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结合民办高校办学的理念、定位,探讨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优化等内容,以强化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革新,加快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高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质量和实效性。
关键词: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学改革;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2-0205-01
民办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重要保证。如何使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步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序可依的正确轨道?如何有效提高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质量和实效性?这些都要求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的、符合民办高校自身特点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就是要对这一课程体系的课程重要性、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各要素进行深入的认识之后进行改革与优化。
一、课程目标的系统化、个性化
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达到教育标准和教育目的的保证。课程体系构建中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应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展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目标的具体制定应该有更强的针对性。以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重新进行定位。
(一)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的系统化
一方面是指课程目标应全面、系统地反映学生在对艺术知识的学习中各方面的要求,即课程目标制定的内容不仅应包括知识、技能,更应包括方法、能力、情感态度、审美能力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是面对不同层次的艺术教育要匹配不同的课程目标,不仅如此,还要有由浅入深、前后连贯。就目前在处理公共艺术课程目标设计这一方面来说,关注学生需求的差别性、层次性并不到位,多数课程以统一的培养目标同时面对所有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导致出现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获得的知识零散、不系统,学生对上课有意见等。另外,虽然公共艺术课程主要是针对全校的学生,但是班级里不排除存在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对这类学生我们完全可以对其进行更加完备的艺术教育。除了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在生活中,好的艺术审美教育可以提升生活的精神内涵,可以打破现今泛滥的物质性追求。故而在公共艺术课程目标设计中,应着重考虑学生需求的差别和层次,要使学生在艺术教育中真正受益,为此就要设计出既能保持目标的连续性又能确保艺术教育的连贯性且有针对性的课程目标。
(二)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的个性化
在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的制定原则上,既要兼顾民办高校本身的特色,又要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要能够充分体现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的个性化特点。首先,由于各民办校有不同的针对性特点和不同的学科,专业设置也不尽相同,因而在总体上会反映出不同的发展规律,而公共艺术课程目标体系的制定应该体现这种差异。其次,对于不同门类公共艺术课程的目标而言,在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门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对于优化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与人格可能起到的作用,并结合对学生层次差别的了解制定具体的公共艺术课程目标。要注意避免课程目标制定与学生需求差异的相互脱离,这需要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高校学生的艺术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兴趣及爱好等。这种明确学生需要的过程非常重要,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尊重学生个性、体现他们意志的过程。
二、课程内容的多元文化
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艺术教育中尊重多元文化是公共艺术课程内容应该强调的,即艺术教育既要弘扬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又要吸取多元的世界文化。结合民办高校具体情况开发特色课程,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反映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公共艺术课程内容体系。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世界各地、各民族艺术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艺术教育中了解到世界的多元文化。此外,公共艺术课程内容还应贴近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兴趣爱好。由于电影、电视、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依赖图像传播信息,迈入“读图时代”,学生更多的是关注生活中的事件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以及对各种视觉影像的思考与解读。因此,现代化的艺术也应该成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去。
三、课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调整、优化公共艺术课程结构,明确其课程的分类及层次至关重要。基于此,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先注重对每门公共艺术课程的定性分析,然后结合艺术知识的广泛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知识难易的层次性及课程之间的序列性等多个方面,再进一步将其规范分类。公共艺术课程各有特点又具有互补性,其分类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从课程内容划分,课程可分为:艺术分科课程和艺术综合课程;从课程类型划分,课程可分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性选修课程;从课程形式划分,课程可分为:艺术理论课程和艺术鉴赏课程;从课程层次划分,课程可分为:艺术基础课程和艺术提高课程;从课程的实践要求划分,课程可分为:课内艺术实践课程和课外艺术实践课程。
四、课程实施的人本化
公共艺术教育应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他自己,以实现知识传递与个性培养的并行及和q谐发展。基于这种理念,公共艺术教育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在学生的直觉、推理、想象、技巧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和过程中,形成丰富的艺术文化修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一)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空间
组织、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发挥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互动性、导向性和示范性,以健康活泼、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拓展学生知识面,以多样的审美实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在这些艺术活动亲身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艺术兴趣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并得到全面发展。
(二)积极构建网络教育平台
在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工作上,学校可以把网络资源作为主要的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网络中生动有趣、丰富多样的艺术图片、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极大地丰富高校公共艺术课堂教学内容。公共艺术网络课程有很多明显的优势,如在线集体讨论、在线当面交谈等,使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得以实现,有助于学生建立符合自己旨趣的知识结构,弥补传统课程在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在公共艺术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上,再利用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减少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各高校艺术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五、课程评价的多元化
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有助于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科学、合理、整体地发展,最终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而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模式的重心,是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公共艺术课程评价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尽可能客观地反映真实的评价结果,具体怎么做?第一,通过艺术理论考试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第二,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来评判学生的艺术层次。第三,通过艺术研讨会反映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评价能力。另外,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学校教学督导体系,建立常规的教师听课制度,不定期地检查教案、教学进度、学生作业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建立公共艺术教育的网络评教平台,以评促教,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高校要站在培养人才的高度,把落实学生公共艺术课教学工作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真正将公共艺术课列入学校培养方案,纳入高等学校公共课程体系。而科学的、具有各自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是高校构建“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健全学生人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考虑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的特点及民办高教师的特点,探索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优化。以强化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革新,加快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推动学校与学校之间和社会的切合程度,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美术教育学教材编写组.美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孙福林,贠艳培.民办应用型大学艺术设计类基础课教学改革原则和实施方法的研究[J].文艺生活,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