接受学生的感情、表扬和鼓励、接受学生的结论、提问;用5 ~7 代表讲授、指令、批评学生或为教师权威辩护。学生的言语行为又分为两种,8 代表学生被动应答、9代表学生主动应答。二是编码标准,每隔3 秒钟,课堂上出现的师生互动行为就被赋予一个编码,一定的时间内的教学活动就会生成若干个编码。三是显示矩阵,把观察得到的代码进行配对,形成“序对”,然后将各序对出现的次数填入一个10 行10列的矩阵表中(如序对“2-3”出现的总次数就填入矩阵表的第2 行第3 列中)[3]。这样一来,矩阵表中的编码就记录了教学活动中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进而表现出课堂结构、课堂气氛以及教师的教学倾向。
I-FIAS 是顾小清[4]等人对FIAS 进行升级改进以后的系统,解决了原有系统在对学生行为上划分不够细致,对课堂上“沉寂”表现得太笼统等局限。更重要的是,在原来系统中加入了“信息技术”这一非常重要的课堂元素。I-FIAS 的编码系统见表1。
表1 I-FIAS 编码系统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高效的师生互动可以为高效课堂的实施保驾护航。从宏观层面,师生互动是新课程理念下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实施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更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手段。从微观层面,师生互动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迸发,更有利于知识的传递,从而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纵观已有对师生互动的研究,主要从方法论层面展开,如策略手段、流程等方面。除了研究内容的不同,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在教师主导下进行,即教师把控整个课堂节奏,鲜有对学生主导课堂的视角下进行师生互动研究。自古以来,教学相长,本研究从师生角色转换的视角下探索师生互动的表现,找到二者的区别,取长补短,为研究师生互动行为提供新思路。
本研究对同一个班级的六次课堂教学进行录制,其中三次为传统课堂(教师主导),另外三次为师生角色互换以后的课堂(学生主导)。根据课堂录像,按照I-FIAS 的记录方法,每3 秒做一次记录,一共获得六个采集编码,把这些编码生成序对并依次填入六个18×18 的矩阵表中。注意:在编码过程中,为了使数据分析更全面,三秒钟内不止出现一种语言类别,本研究记录了课堂中所有出现的行为类别。
按照样本类别把六个矩阵中每个区域里对应的数值纵向叠加再取均值,把所得结果填入相对应的表格区域,最后生成两个矩阵表(表2、表3),这两个矩阵代表了两类样本(教师主导、学生主导)的平均水平,对这两个矩阵的分析从以下方面展开。
表2 教师主导课堂行为分析矩阵表
表3 学生主导课堂行为分析矩阵表
表4 课堂结构对比表
3.2.1 课堂结构对比
通过比较两个矩阵,在教师主导的课堂中,教师言语总次数为374 次(1 ~8 列),占总编码的74.1%,高于美国教育学者贝莱克在研究中得出的常模数据[5](68%),师生言语比例约为8.3 ∶1,远远大于常模数据3.4 ∶1。课堂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言语,其中讲授占25.3%,提问占26.3%。学生言语次数和其他行为次数(沉寂)占据14.5%,其中学生被动应答占4.2%,主动回答占2.8%,学生主动提问次数为0,表明教师把控课堂节奏,课堂结构为教师的“一言堂”。而在学生主导的课堂中,教师言语明显下降为58.6%,学生言语比例上升至25.4%,但仔细观察,和课堂无关的行为比例(第7 列指令、第8 列批评和第13 列混乱)占到课堂行为的16.3%。学生主动应答行为、主动提问行为和教师提问的比例高达72%,表明课堂结构不再以教师为中心。
3.2.2 教师教学倾向对比
由表5 可知,无论是教师主导下的课堂,还是学生主导下的课堂,教师的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的比值相差不大,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更善于和学生互动,而不是直接对学生施压。但是再推敲具体数据,发现二者还是有较大差异,教师主导下的直接影响是讲授和提问,后者的直接影响则是批评和指令。较大差异体现在学生言语行为层面,教师主导下的课堂,学生主动提问的比例仅为0.67;而角色互换后学生主导下的课堂,学生主动提问和应答的比例高达3.03,说明学生主导下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I-FIAS 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清晰地表示课堂的混乱程度,表5 显示,教师主导的课堂混乱程度为0,而后者混乱程度高达8.7%,这也和上述强化形式相吻合。学生讨论的比例也是一个参考点,比值越大,说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越高,结果显示,学生主导下的课堂气氛更轻松,下面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
表5 教学倾向分析表
3.2.3 师生互动曲线对比
绘制教师主导(图1)和学生主导(图2)下的师生言语互动随着时间的变化坐标系(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师生言语互动次数,30 秒为一个间隔)。
图1 教师主导课堂师生言语互动曲线
图2 学生主导课堂师生言语互动曲线
学生言语行为会受到教师言语行为的影响。图1 显示,在第5 分至第8 分钟,师生有短暂的交互是教师提问环节,表明教师主导下的课堂气氛活跃度不高,学生跟着教师节奏,被动反应。图2 是学生主导的课堂师生互动曲线,前7 分钟,师生互动呈现一种积极响应,但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从第8分钟开始,学生言语行为明显高于教师,学生开始主动抢答,而教师无法控制整个课堂,相对来说,课堂秩序混乱。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师生之间的互动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是否高效。探索师生互动行为,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意义重大。从本研究结果来看,转换师生角色,对于改善课堂结构、教学风格,活跃课堂气氛,师生之间的互动,都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值得研究者尝试。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研究数据表明了学生主导的课堂在很多方面确实优于教师主导的课堂,但是对于师生互动的质量,如提问的质量、问答的技巧,答案的正确性以及教师的反馈形式等方面,数据并不能给出有力证明。不能单纯以课堂活跃度来评判课堂的优劣,还要结合别的辅助手段,比如质性分析去评判课堂教学的本质。而对于一些实践性、发散性较强的课程,本研究抛砖引玉,供研究者们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