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轫、嬗变与转型:黄河文化的演进与发展

2023-12-17 13:47:16张婕吕超徐雪峰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7期
关键词:黄河文化历史演进中华文明

张婕 吕超 徐雪峰

【摘 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献梳理、逻辑归纳,厘清了黄河文化的演进脉络,黄河文化在发轫、嬗变与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孕育期、形成期、发展鼎盛期、衰弱期和转型期五个阶段,通过分析黄河文化各个时期的演进机理,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生态文明思想、打造共同体的大文化格局、厚植红色基因五个黄河文化发展路向,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黄河文化;历史演进;发展路向;中华文明

【中图分类号】G122;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7—033—03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文化之基,是缔造和推动人类文明的根本性力量。世界四大文明都是傍水而生,中华文明就是发轫于黄河、长江流域,且一直连续传承,从未间断,也从未消亡[1],其中,黄河文化绵延赓续、历久弥新,至今依然焕发勃勃生机[2],这是其他大河文明难以比及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3]。

一、黄河流域地理概况

黄河流域地处北温带,发源于青海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北抵阴山,南至秦岭,流经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687千米,水面落差4480米,总面积81.31万平方千米(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千米),经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自治区)[4],流经省域总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2019年年末总人口約1.6亿[5]。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世界长度第五的大河。

二、黄河文化的演进脉络

黄河文化的历史演进经历了发轫、嬗变与转型的过程,可划分为孕育期、形成期、发展鼎盛期、衰弱期和转型期五个阶段(图1),需要说明的是黄河文化溯古仍有渊源,追今亦可流长。

(一)黄河文化的孕育期

水源、土壤和气候是人类活动和文化生发的必要条件,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远古时期,丰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和温润的气候对文化的生发尤显重要。远古时期的黄河则具备了有利于文化产生的成熟自然条件:水源方面,黄河流域面积广且支流众多,水量充足,利于早期人类汲水和农业灌溉;土壤方面,黄河河流下泄、黄土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松软,易于耕作;气候方面,地处北纬32°—42°之间的黄河流域多属温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早期人类生存。因此,黄河流域孕育了早期的人类文明,黄河文化初现曙光。

依照黄河形成发育的地理、地质条件及水文情况,黄河可划分为上、中、下游[6],其中上游为青海河源县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河段,中游为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自河南郑州桃花峪至入海口山东垦利区黄河口镇(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至此)则为如今的黄河下游河段。参照目前考古发现,黄河文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的原始文化按时序排列为:新石器时期早期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出现在黄河中游,北辛文化、东夷土著文化出现在黄河下游;新石器时期中期的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演化)处于黄河中游,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的分化)处于黄河上游,大汶口文化(北辛文化、东夷土著文化)处于黄河下游;新石器晚期的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演化)处于黄河上游,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演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

(二)黄河文化的形成期

夏、商、周三代是黄河文化的重要时期,此时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混沌的黄河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滋养孕育已然初具形态,进入形成期。

生活方面,步入夏代,纺织、陶瓷、青铜、建筑等方面的进步使人类告别了衣不蔽体、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生活方式,这表明人类对衣食住行等生活基本需求有了较大提升,创造力显著增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获得进步。文化方面,殷商甲骨文的出现表明中国原始文字已进入成熟阶段,已发现的殷墟卜辞中,大多记录了农事、天文、历法事宜,文字的发展极大推动了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艺术方面,夏代原始舞蹈舞发展至周代,其功能的转变日益彰显,表明人本思想的萌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表征,人类开始逐渐摆脱自然束缚,注重人文关怀。文学方面,中国上古历史汇编《尚书》和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都出现在周代,对后世史料记载和诗歌创作具有重要影响。政治方面,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自然的不断认知,人间的“王”有了一席之地,王权政治肇始。

(三)黄河文化的发展鼎盛期

从春秋战国发展到隋唐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黄河文化发展势头强盛,进入鼎盛期。此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疆土范围大都在黄河中下游,奴隶制社会式微,封建制社会变革兴起,至秦实现中华民族大一统,汉承秦制,封建制度继续巩固,中华文化体系得以形成,生产技术渐趋成熟。三国、魏晋、南北朝虽然政权割据,但都致力发展生产,休养生息,都曾在黄河流域的洛阳、长安、邺城建都,虽历战乱,但黄河文化未曾中断,并持续居于中华文明的核心地位。隋唐结束了中国四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并继力将国势推向了新的高度,各族人民实现大融合,社会迎来大繁荣、大发展,黄河文化兼容并蓄,持续焕发新的面貌。

