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近几年我国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结合工作也在不断发展。群众文化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而非遗也是在群众中产生和发扬起来的,这与非遗的保护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广大群众中进行非遗文化宣傳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人们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不够重视,宣传力度不够等等。本文对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策略展开了研究,并对在群众中开展非遗工作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怎样才能更好地在群众中进行传承和保护,进而提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群众文化;结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247;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7—250—03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国家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十八大以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而非物质文化是一种有自己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对非遗进行继承与保护,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我国非遗文化的推广与传承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与大众相脱离的现象,成为制约其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本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存在紧密的联系,对群众文化建设进行全面创新,能提高社会大众参与文化建设、参与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积极性,有效促进群众文化与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结合发展的基础上,有助于提高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综合效果。
一、非遗文化传承保护遇到的问题
(一)非遗文化的调查力度不足
中国拥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所以我们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中都保存着许多的文化遗产。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泛,而且不同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数很大,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带来了一些难度,但是这项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在对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的过程中,各方面的宣传工作都没有做好,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了普查的力度不足[1]。而且,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形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所以,由于人的主观愿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也就不可避免。
(二)对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非遗文化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在一些地方和群体中,对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年轻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度可能较低,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参与[2]。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和社会机构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限制。
(三)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方式不够科学
当前,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虽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在工作方式、工作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方法的不科学,会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甚至不当的方法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3]。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当中,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方式,依然存在,例如,非遗保护和宣传工作方面存在僵化守旧的现象,不求创新,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呆板僵化,不能与时代发展相融合,导致群众对非遗文化失去了兴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中,还存在功利化的倾向。
二、群众文化工作中传承保护非遗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对于现代社会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优化开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全面促进非遗传承保护的创新发展,能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科学组织推进提供良好的支持。对非遗传承保护在群众文化建设实践中的重要性进行解析,发现其重要性从以下方面得到体现:
其一,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开展能丰富群众文化的内容,使群众文化能依托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开展深化文化内涵,并且形成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形式,在提高文化建设效果的同时也能激发群众的非遗传承保护意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元化的发展,提升群众文化建设的综合影响力。
其二,能激发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在实际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建设的过程中,将非遗传承保护工作融入到具体工作实践中,能选取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群众文化活动加以开发,并且借助非遗传承保护也能激活群众的文化认同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参与到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中[4]。
其三,有助于创新群众文化的发展思路,依托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系统推进为群众文化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还能从多角度对群众文化进行建设和开发,从而优化非遗传承效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开展能取得良好的发展效能。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工作的内在联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离不开群众文化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我国群众的劳动实践,发展于群众的日常生活,它们都是人民群众创造、发扬起来的,几乎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展现出了我国璀璨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基本的属性就是群众性,人民群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它的传承发扬离不开群众,离不开群众文化活动[5]。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中有很多是群众文化的一部分和外在表现。我国幅员辽阔,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不同地域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区域之间的文化形式也存在的一定的差异,不同民族由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民族文化也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也正是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造就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6]。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于群众、传承于群众、发扬于群众,脱离人民群众,无形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群众性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性文化应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群众的实践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代代相传的实践活动而得以传承的,而这些实践活动往往需要群众的积极参与。例如,传统的手工艺技艺传承需要有经验丰富的传承人与学徒进行面对面的传授和学习;民间舞蹈和音乐的传承需要有群众自发组织的社团和团体来进行练习和演出。群众的实践参与不仅保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还传递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
(四)群众文化活动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共享
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自发参与的文化表达形式,它们丰富多样,包括庙会、民俗游戏、传统节日庆祝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群众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认知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和传承。
(五)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环境
群众文化活动的举办和参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环境和条件。例如,各地举办的非遗展览、文化节、技艺比赛等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热情。此外,群众的参与和关注也促使相关部门和组织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四、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结合策略
(一)加强群众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认识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不能脱离大众的,所以,要使宣传工作与大众密切相关,就必须提高大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人们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增强了自己的民族自豪感。非遗文化源远流长,使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提高大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也能丰富大众的业余生活[7]。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也要提高自己的精神文明,以确保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能够一直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通过大众文化活动,促进了大众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进了非遗文化与大众的关系。
(二)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文化传承保护的形式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固守传统形式,更不能一味地遵循守旧,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群众的需求,推进文化的创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意识范畴的概念,其传承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只有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才能推动文化的不断发展。对于群众来说,他们所需求的文化不是小众化、特色化的文化形式,而是贴近日常生活、具有亲和力的文化形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得信息更加便捷的同时,各种文化思潮也随着互联网在社会上进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8]。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来说,一定要抓历史机遇,将人民群众关注的、喜爱的文化形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以人民群众能够接受、深受喜爱的形式,展现出来。所以,在对非遗文化进行宣传的过程中,必须与当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时尚潮流相结合,不断地创新宣传手段。可以借助形式创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创新非遗的传承保护形式,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非遗传承保护的过程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双发展。非遗的传播必须与民众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利用民众的力量来传播非遗。
(三)优化非遗传承保护宣传工作
非遗文化的宣传工作必须要有创新精神,随着国家的发展,非遗文化的传播也要与时俱进,在传播方法上进行创新,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宣传力度。鉴于此,新时期在开展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将对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宣传作为重点,对各地区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并选取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活动,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支撑下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实践中,以此为基础推进群众文化建设,逐步提高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整体效果。在推广非遗文化方面,我们可以把它和互联网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互联网网的平台来建设地方的非遗网站[9]。我们可以把非遗作为一种新的载体,把它作为一种非遗文化的载体,以它为载体,以纪录片的形式表现出它所蕴含的民族传统,以此来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同时,我们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它与非遗有关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数据,从而为我们今后的非遗文化传承提供更好的记录。此外,对非遗文化的宣传也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如运用网络等手段,以提高宣传的实效。借助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大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还能使大众更加清楚地意识到,非遗文化已经与我们的生活近在咫尺,传播与传承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四) 科学传播保证非遗文化真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保护工作中会出现信息失真方面的问题,对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开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为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高效化的促进非遗传承保护的传承和保护,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注意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还原工作,有效规避信息失真方面的问题,使非遗传承保护能为群众文化的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的辅助。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大学合作的方式,对非遗文化进行研究,这样既能给非遗文化的傳承注入新的动力,也能给大学里的学生提供一个与非遗文化接触的机会,在实践中加深他们对非遗文化的理解。
五、结语
全社会都应该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视程度,深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群众文化的内在联系,正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播形式,促进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融合发展,确保能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展现结合优势,支持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优化开展,促使新时代背景下能凸显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融合发展的价值、作用,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更多活力。
参考文献:
[1]叶凌燕.浅议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结合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大众文艺,2014(24).
[2]张卢.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的融合问题及对策研究[J].喜剧世界:中,2023(1).
[3]汪平.探究群众文化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J].智库时代,2018(42).
[4]张续武,刘云容.探索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有机整合的有效策略[J].人文天下,2020(18).
[5]赵燕燕.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J].文化产业,2020(24).
[6]王良.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J].文化产业,2019(23).
[7]尹保权.非遗传承视野下群众文化开展问题及对策[J].赤子(上中旬),2015(22).
[8]李柱.以群众文化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J].戏剧之家,2020(5).
[9]陈圣洁.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文化属性,大力提升非遗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双重效能[J].中国民族博览,2021(4).
基金项目:本文系张掖市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深化文旅融合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对策研究》5号课题研究内容。
作者简介:易晓梅(1977—),女,四川成都人,本科,甘肃省临泽县文化旅游发产服务中心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大型文化活动策划组织、舞蹈编导,群众文化活动辅导、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