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园科学教育通过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常识。游戏化教学能有效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是实现科学活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幼儿园科学活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论述了幼儿园科学活动游戏化的基本原则和有效方法,以期实现科学活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活动;游戏化;实施策略
作者简介:殷红娥(1980—),女,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如城镇外国语学校附属幼儿园。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教育中实施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1]。幼儿正处在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启蒙阶段,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让幼儿有形成正确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能力,进而具备一定的科学常识和科学思维,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儿童的世界需要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寓教于乐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巧妙设计教学活动,以幼儿喜欢的方式开展教学,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培养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科学活动教育的目的。
一、当前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部分幼儿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科学活动教育过程中仍然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时将所有的知识点全部灌输给幼儿,没有考虑到幼儿是否能消化吸收。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氛围中,幼儿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一个大概印象,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消化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会消耗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学习兴趣,最终影响教学效果,不能有效实现科学活动教育的目标。
(二)过于注重教学结果
科学活动教育并非要把幼儿培养成科学家,而是要以科学为“引子”,激发他们思考、探究科学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力,逐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教学的结果,忽略了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最终会导致幼儿对科学活动学习热情冷却,进而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三)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科学活动教育的内容范围很广,包括自然现象、人体、动植物以及各种科技知识等。在幼儿园科学活动教育中,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认识不够全面,认为小制作、小实验就是科学活动教育的全部内容,在教学中一味地带领幼儿进行小实验、小制作。不可否认,这些教学内容也可以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但是单单教学这些,会使幼儿知识面变窄,不利于幼儿全面地认识广泛的科学现象与原理。
(四)未对科学术语进行童趣化处理
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一些科学术语。部分幼儿园教师在科学活动教育中过分追求科学术语的精准性,在教学中使用“人工智能”“元素量”等专业词汇,这对于幼儿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虽然科学教育讲究的是严谨、精准,但是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内容调整。教师在讲解难懂的科学术语时,要采取生动的表达方式,对其进行童趣化的处理,进而转换为幼儿可以理解的说法,化难为简,提升教学效果。
二、幼儿园科学活动游戏化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幼儿年龄较小,活泼好玩,喜欢有趣的事物。趣味的科学活动能够吸引幼儿的关注,驱使幼儿主动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设计,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并将其融入科学活动教育中,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二)目标性原则
科学活动教育应该设定教学目标,然后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后续的工作,这样才能让教学变得井然有序。例如,围绕“培养幼儿环保意识”这个目标,教师需要探寻出更多高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让幼儿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目标会让教师的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进而帮助幼儿学习和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
(三)启发性原则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着课堂主导地位。部分教师认为幼儿对事物缺乏判断力,需要教师全权主导课堂教学。然而,科学需要提疑、质疑、解疑,再探索验证。因此,教师需要注重游戏化教学的启发性,多给幼儿启发,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质疑、解疑的意识。教师要鼓励幼儿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是一些错误的看法,也可以带着幼儿一起去求证、解惑。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用质疑的眼光看问题,才能有效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
三、幼儿园科学活动游戏化的实施策略
(一)开发趣味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探有兴趣
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和操作材料应来自生活,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开发具有趣味性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与热情,推动教学的顺利展开。
例如,在教学“勺子里的哈哈镜”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幼儿每人准备一个不锈钢勺子,让幼儿摸一摸、看一看勺子,通过触觉、视觉来感知科学。不少幼儿用不锈钢勺子当镜子,照一照,发现“镜子”里的自己是变形的。接着,教师可以提醒幼儿:“不锈钢勺子有两面,请用反面再照一照自己,看看是否和正面的人像一样。”幼儿带着好奇去操作,发现勺子的正反面照出来的人像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趁机给幼儿展示PPT课件,引出“凹”和“凸”两个字,并利用这两个字解释凸面和凹面的成像原理。教師可以先让幼儿观察这两个字的外形,让他们对这两个字有初步的印象,接着再教幼儿这两个字的读音:“这个字(凹)读‘āo’,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这个字(凸)读‘tū’,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幼儿手握勺子,根据教师的指引分辨出凹面和凸面。接着,教师可以继续带领幼儿玩“照镜子”的游戏,让幼儿感知凹面成像和凸面成像的不同。经过多次实验,幼儿发现用勺子的凸面所照出来的人像是正立的;反之,用凹面照出来的人像则是倒立的,并且凹凸两个面照出的人像都有些变形。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有趣的实验现象和原理,引入哈哈镜的教学,并告知幼儿哈哈镜正是应用了这个原理,所以它照出来的人像也会变形。在全面讲授了哈哈镜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幼儿玩“找一找”的游戏,找出我们生活中隐藏的哈哈镜,讲一讲它们的用处。幼儿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他们很快就找到了安全转角镜、车子的后视镜等哈哈镜。教师利用小小的不锈钢勺子,开启了趣味化的教学,让幼儿对知识的探索充满兴趣,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真正达到科学活动教育的目的。
