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春艳
(前郭县富宸小学,吉林 松原 131100)
近几年,幼小衔接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是儿童从学前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的重要环节。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呢? 《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 这份文件给教师重要的指引,围绕儿童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提出了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四方面内容,为幼小有效衔接指明了方向。
身心适应包括喜欢上学、快乐向上、积极锻炼、动作灵活四个发展目标。这里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如何帮助儿童适应学校、班级环境,二是怎样通过体育锻炼实现身心适应。
刚升入一年级,很多儿童会紧张、焦虑,他们面对陌生的校园、老师、同学,会产生畏惧心理。此时,教师要激发儿童对小学的兴趣,帮助儿童做好心理准备,树立自信心。为了让儿童更快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环境,教师可以在儿童入学的前几天,每天利用一个小时时间,带领儿童进行“校园一游” 活动,让儿童在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的过程中对校园场所、校园标识、周围环境进行熟悉。并借助走廊里的校园文化墙向儿童讲述校园文化,用校园文化的魅力去吸引他们;带领儿童走进有着浓郁书香氛围的学校图书馆,让他们在绘本中体验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带领儿童到绿草如茵的宽阔操场上做游戏,在游戏中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让儿童感受到上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内心向往小学生活,渴望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进而快速适应小学生活。
教师要有效利用每天中午的“午间音乐吧” 活动,为儿童精心准备他们喜欢的儿歌、律动,让儿童在歌唱与舞动中愉悦心情,缓解压力,同时调动儿童下午的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七彩社团可以活跃学校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平时要认真观察,捕捉每个儿童身上的优点特长,根据儿童的喜好引导他们参加相关的社团,用一系列启智增慧的活动来增进儿童对学校、班级的适切度和亲近感,有利于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教师要有效培养儿童体育锻炼的习惯,建立体育锻炼长效机制,确保儿童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可以使不良情绪在锻炼过程中得到放松、发泄,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锻炼活动能够让儿童感到心情舒畅,促使他们情绪的健康化。
教育是慢的艺术。为让儿童喜欢体育锻炼,学校要经常举行各项体育比赛,如: 队列队形比赛、阳光跑操比赛等,让全体儿童都能参与其中,从而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为确保儿童的体育锻炼时间,教师可以在班级里举行拍球、踢毽子、跳绳等活动,提高儿童的动作协调灵活性,锻炼他们的体力和耐力。教师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配合,强化儿童的体育锻炼意识,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应学会慢下脚步,尊重儿童成长的规律,欣然陪他们长大。
生活适应包括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安全自护、热爱劳动四个发展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入学新生生活自理能力,怎样推进儿童安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呢?
儿童的生活适应,离不开家长在儿童刚入学时的正确引导。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应该在家校联动下实现。而有些家长对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的描绘过于夸张,如上学了不能玩,会失去自由。现实真的是那样吗? 当然不是。所以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建议家长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告诉儿童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学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上学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也可以和更多的新同学、新伙伴快乐地玩耍,是增长幸福的美好时光。这样就可以帮助儿童克服上学的恐惧心理,建立更好的生活适应模式。
对新生的教育要遵循生活化的原则,从桌椅、书本、水杯的摆放,到放学时的穿衣戴帽等,都要全面关注。教师可以开展“每周一项技能” 评比,在儿童幼儿园已经养成的简单自理习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强化,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儿童形成自我服务的意识和服务他人的习惯。通过扫地、擦桌子、整理抽屉、照料家中植物……让儿童在一桩桩、一件件生活小事的评比中体验成功,学会生活,学习生存。例如: 一年级入队仪式结束后,儿童在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的帮助下,光荣地佩戴上了梦寐以求的红领巾。但大部分儿童不太会正确系红领巾,教师可以在班级里组织系红领巾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安全教育以自救自护为主。要做到安全教育常态化,从每日到每周、重大节日、小长假,时刻进行。在防震演练、消防演练等实际操作中,耐心指导儿童如何防护,如何自救,让每一个儿童充分了解自护和自救方法。从幼儿园的安全防护开始尝试学习安全自护,升入小学后,每天利用课前两分钟进行安全教育,守护儿童生命安全。
适当地让儿童参与劳动,可以有效培养儿童的责任担当意识,有助于儿童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在班级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儿童打扫卫生、给绿植浇水、擦桌椅等,让儿童分工协作,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班级每周评比出卫生小标兵、劳动小模范。在家里,教师指导家长适当地为儿童安排家务劳动,扫扫地、洗洗碗,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等,让儿童体验劳动的快乐,懂得作为家庭的一员,要为家庭出一份力,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教师还可以利用劳动课时间,带领儿童参观劳动实验基地——小菜园,让实验基地的老师向儿童讲解每种蔬菜的名字、特点,将来会结出什么果实。让儿童用稚嫩的小手,学着老师的样子,尝试为蔬菜除草,体验劳动带来的新鲜感。
社会适应包括融入集体、人际交往、遵规守纪、品德养成四个发展目标。在这四方面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促成其他目标的实现。教育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两个重要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和伙伴关系。
