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艺设计中材料性质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2016-10-31 18:58杜慧
戏剧之家 2016年19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技术手段

杜慧

【摘 要】在环境设计中,公共艺术的创作和在城市空间的设置,目的不是在于材料本身的性质,而是在于这个材料性质所要表达的意旨、所承载的理念、所构成的环境公共价值,这是我们需研究和思考的根本目的。只有有效地认知和把握材料的性质特征,才能更好地实现创作意念和载体、意义表达和视觉感知以及公共空间场所和公共艺术价值三个统一。

【关键词】公共艺术;材料性质;技术手段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174-02

一、材料及材料性质的解放

(一)对艺术载体材料性质的认知是掌握这门艺术言说方式的关键。研究各种艺术载体的特征是艺术史的一项传统理论工作。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便有关于音乐、诗、绘画、建筑等不同艺术门类物质载体的物理属性和精神表现之间关系的研究。近代研究艺术门类不同载体所构成的特征,在莱辛的《拉奥孔》中有关于画和诗区别的论述,指出诗的特征是叙事和抒情,而绘画则是表现最精彩的一瞬,也就是古典绘画的文学特性。之后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都有一系统的描述,以黑格尔的对物质物理性能的依赖而划分艺术类别和描述其特征的影响最深远也最为典型,结论是越少依赖物质载体的艺术越自由,其描述范围和内容也越广泛和复杂。

黑格尔的类型划分说,经过前苏联理论家的系统化,把对类型特征的认识上升到本体化的地步。如理论家卡冈说:“每种艺术的物质‘束缚特征最充分最相符地体现了内容的可能性,艺术样式是对世界艺术掌握的一种具体方式,其中艺术符号系统的某种类型取决于在所用材料的物理属性基础上得到的实现和折射。”艺术样式可以分成各种品种和部门,在这些品种和部门中,样式的主要性质发生变化。依据不同的物质材料,平面、二维、立体、三维和一些综合性的物质手段构成不同的艺术形态。因此,有效的利用某一种艺术门类的物质手段和形成的结构形态是运用艺术认识世界、传达意旨的本质。所以,关于形态的物质属性的把握就是关于艺术世界结构的认知。

总的来说,不同艺术的物质载体,不但是其承载体,也是其意义要素的组成部分。两度空间的油画,离不开油彩、亚麻布和各种笔法的运用,也正是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能的性质,构成了这种艺术的独特属性。同样,雕塑也离不开石头、青铜、泥塑等物质材料。而从泥塑到石头、青铜的转化和其形态构成,形成了雕塑认知和把握审美世界和观念世界的独特性质。

(二)材料作为手段和目的的双重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对非艺术工作者来说,材料只存在物理性能和特征。而对使用者来说,材料就是语言和元素,其每个思想和审美塑造冲动都和特定的材料联系在一起。艺术家不可能先有概念再去结合材料,因此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还是现代艺术家,材料作为艺术家语言的组成部分都是一样的。材料构成艺术家的艺术言说方式就是材料的性质标志,通常我们称它为肌质。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肌质既可以作为纯粹的语言,也可以作为有指涉内涵的承载者来运用。

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崛起时,对材料自身性质的肌质探讨和运用进入了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中。1912年博乔尼发表的《未来派雕塑的技巧宣言》首次提出把雕塑材料作为造型的附属物给予解放出来。他的结论是纯粹创造性的雕塑即未来派的雕塑一定是着重于材料,不是像建筑那样贴面装饰成建筑的风格,而是空间上的一种释放和材料运用上的革新。因此,否定只用一种材料作为整体雕塑的构造,肯定即使十种材料也可以用在一件作品中相互竞争,以影响造型上的感觉。只有选择最现代的主题才能导致新造型意念的发展。

博乔尼的论述有三个要点:一、新观念的更新,新造型意念的发现,都有赖于新材料的使用;二、突破使材料依附于文学情结和任务形式的定律;三、材料在此被赋予了手段和目的的双重作用。

(三)环境和场所成了造型元素的组成部分——材料、空间、环境。对材料自身肌质的运用,一则是把作品意旨和承载物融合无间,以达到“物尽其义”,另一则是在于空间场所,特别是公共艺术。把空间环境作为作品的构成元素之一,不是指环境直接进入作品,而是指空间环境必须作为作品置身其中的要件。放错环境的户外艺术就是“文不对题”。

著名雕塑家加波,1937年在《雕塑:在空间里的雕刻和建造》中提出了引入空间环境的雕塑建造原则。他提出每件雕塑作品都有以下特征:“一、是由受到形式限制的固体材料构成。二、是人类有意的在三度空间里建成的。三、只为这个目的而创作,以使艺术家将想要传给别人的感受变得可见。”因此,材料是雕塑的基本角色,是材料形成了雕塑的感性基础,决定它的美学行为界限。材料在技巧上的处理是个机械问题,并不改变雕塑的基本特点。无论是雕成、灌模还是铸成的,一件雕塑作品只要其美学品质和材料的实质特性一致,就不会不是雕塑。而雕塑必须是在空间里展示属性,所有必须考虑空间,在此雕塑意义上的空间就变成了一种可锤炼的物质元素。引入空间概念后,强化了物质的表达方式,获得了坚实性,而空间也获得了延展性。