(二)展示神奇的科学现象,让幼儿学有所思
科学活动教育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思考探索、获取新知的过程。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事物进行思考探究,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发展自己的形象思维。从科学学习中形成的科学意识为幼儿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3]。幼儿的好奇心重,对新鲜事物都抱着好奇的心理,一些神奇的科学现象能快速抓住他们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在科学活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多给幼儿展示一些神奇的科学现象,吸引幼儿注意力,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探索。神奇的科学现象能够促使幼儿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在科学游戏中,幼儿既能见识到科学的神奇,又享受到在玩中学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把泡泡留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幼儿展示各种吹出泡泡的方法,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幼儿玩“接泡泡”游戏,让幼儿尝试接住吹出的泡泡。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发现这些美丽的泡泡一碰到手就爆了。教师趁机提出问题:“刚才你有没有接住老师吹的泡泡?泡泡都跑去哪里了?”幼儿们纷纷摇头表示不知道。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才能留住泡泡。有的幼儿想到可以用口袋接住泡泡;有的幼儿想到可以用书本来接住泡泡;有的幼儿想到可以用杯子接住泡泡。教师可以让幼儿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一一验证,让幼儿在实践中发现留住泡泡的不易。最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自己的方法,即用一张白纸接住泡泡。在观看了教师的示范后,幼儿会提出疑问:“为什么白纸就能接住泡泡,用手却接不住呢?”幼儿化身为“十万个为什么”,想要把所有的疑问都弄清楚。学习有思考才会有进步,教师带着幼儿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与幼儿共同探索科学的奥秘。这个过程能够不断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储备。
(三)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玩有所悟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展开教学。角色扮演是一种深受幼儿喜欢的游戏方式,它能够直接反映出幼儿的思维,并且充满趣味,能迅速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让幼儿感到愉悦和快乐。其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材料、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思维。角色扮演还能让幼儿在学习中换位思考,这对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提升都有很大的好处。
例如,在教学“蝌蚪变青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青蛙、蝌蚪、鸭、鱼等角色的服饰,并利用多色塑料袋、纸盒、白板纸等与幼儿共同制作表演的道具。首先,教师要带领幼儿熟悉《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内容。幼儿阅读故事后惊奇地发现,小蝌蚪和小青蛙长得一点都不像,小蝌蚪黑身体,大脑袋,细尾巴,而小青蛙头顶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白肚皮,有四条腿。有幼儿不禁发问:“小蝌蚪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呢?”教师可以让幼儿带着疑问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在游戏中展开探索。教师需要把幼儿分为几个小组,让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完整呈现出来。有趣的角色扮演让幼儿初步了解了青蛙的生长过程,并滋生出爱护动物的情感。教师运用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借助游戏讲解科学知识,让科学活动教育变得生动有趣,加深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印象。
(四)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幼儿玩有所得
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声像、模拟表演等方式再现生活场景、营造学习氛围的教学方式,其能够让幼儿置身于熟悉的场景中,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进行学习。
如在“蜡烛的燃烧”科学活动教育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情境:“今天辰辰过生日,爸爸妈妈为他准备了生日蛋糕。蛋糕上插着燃烧的蜡烛,在爸爸妈妈为辰辰唱生日歌的时候,蜡烛在不断燃烧。请问蜡烛为什么会燃烧?蜡烛燃烧后变短的部分变成了什么?”幼儿大胆猜测:“燃烧的蜡烛融化成了蜡油,烧掉了”“变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变成了烟飞走了”。教师可以设计实验,让幼儿验证猜想。实验设计:1.用火柴点燃一根蜡烛,仔细观察蜡烛燃烧的情况;2.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干燥的烧杯,仔细观察出现的现象。幼儿观察后发现烧杯内壁上出现了水雾。教师引导:“这说明了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呢?”幼儿:“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教师追问:“这些物质是不是都是水呢?”幼儿:“可能其中还有一些气体。”教师和幼儿继续一起探索,验证猜想。教师从幼儿熟悉的情境入手设计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起到事半功倍、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結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科学活动教育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合幼儿的游戏方式展开有效的教学。游戏化教学在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探究热情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教师要在科学活动教育中不断探索更多高效的游戏化教学方式,增强教学趣味性,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促使幼儿主动探索,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进而帮助幼儿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惠敏.浅析实施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的有效策略[J].才智,2019(4):83.
[2]吴婷婷.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5):175-177.
[3]王小兰.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教学方式实施策略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19):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