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流于形式、能力不足、方法单一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强化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水平、营造教学氛围等方面提出了教学优化对策,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赏析和音乐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最终促进中职学校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身心共同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关键词】中职;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7—165—03
引言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职学校培养现代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中职学校落实美育的必要方式之一,在素质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职学校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音乐、舞蹈或戏剧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对美的鉴赏能力,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影响。而公共艺术课程范畴之一的音乐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而言至关重要,音乐艺术课程做为一种情感艺术,学生通过鉴赏音乐作品、实践音乐活动为主要方法和手段,融合多种音乐类别与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赏析和音乐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从当前中职公共音乐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课程开设流于形式、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以及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笔者提出一些解决策略以期对如何提高中职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一、中职公共艺术(音乐)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新时期的职业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各领域培养具有高超技艺、良好职业素养、健康心理以及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了推动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进步,在现代化中职教学中就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与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丰富的人文情怀和对美的欣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社会发展进步。音乐课程在中职学校作为公共艺术课普遍开设,音乐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且音乐欣赏可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疲惫感,使学生在学习时保持高度集中的精力,促进其他课程学习效率的提高。可见,音乐作为一门公共艺术课程,能够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和带领下,于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了解音乐流派、音乐人物和音乐作品的故事背景及文化内涵,拓宽自身的艺术眼界与知识面,在音乐感知与体验中丰富、充实精神世界,进而培养健全人格,它是提升其艺术与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中职学校开设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是十分必要的。老师不但要对中职公共课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还要针对实际教学情况不断的探索,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质量。
二、中职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教学流于形式
目前,虽然在素质教育理念盛行的背景下,音乐这样的公共艺术课程愈发得到社会的关注,但传统教育中的功利化倾向仍然不可避免的对新时期的教育产生影响。对于中职学校而言,由于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即专业相关的课程教学会相对比较重视,而公共艺术课程往往就有所忽略。这就导致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对音乐课程普遍缺乏正确认识,学习积极性也不高,音乐素养欠缺。有些学校即使有设置公共艺术音乐课程,也没有规定統一的教材和标准,课程设置也是随机安排,或以活动代替课程等情况。有些中职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教材,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化,没有从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的角度出发,去挖掘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加上课程内容设置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门形同虚设的学科。
(二)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音乐课程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是影响音乐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中职公共艺术课程的授课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力,但由于中职教育普遍“重技能”,导致多数音乐授课老师对音乐教学没有进行潜心深入的研究,往往只能机械式地对音乐理论知识进行传授,忽略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实际需要。另外,作为中职学校的公共艺术课程,音乐课程教学目标除了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乐理知识和演唱技能以外,更要培养学生向善向上的美好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但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却“浮于表面”,没有将音乐教学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导致音乐课程教学难以达到课程预期目标。
(三)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音乐作为一门具有创新性以及艺术性的学科,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部分中职学校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符,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意识,课程教学形式和方法较为单一、照本宣讲的教学形式极为普遍,从而导致了课程整体缺乏审美艺术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乐理知识匮乏等问题。目前,在中职音乐课堂上,大多数音乐教师还是采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歌曲活跃课堂氛围,或简单地进行歌曲教唱和欣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仍然属于一种被动接受任务安排的状态,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缺乏主动性和参与热情。同时,受限于传统过时的专业教学设备及教学环境,还将导致音乐课程教学理论同实践脱节。因此,音乐教师应该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呈现音乐理论知识,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四)忽视学生个性差异
学生在认知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性,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保证。但从当前中职学校音乐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实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导致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上课表现和学习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一些教师更关注一部分具有音乐天分的“优等生”,忽视了班级中其他的学生,这十分不利于营造齐头并进、和谐融洽的音乐教学氛围,也不能满足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个性化需求。
三、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强化教学评价