加波的论述有三个要素:一、材料自身性质决定美学行为界限。二、空间是雕塑进入环境的可锤炼物质元素。主要指材质肌质的发挥和空间环境的呼应,空间环境和尺度与放置其中的作品所共同展现出的作品意义。三、由空间的伫立而通过对观赏者的主动性作用调动引发出时间感的观赏。

二、公共艺术运用材料肌理的基本原则

(一)材质所承载的空间表现力。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构筑物,离不开材料的承载。在现代公共艺术的实践中,留存了从远古到当代的各种最为原始和新型的材料品种,有些制作技艺基本沿袭着古代的手工技术,并和现代技术同步进行。

总的来说,进入该空间的承载者,它们的空间表现力主要是有这几方面的关系:一、自身的空间表现力。作为一个精神标识物或精神与审美特征的信息载体,自身美不美、美的构成、形体在空间中是舒展还是收缩、延展空间和实体空间提供多大想象的可能性,我们把这种作用的大小称为空间表现力。二、和空间环境的协调。首先看和环境符不符合,看和材料包括色彩及周边环境是互斥还是互动。三、作为环境的精神主导者。作为公共空间中最少实用功能的构筑物,它理应成为控制环境和聚焦的重点,从而达到主导环境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任何精彩的公共艺术作品,最终都体现在伫立于公共空间的物质材料之上。

(二)材质魅力构成的核心就是材质的性质。公共艺术的任何一种形态表达都离不开材料。材料不仅是媒体、承载物,还在于材料自身被使用,是对其物理性质进行了审美开发。不同民族因为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会有使用不同材料的喜好。例如:中国古代喜欢用木材,而古代欧洲则喜欢用石头,这都是因为地域采撷的方便,由此形成不同的表达趣味和倾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地域、民族所喜爱的材料被更加深入的开发出材料自身的审美趣味。比如石头主要用于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比较适合场面宏大的叙述。而木材则更适合进行细致入微的生活情趣的表达。这都是由于木材和石头自身材质特性决定的。

理查德·韦斯顿的《材料、形式和建筑》中说到:埃菲尔铁塔开辟了人类钢铁材料审美的新篇章,它用钢铁的框架结构、线条造成空间中时间感的变迁,把工程美学作为一种视觉解读在城市的上空,提供了一种用全新的气体空间包裹着的感觉,奏响了一曲弹性平衡状态的钢铁之诗。

(三)材料审美表现的基本原则和其独特的审美性质。每种材料都会有它自身特定的审美肌质和局限,任何一种材料的运用,都有着材料性质自身的审美潜质所提供的某种审美物质支持的可能性。若我们违背材料审美承载的可能性去挖掘这个材质的肌质,必然会事倍功半。所以好的作品的审美品质需从材料的潜质中生长出来,而不是强加上去。

材料多元化和多样化是社会审美形态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审美多元化、多样化的物质基础。材料不可能只是一成不变地使用,也不可能有哪一种材料永远具有达到最好审美效果的材质表现力。另外,材质的多样化是空间环境的客观要求,尤其是在现代城市空间环境中,耸入云端的高楼大厦、桥梁,构成现代城市空间的筋骨。而传统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局限,研究和运用各种各样的材料营造当代性的审美空间环境是公共艺术价值实现的物质保证。任何一种材料都可以运用到公共艺术中,新材料的选择和发展是无止境的,而空间形态的审美发展也可以通过新材料的运用得到体现。例如:尤尔根·乔治的大型雕塑作品《滚动的马》,位于柏林汽车总站外的公共区域,这匹高科技的马由现代材料和科技元素结合制成,所用的材质有不锈钢、铝、塑料、玻璃纤维。有着几何结构,它围绕着自身的垂直轴旋转,这种运动使它看起来像真的一样,有着自己的意志和灵魂。整个作品成为了一座令人回味的纪念碑和常识标志。

材料和空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不同材料在不同空间有不同的表现力。在过硬的空间环境中使用软质材料,其审美表达将是软弱的,起不到点缀的作用;而在适合木质材料的软环境中,用石头就会破坏环境协调,使审美情绪的交流受到阻碍。所以,不同空间对材料的正确选择是挖掘这种审美支撑体的保证。

三、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及需求也随之增加,将各种类型、属性的材料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公共艺术设计中,用它表现出来的特殊美感,作为一种新的表现元素运用到公共艺术领域,为其注入鲜活的气息。

我们欣赏一件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时,不仅留意该作品的文化内涵及形式语言,还会为某种特定材料所拥有的美感而心潮澎湃。在材料与材料的结合过程中,其本身极强的可塑性与包容性再加上艺术家的修养,使得材质达到和谐的美感,形成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并且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艺术领域。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在空间中的设置,目的并不在于材料本身的性质,而是在于材料性质所要表达的意旨、承载的理念、构成的环境公共价值。只有有效的认知和把握材料的性质特征,才能更好的实现创作意念和载体、意义表达和视觉感知以及公共空间场所和公共艺术价值的统一,这才是我们需研究和思考材料性质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曾桂生.公共艺术[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01).

[2][英]理查德·韦斯顿.材料、形式和建筑[M].范肃宁,陈佳良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3]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公司,2007.

[4]熊瑛子.公共艺术用材思考[J].美术界,2008(01).

[5]郭伟生.刍议公共艺术[J].美术学报,2008(01).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技术手段
图书编辑出版中技术手段升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试析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论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服务中的应用
卫星通信在消防应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