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汇泳 王旭东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由立足文化根基和底气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逻辑构成。其科学内涵包括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以“第二个结合”为基本遵循,强调以文化人,服务人民,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塑造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文化篇,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新时代新征程,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人民群众的文化发展理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高度的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充足的文化力量。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社会主义文化;生成逻辑;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D61;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23)06-0008-07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新时代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概念。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因此,探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进路,对加强新征程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
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因此,必须增强文化建设,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同时,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是新时代指导我们文化建设实践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概括来讲,主要有立足文化根基和底气的历史逻辑、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逻辑。
(一)立足文化根基和底气的历史逻辑
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说明,任何一种科学思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既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根源,又有该思想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渊源和思想材料。”[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悠长的历史长河来看,中华文化先后出现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诸如孔孟之道、老庄哲学、法墨思想等,还有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等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交流、融合、创新不断呈现出新的内涵。各族人民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文化体系。这些中华优秀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反映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培育了中国人民崇高的价值取向,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非凡的贡献。文化自信的底气正是源自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历史根源。历史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形成起着积极作用。
在中华文化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其与各种文化之间发生冲突和融合,需要以一种正确的方式被熟知。“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的传播,中国共产党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环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精神,孕育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精神的革命文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中华文化以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形态表达出来。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阶段,中华文化则以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方式呈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历了冲突、阵痛、磨合和繁荣,最终以适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属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产生了積极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中国式现代化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也就无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文化建设方面,阐述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国共产党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科学理性的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来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夯实了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精神之基,这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提供了厚重的历史支撑。
(二)立足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文化的高度自觉自信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源于物质生活和生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阐释和理解,也包含后继者的发展。”[3]马克思文本中对“文化”一词的使用频率较低,但这并不代表其文化思想的“缺位”。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大多通过文本中的精神、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哲学等概念术语来表达。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通过对康德、黑格尔文化思想的批判和继承而产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历史唯物主义文化理论的诞生地,虽然这一著作中并未明确使用“文化”概念,然而却以“人化”“对象化”“人化自然”等概念阐释了文化的内涵和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了文化的形成过程,即人的类本质对象化过程,并说明了人类文化起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才是文化的主体、创造者和扬弃者。《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文化思想正式形成的标志,马克思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般意识形态的批判,阐述了其自身的文化观即自身的意识形态观。马克思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4]525的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存在就是确定文化发展理论的前提条件,从而科学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归宿问题。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从哲学革新的视角理解并阐释世界历史条件下的文化问题,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文化弊端,即充斥着金钱主义、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资产阶级的精神文化远远落后于物质文化。《共产党宣言》指出: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5]403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文化消费理论,文化产品最终以物的形式呈现,但实质是资本商品。最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最终将进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文化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文化思想的阐释,使科学社会主义文化观得以形成,并确立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从而超越了西方的文化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文化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文化的价值、作用、属性、功能有机统一起来,推动文化内涵式、整体式、开放式协调发展,形成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匹配、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6]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现实、把握科学规律、结合时代条件,指明了文化建设基本遵循原则。特别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了“七个着力”的要求,既有宏观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的实践要求。对此,我们要坚守对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基本立场,增强以我为主,洋为中用的文化自觉,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造性理论成果,其始终注重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并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发展规律,扎根祖国大地,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逻辑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开辟出来和发展起来的。从实践逻辑来看,社会主义文化逐渐得以形成和发展,根本在于坚持守正创新,根植于文化的基础性和塑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论述了“两个结合”,并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回答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关于“两个结合”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道路实践中总结的规律性认识,彰显了我们党强烈的文化担当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我们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意味着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7]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一般规律性和特殊规律性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中华文化是时代久远、内涵丰富的复合性文化体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接踵而至,中华文化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一方面,中国道路越来越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全球多极化、文化多样性势不可挡,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归根于综合国力的较量,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已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关键方面,谁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国际竞争中占领优势。可见,文化控制争夺权已成为国与国博弈的首要标志。西方霸权主义凭借自身优势,利用文化渗透方式,极力倾销其文化价值理念,妄想巩固自身霸权地位。霸权主义国家将西方自由价值、政治制度等内容输送和推销至全球各地。一时间,文化霸权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等错误思潮在我国一定范围内存在,各种文化思想的相互激荡日益加深。为抵制西方价值的渗透,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自身并转化为实践行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大众生活,增强人民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理论反映现实规律并指导实践,是理论的价值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同时又发挥着指导文化建设实践的巨大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要继续高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旗不动摇,自觉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步伐,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凝魂聚力,持續推动整个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最终形成文化实践与文化思想的双向互动机制。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因而,新时代文化实践的发展要求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全新的历史方位。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
