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门
——我的课堂成长记

2023-12-18 13:14文|梅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家常试教公开课

文|梅 樊

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绕不开的一定有它——公开课。

老师们都有体会,借班上课,试教的过程最为煎熬,除了要完成日常教学和繁杂琐事,心里总还惦记着试教内容。无时无刻,心里老是有座无形的大山重重地压着,要调课,还课,最可怕的莫过于每一次的推倒重来。多少次,我“为伊消得人憔悴”,总因达不成预设目标而焦虑。

感恩相伴:磨课的那些日子

准备公开课的那段日子,时间以秒的速度行进着。幸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是一个人在孤身前行。三月初,因疫情中断的优质课复赛重新提上日程。比赛通知周三上课,周一上午十点准时公布题目。

语文组的老师们大多都是班主任,常常杂事缠身,而每一次试教,大家都尽力调好课到场。喻校长、语文组的沈老师积极地为我出谋划策,周老师和涂老师一次又一次地帮我分析文本,修改教案。比赛的前一天,为了让我能专心地熟悉教学流程,磨课团的老师们全程在线。

为了课件更精致一些,张宁、惠琼两个小妹妹一次次地调整图片,做小视频,一直到晚上十点多,杨飞菲老师整晚热心地帮忙查找资料。另一边,廖老师、范老师、郦老师忙着跟广告公司对接,直到深夜11 点。

第二天一早,王校长就发来剧场脚本,细致地交代拍摄细节,我猜想,王校可能一整晚都在构思琢磨。廖文娟老师见缝插针,拍视频加后期剪辑,一气呵成。范老师、郦老师反复校对要带的道具,12 点就要出发去赛场了,周老师不放心,主动提出来帮我模拟听课。临行前,廖文娟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帮忙检查课件细节,生怕有差错。

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赛、磨课、展示中,我更清晰地认识了自己,也不断更新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是的,资历尚浅的我还需要磨炼,要说比赛结果没有遗憾是不可能的,或许是太久没有站在舞台上了,那一晚,我彻夜无眠。写下内心感言的那一刻也收到了老师们的温暖鼓励。

所有成绩的背后离不开老师们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学校为年轻教师提供的帮助,我们的语文团队团结而友爱,我们的磨课团强大而充满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可贵的师徒情、同伴情,还有什么比这更弥足珍贵的呢?

迷雾重重:舞台上的“表演”

有人把公开课比作时装表演,为了有看点,让本该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变得“套路满满”,面目可憎。对于这样的课堂,我的内心是排斥的。当每一次从“华丽的舞台”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我总不禁问自己:怎样让家常课教得扎实,学生学得有趣呢?我想在专业书籍中追寻答案。

公开课有其存在的价值,是因为有些扎实有效并且可以迁移运用的亮点,比如读写结合。比如依据不同文体特征的文本解读。原来,分辨的关键是看我们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是否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个性特点。

返璞归真:回归“真实”的课堂

公开课观课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低年级的课堂在于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语言有一半用在组织教学上,更不容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班里的小男生H,瘦瘦小小,内向、安静,眼神里流露着胆怯,是属于在角落里最不起眼的学生。他注意力时间短,不善于倾听,二年级一学期要认450 个生字,可是半学期测下来他的识字量连100 个都不到。要知道,识字可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房子地基没打牢,房屋质量可想而知。

曾经的我,理所当然地以为教过了,大部分学生就都会了,时间长了,忽略了像小H 这样的学生,差距也越拉越大。于是,课堂上我开始有意关注他的学习表现,每隔一段时间,我会提醒他眼睛跟着老师看过来。低年级的课堂,随着读书深度的不同,收获也是有差别的。在自由朗读之前,我会假装不经意走到他身边告诉他,读书的时候,第一遍可以指读,第二遍可以捧读,双手捧着书本,美滋滋地读。每隔几天,我也会提醒他父母,让小H 学着课堂的方法朗读、复习。

叶圣陶说,教育无非就是习惯。有时候,一两句话,一两种示范,对学生来说就是成长。小H 在课堂上开始有了起色,有好几次甚至鼓起勇气举起了手。我发现,他的眼神里慢慢有光了。临近期末,模拟练习下来,成绩却依旧不理想。我把他叫过来,他慢吞吞地来到我身边,看得出来他也挺沮丧的。我给他分析,哪道题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可以加八分,哪道题把书上的日积月累默写对又可以得五分……这样加起来,可以及格了。讲完,我不经意地瞥了他一眼,我突然发现刚刚还黯淡的眼神里闪过一丝光亮,或许,及格对他来说已不是什么比登天还难的事情了。期末考试,他真的做到了!

《礼记·学记》里说:“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课堂是教师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因为师生的参与而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内涵,是生命与生命在进行思与思、心与心、情与情的碰撞。

宋代的一位禅宗大师提出人生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这与课堂上举手投足,与学生的交际、对话透露出的意识状态、文化境界不正好相契合吗?

只要把每一节家常课当公开课认真上,把每一节公开课当家常课从容上,其实,无论是家常课还是公开课,都是我们生命中具有“在此”的证明,都是我们真实的生命叙事。

张祖庆老师说:“我们一生都在备一节课,一生都在上一节课。”因为真心热爱,所以一路坚持。向着这样的教育目标前行,如此,甚好!

猜你喜欢
家常试教公开课
家常回锅肉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闲话“裸课”
家常豆腐
试教,你怎么看?
家常豆腐
试教次数宜少不宜多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