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2016-12-03 09:03王晨
求知导刊 2016年30期
关键词:历史演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王晨

摘 要: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和谐社会思想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我国几代领导人关于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的梳理,表明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不仅具有可能性,还具有现实性,为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历史演进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和谐社会思想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科学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普遍性和共通性。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之所以能够中国化,除自身的理论品质和特征所决定外,还有中国建设实践需要、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

即便毛泽东在著作中并未完整提过“和谐社会”这一概念,但他的很多重要思想及实践都多次涉及“和谐社会”这一观点。胡锦涛曾这样说道:“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正确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制度予以保证。随着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使这一思想变为可能。因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人开始思考在这一时期该怎样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各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向成功进一步尽力。

首先,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进行分析。他指出,现在我国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得以解决。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的矛盾),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中通过完善制度体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且在解决的过程中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还不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成功揭示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奠定理论基础。

其次,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服务经济发展的思想。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的主要依靠力量,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其建设服务。一方面,毛泽东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另一方面,毛泽东在协调各方利益以及分配制度上提出采取统筹兼顾的方法,实现各方之间的利益和谐。

最后,毛泽东提出和谐文化发展思想。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展上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在文化传承上毛泽东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这些方针与原则无论从哪方面看都能使社会文化永葆活力,使人们精神得到自由与解放。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方针的提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总之,毛泽东的和谐社会思想虽然因受到历史条件和个人能力的制约而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总体上他的和谐社会思想是见识卓越并符合中国国情的,可为今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精神基础和提供宝贵经验。

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

首先,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表现为对和谐社会稳定环境的重视。“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发展严重失衡,给党和国家人民带来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吸取这个教训,针对当时出现的问题和情况,他认为:社会稳定是一切工作的重心,中国想在机遇中求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安定和谐的环境,不然什么都搞不成。他认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就是和谐稳定,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把改革、发展、稳定三者联系起来,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然而,邓小平所说的和谐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稳定,就是使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在和谐与发展的关系上,要使发展与和谐共生,发展需要和谐,以和谐促进发展。

其次,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表现为对发展和谐性问题的解决。他提出“两手抓”的方针,就是要维护好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与发展,解决好发展中的和谐性问题。其中“两个大局”的思想是针对不同区域之间如何和谐发展的问题提出来的。他指出,必须把物质与精神两个文明同民主法制一起建设好,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真正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在和谐基础上得到发展。

最后,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表现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制定。这一目标的制定为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他认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不能以偏概全,必须均衡每一方面。但说到底,一切工作的进行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然就会丧失重要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汇集智慧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课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人,他们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党的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形成了新的价值理念,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和谐目标。

首先,江泽民重点强调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和谐与发展的关系上要始终坚持以发展和创新促进和谐,以制度保证和谐、以价值引领和谐为基本准则。在改革开放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与时俱进形成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其次,江泽民提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他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加强这三方面的建设,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再次,江泽民提出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面对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状况,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社会发展之必需,也是必由之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而提出来的,这个战略的提出,能够促进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的共同协调发展与共同繁荣,能够促进中华民族久远长存的发展。

最后,江泽民明确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思想的提出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战略与世界和谐的理念。江泽民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最新认 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这一重要思想与世界和谐的理念。“三个 代表”就是把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 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也是对和谐社会发展内在要求的完美体现。

四、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

第一,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是紧密联系的,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两者都强调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以人为本,而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与核心也是以人为本。因此可以这样说,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体现着和谐社会思想。其次,两者都强调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体现了和谐社会思想。最后,两者都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被视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直接依据是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结果就是和谐社会。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紧密相连的。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进入小康,但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必然存在一些不和谐问题。如人民小康还达不到全面小康水平,还达不到平衡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提出“六个加强”,要求建成更加和谐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指出和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性。因此,小康社会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存在必然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是对这一总目标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五、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

首先,习近平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表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内涵做了科学阐述:“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治理国家事务,治理经济文化事业,治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使党在执政与领导方式上发生重大改变,实现从政策上向法律上的转变,这不仅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方式,也使我国在民主法制与政治文明建设上迈进一个新的阶段。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期,但社会矛盾却日益凸显,人们在政治参与、民主法治、公平公正与权利义务方面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换言之,我国现阶段需要在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中发挥法治作用,更需要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依法治国成果。习近平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结合几代领导人的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为目标,针对当前形势变化,兼顾好几个大局,抓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汇聚社会力量,均衡、协调社会利益与关系,加强深化改革,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而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其次,习近平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表现在开展群众教育路线上。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没有人与人的和谐,就谈不上整个社会的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牢牢树立群众观念,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新形势下结合现实社会的特点把握好群众工作的特点与规律,将群众工作做得更细、更深、更实、更好。习近平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全党同志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实践证明,群众路线不是一个过时性的话题,走群众路线也不是一条过时的老路;相反,在当前的社会现实问题中走群众路线更是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方法。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讨论群众路线是非常必要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再次,习近平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上。深化改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一定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前提。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党把实现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的政策走向做了进一步明确,并全面部署了以公平正义为前提的各领域的深化改革,此次改革涉及范围广,涉及程度深,改革力度大,这是前所未有的,也进一步说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顺应民心的,对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战略意义。

最后,习近平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中国梦的实现上。实现中国梦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中国梦的内涵与外延既明确又简明,实现中国梦需要依靠人民群众,不只因为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更因为中国梦本质是人民的期盼与诉求,而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同样依靠人民。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与愿望,然而我国现在正处于发展攻坚区与深水区,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社会内部矛盾,这些矛盾不仅影响社会的稳定,还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然而,人民内部矛盾还需要人民群众自己解决,解决好,就能换来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中国梦才能实现。所以,中国梦的实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19.

[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1997-09-12.

[4]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N].人民日报,2014-10-23.

[5]习近平.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18.

[6]习近平.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5.

猜你喜欢
历史演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欧美国家媒体自律制度的发展和革新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演进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