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文科视域影视艺术发展的新形态下,结合国内数据素养文献研究现状,本文从信息獲取的基本情况与认知情况、数据的了解与使用情况以及数据素养的行为能力表现三个方面,对江苏影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影视专业学生数据素养的现状。并根据数据素养所涉及的数据来源、数据处理、数据使用、数据整理与组织、数据道德意识五个方面的量化调查结果,提出以数字技术赋能、跨学科文化交叉研究以及跨媒介融合实践的策略来提升影视专业学生的数据素养能力。
【关键词】新文科;影视专业;数据素养;培养策略;江苏
【中图分类号】G642;J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7—214—03
近年来,随着中国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数据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在今年5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推进文化数字化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用好产教融合平台”。而在当下新文科如火如荼的建设进程之中,高等教育作为社会人才的主要培养阵地,更需要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联,紧扣“数字化战略”的指导思想,在学科的建设过程中注重推动文化的数字化,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为时代发展输出具有数据素养能力的高质量人才。
一、问题的提出:为何要具有数据素养能力
数据素养是具备数据意识和数据敏感性,能够有效且恰当地获取、分析、处理、利用和展现数据,并对数据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目前国内数据素养研究较多的是围绕图书馆与图书馆员,针对影视人才数据素养的研究,局限于数据新闻与新闻人才,没有与影视学科数据素养人才培养的直接研究。但是数据素养研究的主体、内容以及研究的角度已经开始涉及不同层次与不同阶段的人群,这表明数据素养已经是“数智化时代的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也是数据素养研究和教育的新方向”。[1]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影视的创作与表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极大地扩展了影视艺术的呈现形式与审美维度;其次,大数据追踪下的算法推送、数据统计等,使得影视在发展之中早已与一连串的数据紧密相连。与此同时,从传统影视研究与评论的范式而言,欧洲传统的影视研究理论一方面走上模式化与套路化的维度;另一方面,传统的或陈旧的理论也不再适应当下影视的新发展。正如周宪教授所指出的人文学科的“世界性危机”:“人文学科今天所遭遇的危机,既有外在的原因,比如科技主导的大趋势以及目的(工具)理性的广泛渗透;也有人文学科自身的原因,那就是它沉湎于过去而未能对现代性作出敏锐的响应。”[2]故而在新文科的视域之下,影视人才数据素养研究的空白亟需填补与丰富。
二、现状调查:基于江苏高校影视类专业的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问卷使用在线问卷调查平台——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的设计、问卷的发放与回收。调查问卷于2022年5月29日至6月9日发布。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受测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年级、专业与学校;第二部分是对信息数据的了解与使用情况;第三部分是数据素养的行为能力表现。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江苏地区的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传媒学院、金陵学院五所不同类型的高校为样本框,共发放问卷调查219份,回收文件219份,有效问卷198份,有效回收率为90.4%。本次受测者在性别分布上男女占比分别是26.26%和73.74%,该占比符合当下影视类专业学生的男女比例;在年龄分布上97.47%的受测者在18~25岁之间;本次受测者的专业涉及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影视策划与制片、数字媒体、录音艺术、摄影、表演等;在年级分布上,本次问卷以本科生为主要的受测对象,大学一年级受测者占15.66%,大学二年级占35.86%,大学三年级占21.21%,大学四年级占21.21%,研究生占6.06%。调查结果反映了影视类专业学生的数据素养的基本情况。本次问卷调查所呈现出来的影视专业学生数据素养的现状,对于提升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影视专业学生的数据素养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二)影视专业学生对数据的了解与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发现,87.37%的学生对社交网站的数据具有一定的了解,这与学生使用社交网站的频率有着直接的关系。互联网时代,信息交流的在线化与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直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网站的数据自然成为影视专业学生关注的热点。而从受测者对数据监控、精准营销、信用评分、产品研发以及数据空间运营了解的程度可以看出,影视专业的学生已经开始具备一定的数据意识。但是从受测者对数据分析处理软件了解的情况而言,情况并不是很乐观。受测者对Excel之外的数据分析软件,如SPSS、SAS、Matlab等数据软件的了解程度均低于10%。这说明影视专业学生对数据处理的方式大部分是局限于Excel,因为对其他数据处理软件的不了解,也就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数据的处理方式。此外,影视专业学生在数据库使用与选择上的单一化、数据库使用的意识不足等问题。并且从受测者获取数据方式的调查结果而言,87.86%的受测者会选择使用公开的信息,发问卷获取数据的占41.41%,购买数据库的占35.86%,咨询行业专家的占20.71%,而拥有自己数据库的仅占17.17%。这也反映出影视专业学生获取数据方式的单一性,主动性不足等特点。
(三)影视类学生数据素养的行为能力表现
影视类学生数据素养行为能力的表现从数据来源、数据使用、数据处理、数据组织与管理以及数据道德五个方面进行评估维度的设计,该部分使用李克特十级量表题,设置了由“低”到“高”,按照0~10分进行赋值。量表题的设计更能够精准地反馈出被测试者对待问题的态度,从而使本次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更加准确。本次调查问卷通过SPSS 25软件对的数据样本进行分析。在调查问卷结构的有效性上,通过SPSS 25软件进行KMO 和 Bartlett 球形检验,结果显示 KMO 取样适切性量数 0. 915,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为2137.774,该数据表明量表的结构具有非常好的有效性。信度是调查问卷数据可靠性的体现,本次调查问卷整体的克隆巴克α=0.947,基于标准化项的克隆巴赫α=0.948。当α系数大于0.7时,表明问卷的信度较高,而本次问卷调查的α系数表明本次问卷具有很高的信度。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抽样调查、分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受测者在数据来源、数据处理、数据使用、数据组织与管理以及数据道德上的表现,因其所在的年级不同,具有不同的呈现。从研究生的组别而言,影视专业研究生在数据素养这五个方面的表现最为平稳,其中数据道德意识整体的均值最高。这些数据表明影视专业研究生在经过系统地学习后,与本科生相比,具有较高的数据素养能力,能够运用数据进行报告等文章的撰写,且具有很强的数据道德意识。而在数据处理上整体的均值最低,数据组织与管理的均值次低之,且从样本中可以得出,受测者在数据处理与数据组织与管理两个方面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也是最大,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意味着在研究生数据素养的培养中需要对这两部分进行强化。从本科生的组别而言,影视专业大三大四学生在数据素养这五个方面的表现要好于大一大二,其中大四的表现最为稳定,大二大三的表现波动最大。该数据说明在经过专业的不断深入地学习后,影视专业学生数据素养上具有一定的提升。但是整体也反映出影视专业学生在数据素养综合能力上的不均衡,个体差异比较明显等问题。