文化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精神面貌和兴旺发达,关系到人民利益和人类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人民利益,彰显人民情怀,将文化安全同军事安全、科技安全、社会安全共同作为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全力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中,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部署,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发展方向。该思想对我国文化建设内容作出了重要回应,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理论遵循,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一)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这个政治性既体现了党性原则和党性立场,也体现了人民性原则和人民性立场,两者是一致的。”[2]文化建设工作关乎党的前景和未来,关乎国家的久安长治,关乎民族的兴衰成败,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事情,一刻也不能放松。如果偏离、忽视、放弃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文化思想工作就可能会背离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错误的文化价值导向就会席卷而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中一直不断加强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一直以来文化工作取得进步的根本原因。我们党自成立起,就确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遵循。历史和现实证明,意识形态决定了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道路,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提出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6],并将这一着力点旗帜鲜明地置于首位,成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力量所在、优势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加强了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必将有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二)以“第二个结合”为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8]13,其中“第二个结合”,尤其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7]“第二个结合”深刻把握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体现了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是对党的理论创新的一次飞跃,有利于“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7]。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之所以绵延不绝,依靠的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所依托的文化基础,也就是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条件,熔铸于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中,以其独特的价值标识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键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推进“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于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持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并以文化主体性固本开新,塑造新的文化共同体,为我们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方向指引。
(三)强调以文化人,服务人民
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人民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劇作者。”[9]127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人民在文艺创作中的主体价值和地位,同时也指出了文艺作品创作的根本遵循,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人民立场和深厚的人民情怀。好的文艺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能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向人民传递真善美,折射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相反,那些脱离人民生活实际的文艺作品从本质上看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将被这个社会所抛弃。文艺创作和文化发展应做到“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是重要因素,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优质文化供给”[10]。
归根到底,文化建设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变化,强调用文化影响人民、教育人民、服务人民。一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关于文化工作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 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文化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应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以优秀的文化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充分运用中华民族创造的宝贵文化资源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最终服务人民。
(四)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塑造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7]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世界,积极借鉴吸收国内外优秀文明成果,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既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同时也要为世界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多元文化协同发展的高度,以长远的历史眼光和博大的天下情怀,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这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共同体的思想,蕴含着马克思关于人类学哲学的理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全球大局情怀,展现了我国为人类作出积极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也让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国。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示的全球性视野,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塑造力,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同时坚持倡导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进路
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宣传文化思想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实现了系统性重塑和历史性变革。新的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以先进的思想引领伟大征程,以文化发展带动其他事业的进步,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从而实现文化思想的新发展、新跨越。
(一)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发展理念
人民是历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建设文化强国主要的依靠力量。文化由人民创造,文化也影响人民;文化需要人民,人民需要文化。简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由人民创造并最终服务于人民。
习近平文化思想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人民问题,越是站在人民的立场,越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迫切,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要求更高,对优质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大,对文化需求的类型更多元化、品质化。坚持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发展理念,要求必须加强文化大发展,持续不断地生产出让人民满意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创作的文艺作品要立足于人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效是否显著,归根到底是由人民来评判的。在谈到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1]创造的优秀文化作品最终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创造文化产品的出发点是人民,要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放在文化建设的重点。判断一个国家文化力量的大小,要看这种文化是否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和接受,广大人民群众认可的文化就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所以创作作品要坚持以人民为导向。文化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加快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激发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发展的动力源自人民,文化发展的目的在于人民,文化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效由人民评判。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为文化建设指明了价值方向,文化建设取得的硕果给人民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最终促使满足人民对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人民创造并最终服务于人民,其有明确的要求。首先,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强化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使其融入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人民的高度认同。其次,鼓励人民积极参与文化创作,激发全社会人民创作活力,注重创作技巧和手段是为内容服务的基本原则,创作的作品要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最后,培养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树立正确的创作导向,提升文化作品内涵,多出文艺精品力作,能够自觉肩负起文艺引领时代风气的光荣使命。文化发展关键在人,培养人的问题事关党的命脉、国家的前途,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培养新时代青年关键要做到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育引导青年要有时代担当,要求文化建设的发展应主动承担提升人民文明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责任。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基本国情、历史沉淀和文化基因,从而造就了各个国家和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人类文明的璀璨瑰宝,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沃土。”[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不竭动力。其历经数千年的积淀生生不息,获得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兴盛。