黄河文化快速发展并达到鼎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大的文化融合性和辐射力。随着周王室衰微,黄河流域的秦国、三晋(魏、赵、韩三国)、齐鲁(齐国、鲁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聚居核心,北方游牧文化和南方吴越文化、荆楚文化汇集中原,秦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并进,黄河文化融合发展,尤以齐鲁文化为主导,至秦统一中国,融合后的黄河文化占据核心地位;魏晋南北朝,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族先后进入黄河流域,并建立政权,形成民族大杂居现象,黄河流域亦有大批流民南迁,促使黄河文化向南辐射,积极影响了以百越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为代表的南方江淮流域和珠江流域文化,推动了南方民族大融合;隋唐时期,无论是军事征伐、大运河开通,还是和亲、通商,黄河文化的影响遍及新罗、渤海、波斯、大食、东罗马等地区[7],中外文化交流广泛。二是政治大一统的空前发展。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发展出国家形态的地区,秦统一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改币制,经济制度、思想文化高度集中,黄河流域灌溉和治水的庞大工程也促进了人们对政治组织力量的依赖和拥护,上下一体,为黄河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三是儒家思想走向正统地位。儒家学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萌端,其孝悌与忠敬的家国同构和大同社会的理想推崇[8],正应和了黄河文化的政治底色,在兼容与发展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与时俱进,融合了道家、法家等思想,至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四)黄河文化的衰弱期

宋元明清时期,黄河文化发展渐缓,进入衰弱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挤压,优秀江南文化的冲击倒灌,加之黄河文化的融合性和同化力减弱,使得黄河文化逐渐丧失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地位,走向弱势。究其原因,一则,自北宋起,辽、西夏不断侵犯黄河流域西部、北部地区,后女真族南下占据黄河流域大部,建立金朝,与南宋对峙,宋室南迁导致中国政治中心南移,黄河文化的政治中心地位丧失。二则,长江流域经济实力发展强劲,至明清资本主义生产也萌发于江南地区,黄河流域经济长期处于弱势,黄河文化的经济中心地位丧失。

(五)黄河文化的转型期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文化进入转型期。

1949新中国成立,中国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开始发展;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社会形态发生质的改变;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黄河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动能。黄河文化的转型发展应摒弃“传统至上”和“传统无用”两个极端,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既要创新发展好现代产业,又要保持继承好黄河文化的精要所在。

三、黃河文化的发展路向

新发展阶段赋予黄河文化新的发展路向和时代价值。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黄河文化囊括了如地理标志、神话传说、语言文字、衣食住行、仪式典礼、文物古迹、英雄人物等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助力黄河文化顺应时代、造福时代的双赢路向,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成功举措。

(二)深化生态文明思想

黄河文化的优秀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镜鉴和经验参照。

(三)打造共同体的大文化格局

黄河文化正在继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世界文明的向前发展,为构建共同体贡献方案。

(四)厚植黄河文化的红色基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创造的红色文化为黄河文化注入新的精神内涵,是激荡中华民族奋进的磅礴力量。

四、结语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一部黄河文化的演进发展史,就是中华文明的进步史。新时代要讲好“黄河故事”,守正创新,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生态、经济、文化等领域齐发力、聚合力,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激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唐加文.梳理中华文明的基本脉络[J].科学大观园,2012(21).

[2]牛建强.黄河文化概说[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21.

[3]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9—10—15].http:// www.gov.cn/xinwen/2019—10/15/ content_5440023.htm.

[4]葛剑雄.黄河与中华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20.

[5]中共中央,国务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EB/OL].[2021—10—08].http:// www.gov.cn/zhengce/2021—10/08/ content_5641438.htm.

[6]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概况[EB/OL].[2011—08—14].http://www. yrcc.gov.cn/hhyl/hhgk/hd/sx/201108/ t20110814_103449.html.

[7]安作璋,王克奇.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J].文史哲,1992(4).

[8]张婕,吕超.《论语》孝悌伦常的时代意蕴:何为|应为与可为[J].文化学刊,2022(12).

★通讯作者:徐雪峰

基金项目:本文系烟台理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面上项目(项目编号:2022JYB64);烟台理工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专项(项目编号:2023SZZX08);烟台理工学院院校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23JYFZZ01)。

作者简介:张婕(1992—),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吕超(1989—),男,山东淄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黄河历史与文化;通讯作者:徐雪峰(1979—),男,山东烟台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与经济。

猜你喜欢
黄河文化历史演进中华文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20 22:54:59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当代陕西(2020年16期)2020-09-11 06:21:30
见证中华文明的甲骨文正在从高冷变得亲近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22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背景下兰州黄河文化传承的思考
文学教育(2017年9期)2017-09-06 20:22:19
欧美国家媒体自律制度的发展和革新
新闻界(2016年14期)2016-12-24 01:29:53
论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9:03:00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演进
人民论坛(2016年8期)2016-04-11 12:34:51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黄河文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3期)2016-02-26 23:17:03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学习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01:51:14
基于黄河文化背景下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研究
雕塑(2014年4期)2015-05-11 11: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