而在本次的调研中发现,受测者所在的学校是否有与专业相关的大数据中心或相应的数字化实验室/工作室的占比分别是50.51%和49.49%,这说明影视类专业在学科与教学的建设过程之中,与影视类相关的大数据中心或相应的数字化实验室/工作室的匹配度不够充足。故而从本次调查研究实证的结果而言,新文科改革的视域下,影视专业学生数据素养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
三、具体举措:新文科视域下影视人才数据素养的培养策略
新文科视域下影视专业学生数据素养的培养策略应以新理念、新融合和新目标为宏观架构将技术、文化、媒介三个方面进行新的重组。具体而言之,在新文科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发展性等特征下,对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展开新的培养模式,使影视专业学生能够用数据、实证等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如西北大学马锋教授在探讨新文科产生的内在逻辑时所指出的:“在这样一个时代,人文逻辑与科学逻辑相遇而最终有可能握手言和,这也是新文科产生的一个基本的动力源。”[3]
(一)数字技术赋能:构建渐进式数据素养教学框架
数据技术的赋能,首先要对影视专业教师进行数据素养能力的训练与强化,其次在教学条件与环境上也要建设相应的数字技能实验室。其次,影视人才数据素养的培养需要高校在学科的内容设置上增加数字技术技能的培养,即从数据素养所涉及的数据来源、数据梳理、数据使用、数据组织与管理以及数据道德意识五个方面进行渐进式的培养。一年级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数据敏感能力与数据道德意识。二年级主要培养学生对数据信息的查找与处理能力。三年级主要是在大一大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数据组织与整理的能力。四年级则要求学生能够具有独立查找、处理、组织与管理数据的能力,并能够科学、规范地使用数据进行论文的撰写;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能够具有较高的数据素养能力,并能够进行一定的自主研究。
(二)跨学科文化交叉研究:提升数据素养能力
在全球新一轮的技术革命背景下,数字技术的赋能是影视专业学生数据素养培养的前提,而影视专业学生数据素养能力的提升则需要在跨学科文化的交叉融合中进行。而这一方面的展开,则首先需要影视专业教师在学科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创新性,能够将影视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交叉研究,并具备从多维度、科学化、数据化、可视化等方式展开研究的能力。以计量电影学为例,该研究是将计量学与影视学进行“联姻”,通过计量学数据的统计来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导演、不同类型电影的特征。
(三)跨媒介融合实践:强化数据素养的综合能力
跨媒介融合实践的有效展开需要影视专业高校通过与企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结合,进行产学研的协同发展。例如影视专业学校可以与部门、影视企业之间创办大学生影像事件实践基地,借助部门与影视企业的优势,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跨媒介融合之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算法推送、区块链接等前沿数字技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從而在实践中强化数据素养的综合能力。再者,影视专业学校可借助自身在跨媒介融合中的研究优势与实践技能优势,与部门或者企业之间以项目化的方式进行合作,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到项目的策划、展开、观察、研究等环节中,承担一定的数据研究工作。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市场的调查研究实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进而在跨媒介的融合实践中不断强化数据素养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数据素养的提出与研究应用是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数据素养所涉及的数据来源、数据处理、数据应用、数据整理与组织、数据道德意识等已然对人文类、社会类、理工类学科的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在新文科的视域下,更应通过文理的交叉融合,把现代数字信息技术融入其中,从而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影视专业人才。通过对江苏省内影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测试,根据测试数据中目前省内影视专业学生数据素养能力的现状,提出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跨学科文化交叉研究、跨媒介融合实践三个方面,渐进式地对学生数据素养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之中掌握知识点、形成知识面、拓展思维、开拓创新,以更好更快地适应影视新环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静茹,郑燕林,马芸.国内数据素养的研究脉络与展望[J].情报科学,2022(5).
[2]周宪.再发明与在行动——化解人文学科世界性危机的路径[J].南国学术,2015(2).
[3]田秋生,李庚.新文科背景下的新体系、新课堂、新实践——来自“融媒体时代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高峰论坛”的思考[J].青年记者,2021(1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研究项目“新文科视域下江苏影视艺术人才培养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0409)阶段研究成果;南京艺术学院课程思政专项课题重点课题项目“大学生短视频自媒体创作生态及价值引领”(课题编号:KY204YL2111/145)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卢文超,女,汉族,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