新课改教学理念明确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审美教育已然成为了各阶段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关注学生审美意识培养与艺术素养提升是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中职学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正确认识音乐课程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科学的评价有利于保证公共艺术(音乐)课程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完善自我、约束自我的能力,通过以评督教、以评促学,教学相长,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公共艺术(音乐)课程设置中,应采取多元化评价指标合格评价方式来改变学生对音乐课程“可有可无”的错误认知。其中,评价指标可以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例如参与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心得分享中的表现,以及课后任务完成情况等等。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信息化教学平台为载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对教学目标进行测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二)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必须教学相长,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为提高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认真摸索课堂教学实践规律,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音乐作为艺术门类下的重点学科,其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教师要带领学生了解音乐作品,认识音乐人物,品味音乐文化,感受音乐历史,而这对于教師个人的学识与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和学生共同进步,增强良性互动,以促进双方共同提升。在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书本中的音乐理论知识讲解,也要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认知规律选择具体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和学,都没有恒定的方法,教师要努力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同时一定要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引导者角色,应该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摒弃传统的知识教化灌输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艺术的世界。另外,还可以将公共艺术(音乐)课程纳入到教学考核中以提高专业教师的重视程度。
(三)营造教学氛围
学校应当积极贯彻国家政策,应当认识到音乐教学对培育学生全面能力的积极作用,应当认识到音乐教学对其他科目方面的积极影响,要坚持崇尚“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公共艺术(音乐)课程”的教育理念,合理设置音乐艺术课程,按照公共艺术课程标准给予足够的课时。要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配备相应的音乐图书、报刊和数字化教学资源,配备音乐教室、活动场地和音乐器材设备,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拓展学习创造条件。加强对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教育重要性的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为专业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参加教研会议、安排外出培训、争取科研课题等方面要给予支持。
(四)优化教学方法
在中职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或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因材施教。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创新,使得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学生参与热情更加高昂,最终让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教学质量产生飞跃。“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所创建的一种音乐教学体系,也是受公众广泛认可的一种音乐教学方式。与侧重理论与技巧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不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关注的是音乐的生命力、创造力以及艺术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合理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感知力,促进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节奏创编、角色扮演等方式,带领学生深入感受音乐作品的旋律与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悟音乐艺术之美,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程的认识。在教学红歌时,教师可为学生讲述红歌背后的拼搏精神,播放与红歌事迹相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在生动情境中领悟红色文化,感知歌曲意境。如在陕北民歌信天游唱腔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山歌对唱VR全景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陕北信天游的特殊唱腔。
(五)落实课程思政
音乐课程教学不同于专业课程,也不同于专业技能,而应更关注学生内心精神世界的塑造。实际上,音乐课程在立德树人的教学道路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艺术世界中,拥有非常丰富的思政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合理运用这些资源,音乐公共课程的德育价值将得到最大的呈现。教师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育人规定,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进行系统化、再造性的设计和实践。结合“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创智音乐课堂”。在中职公共艺术(音乐)课程中融入时政热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例如,《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首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歌曲,有信念、有温情,对青少年有深刻的教育启示意义,教师要结合歌曲背景,引导学生树立起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远大志向,使学生能够在音乐课堂上切实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精髓。
(六)融合姊妹艺术
公共艺术课程是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和专业艺术特色的综合性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综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如音乐与文学、戏剧、影视、地理等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音乐课程与产业文化、职业文化的衔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比如在教授“鱼咬尾”这一民歌创作手法时,可以结合古诗词的“顶真”体类似手法做对比,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教学《绚丽的新疆音乐文化》时,结合服装专业的知识分组介绍新疆各民族不同服饰的特点,把所学专业知识融合进来;在欣赏俄罗斯民歌《喀秋莎》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与地理课本相对照,或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去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充分感受歌曲内涵,理解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提升其人文素养。这种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与其他艺术门类建立联系的做法,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教学应该关注其“美育”价值,其教学质量并不体现在考试分数上,而是体现在学生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对音乐美的感知。中职音乐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方法的艺术性,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使音乐能够成为学生生活中重要的艺术养分与精神食粮,最终促进中职学校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身心共同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千红.新媒体时代的中职公共音乐教学改革途径[J].环球首映,2021(9).
[2]赵哲,周明霞,张扬扬.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研究——以《音乐鉴赏》为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7).
[3]袁圣泉.完善中职音乐艺术教育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北方音乐,2017(19).
[4]顾亭.浅析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课程教育研究,2016(23).
作者简介:方莉(1982—),女,汉族,福建莆田人,本科,福建省莆田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