首先,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基础上推进中華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共产党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忠实的传承者、弘扬者和创新者。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迎来了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了多次战乱和苦难,现在距离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越来越近,接下来可能会遇到惊涛骇浪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表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探索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新道路,走出了一条与西方文明不同的现代文明图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次,在全面把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突出特性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强大优质基因和精神力量,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强大的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民族文明的突出特性。”[7]正是由于拥有了这种丰富而深邃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稳健前行。比如在解决人与社会、自然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生态观,为破除西方式现代化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问题提供了启发和思考。再比如,“以义制利”的道德价值取向,可以约束人们的贪欲、引导注重整体利益,对改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在坚持守正创新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文明,借鉴汲取了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昭示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与西方现代化模式不同的新景况,是一种人类崭新的文明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坚持守正创新,牢牢把握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要守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脉,遵循马克思主义之基础,开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建设道路。创新就是要推陈出新,不断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奋进新时代,应在坚持守正创新中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华和科学内涵,集聚成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以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能以其基本、深沉而持久的力量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国家难以繁荣昌盛。“有了文化自信,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形成推动文化建设、文化创新的精神动力。”[12]尽管改革开放已历经40多年,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但我国文化领域的总体态势并未发生太大改变,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优秀的文化资源极不匹配。国家文化软实力虽然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与经济实力还不相匹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还不够强。这些方面迫切需要得到有力提升,才能为中国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和塑造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领域,还集中体现在文化领域,表现在文化要复兴上。文化的复兴不仅有助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还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13]33文化的兴盛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息息相关,文化的兴盛已成为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着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牢牢坚定文化自信不动摇。
文化的本质,即人类对于现实存在的感官世界的超越以及对自由的追求。文化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文化自觉,就是要合乎规律地认识文化,提升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是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准确把握我国新时代发展的历史方位,以坚定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对新时代如何继续推动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阐述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强调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唯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面对文化多元化的严峻挑战,要积极应对并不断加深对文化内涵、文化魅力的自我体悟。从党的十八大到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把理论的学习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形成理性的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坚持守正创新,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担负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重任,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
四、結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理论创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理论的重要论述,又紧密地结合中国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自觉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谱写新篇章。
[责任编辑:张思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4).
[2] 方世南.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J/OL].学术探索,https://link.cnki.net/urlid/53.1148.c.20231011.1057.002.
[3] 孟宪平.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研究方式论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4):69-79.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1).
[7]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
[8]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0]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N].人民日报,2022-08-17(1).
[11]王易.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7):55-62.
[12]陈金龙,何希贤.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N].光明日报,2023-10-17(6).
[13]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The Generative Logic,Scientific Connotation,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s
JIANG Hui-yong1,2,WANG Xu-dong1
(1.School of Marxism,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2.School of Marxism,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Wuxi 214153,China )
Abstract:Xi Jinping ‘s cultural thought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 ‘s thoughts on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the wisdom crystallization of the CPCs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lead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and the spiritu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generative logic of Xi Jinping ‘s cultural thoughts consist of the historical logic based on cultural foundation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Marxist cultural thought,and the practical logic of the socialism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t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includes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comprehensive leadership over cultural construction,following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second combination”,putting emphasis on educating people with culture and serving the people,and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and shaping power of Chinese civilization.The formation of Xi Jinping ‘s cultural thoughts marks the emergence of a cultural chapter in his thoughts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providing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houghts.In the new journey of new era we should be guided by Xi Jinping ‘s cultural thoughts,adhere to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concept of serving the people,promote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nd build a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with a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in order to provide sufficient cultural strength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Key words:Xi Jinping ‘s cultural thoughts;socialist culture;generative logic;cultural confid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