健康的师生关系能让儿童更加喜欢上学。课堂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最好的主阵地,教师在授课前要深入了解一年级新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创设灵动精彩的数学课堂,精心打造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让儿童的思维激情碰撞。
课前,将听故事或游戏环节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上、下、前、后” 一课时,教师采用游戏导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 “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 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我说你做’的游戏,我来说口令,你来做动作,准备好了吗? 请你向上举起双手,请你向下蹲一蹲,请你向前走一小步,请你向后退一小步。” (教师说口令,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 “小朋友们的反应真快,记得老师在刚刚的口令中说到了哪几个方位词吗?” 学生回答: “上、下、前、后。” 教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索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教师板书课题。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从儿童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动素材,创设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理解生活中“上下、前后” 位置的相对性。与学前教育的课堂模式顺利衔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儿童喜欢上数学课。
课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内化知识。一年级的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课上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学习数学知识。例如: 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图形(一) ” 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四人一个小组,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分一分、认一认等环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了解它们的特点,鼓励学生给具有共同特点的立体图形取名字,并借助课件演示从实物图片抽象出立体图形再到图形名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再通过猜一猜、搭一搭等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图形特点。教师将不透明的装有立体图形的袋子呈现在儿童面前,向学生讲述游戏规则并示范,例如: “我摸到的是一个长长方方的,有棱有角的物体,你们猜猜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模仿老师的示范到袋子里摸一摸,描述出所摸物体的特点,并让组内同学猜一猜,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搭一搭” 则是让学生用手中的立体图形搭建自己喜欢的模型,如房子、小汽车、轮船等,在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哪些图形能搭,哪些图形不能搭? 进一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不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散学生思维。通过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引导,创设和谐的师生探究氛围。
课后,留一些实践性的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双减” 政策下,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如何让儿童巩固白天所学的知识呢? 可以为儿童设计各种实践性活动,例如: 学完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上下、前后、左右” 这些方位后,让儿童回家用学过的方位词向父母描述家里物品摆放的位置;学完“认识立体图形” 后,让儿童回家找一找家里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或球体;学完“认识钟表” 后,让儿童口头制作简易的作息时间表,教育儿童要珍惜时间……儿童在生活中有效理解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也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良好的伙伴关系可以创造一个有利于专心学习的外部环境。儿童入学初期,教师可以在班级开展“握握手,找朋友” 活动,通过简单的自我介绍,握握手,让同学间尽快熟识。课间带领儿童到户外做游戏,让他们体验和同伴在一起玩耍的快乐,从而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学校可以建议班级管理设置“双轨制”,传统班干部和服务岗、金牌管理员兼设,让所有人都参与到班级日常管理中,通过频繁的同学交往,让儿童体悟到被爱、被帮助,让他们有集体归属感,形成融洽的生生关系。
学习适应包括乐学好问、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四个发展目标。小学是儿童学习的主阵地,小学教育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为主。入学初期教师就要关注儿童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其中,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一环。
阅读并不是浮光掠影地扫过一排排文字,而是一种更有生产力、更有价值的心智活动。阅读不应该附加“教育” 和“学习” 的标签后令儿童疏远,而应该成为儿童喜欢做的一件事。要提倡儿童和老师、家长每天利用一些时间一起阅读,一起讨论,一起模仿表演,引导儿童去理解书中的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在这样的过程中儿童就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指导儿童阅读,为儿童搭建阅读、交流的平台。例如: 开展“故事汇”,让儿童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开展“情景剧表演”,让儿童把故事情节表演出来;开展“现身说法”,让儿童把自己的读书收获或体会说出来……让儿童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学着专注地去做好一件事,多种学习能力都会得到培养。
在国家“双减” 政策和一年级课程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的要求下,为了能将幼小衔接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一、二年级期末可以采取闯关式验收,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为了能更加科学地践行入学适应教育,小学应与幼儿园携手,进行幼小衔接讲座、听课、研讨、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共同强化衔接意识,协同合作,力争做好科学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为儿童顺利过渡全力护航。
行者无疆,大道无垠。在幼小衔接问题上应注重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致力于家、校、园合力产生教育实效,以科学的幼小衔接之举,优化教育生态,乘着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之风徐徐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