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信视频号看中国手风琴的流行化传播

2023-12-17 12:40洪梅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7期
关键词:手风琴

【摘 要】微信视频号是基于微信朋友圈关系进行传播的短视频平台,为手风琴艺术提供广阔的传播空间。通过微信视频号传播的手风琴音乐内容展现了新世纪手风琴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即在东西方音乐思维交融下人们对多元化手风琴音乐风格的喜爱,也反映出传播者希望手风琴音乐能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并得到更广泛传播的诉求。同时为增强传播效果,手风琴视频创作还需注重差异化定位,避免低质量音乐内容输出。

【关键词】微信视频号;手风琴;流行化

【中图分类号】J6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7—129—03

一、微信视频号中的手风琴视频内容特点

在微信视频号中分别以“手风琴”“巴扬”(键钮式手风琴)及其英文“accordion”“bayan”为关键词,或以“手风琴”为主题词进行搜索,统计得到以手风琴音乐或教学为主要内容的账号约544个,其中以包含“手风琴”的账号名为主,约423个,占总数的77.8%。总体表现出以下特征。

(一)创作者身份多样

在有关互联网可见性的讨论中,职业可见性是其中一个维度:在线视频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可见性、展演职业身份、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1]以上搜索得到的视频号账号名称、个人资料描述和发表视频内容,大多数能较清晰地体现出创作者与手风琴在职业、生活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即体现创作者身份。创作者身份主要分为5类:(1)音乐院校或高校手风琴专业教师;(2)职业演奏家;(3)手风琴教育培训行业的教师,多为国内外高校手风琴专业毕业生;(4)高校在读的手风琴专业学生;(5)手风琴业余学习者或爱好者,从幼儿园琴童到耄耋老人,年龄范围广。创作者身份与信息传播目的相关联。

(二)视频内容原创性高

在与手风琴音乐艺术相关的微信视频号中,绝大部分内容是创作者本人使用手风琴进行演奏、伴奏、自弹自唱、与他人合奏或重奏,表演形式多样。演奏背景包括现场演出实况、生活中手风琴音乐活动、固定录制场所等。演奏曲目即有已出版的手风琴音乐作品,也有改编或即兴演奏的歌曲或乐曲,转载的内容比例较少。在更新较频繁、内容质量高的视频号中,随着时间推移可见视频制作越来越精良,逐步具有创作者自身设定的统一风格,如有设计的演奏镜头剪辑方式、与音乐内容对应的风景或故事场景做背景等。

(三)音乐风格流行化

视频演奏曲目风格多样,按照数量降序主要分为:(1)流行性音乐,一类是使用手风琴演奏流行歌曲、影视歌曲、游戏音乐等,可以是遵循原曲风格,或是其他风格如爵士乐的改编,另一类是现代手风琴演奏家或作曲家创作并使用传统低音演奏的、多运用流行和声的手风琴风格曲;(2)西方民间音乐,如法国的缪赛特和香颂、意大利的波尔卡、阿根廷的探戈、20世纪40至50年代的俄罗斯歌曲等具有民间性、舞蹈性的音乐;(3)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手风琴乐曲;(4)手风琴基础教学中常见的儿童音乐;(5)西方的古典音乐和手风琴专业作品。演奏曲目的风格以悦耳赏心、轻松欢快为主,娱乐性强,群众化特征显著。

(四)乐器形制丰富

视频中演奏使用的手风琴涵盖市场上常见的类型及品牌,包括键盘式与键钮式、传统低音与自由低音、国产品牌与欧洲品牌、8贝司至120贝司不同大小的手风琴,外形精美。除了各手风琴品牌运营者,专业演奏者也会根据演奏曲目的特点选择使用不同样式的手风琴,满足各种类型学习者的需求,使之具有普及性。总体而言,键盘式传统低音手风琴使用频率较高,它是21世纪之前在我国主要使用的手风琴类型。

二、手风琴音乐内容创作者的特征

微信视频号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创作的社交短视频平台。根据微信视频号传播机制,被推荐的视频内容不再局限于头部账号和个人兴趣,更多会来自现实中朋友的点赞推荐,使虚拟态的传播去中心化、更加真实,使传播主体更容易被信任、传播客体更容易获得认同。

不同传播主体做为中国手风琴艺术传播者的身份构建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情境下发生的。前者主要有两类人群,第一类来自于手风琴教师、演奏家,他们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对手风琴怀有深厚情感,负有对手风琴艺术传播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第二类来自手风琴培训机构或手风琴制作商、经销商,他们了解手风琴市场发展现状,主要以增加经济利益为目的进行传播。后者来自于手风琴学习者、爱好者,他们将习得成果进行展示与分享,这种传播也是个人形象塑造的一部分。

在近20年关于中国手风琴发展问题的讨论中,可见手风琴在新世纪社会发展背景更替下的生存“窘境”,学界对学科建设新路径的摸索与焦虑并行。国内专业院校中的手风琴专业化进程一路向前、成绩斐然,但手风琴在社会音乐生活中的参与性急剧下降,与新中国建立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景象形成巨大落差。王茗、张欢在《传统手风琴遭遇的尴尬》一文中借用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提出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概念解释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大传统代表学院派封闭式的精英教育,是权威与正统的象征;小传统代表大众的开放式、非正式传播的音乐文化;精英介入小传统,而大众无法影响大传统,至上而下的单向文化流动使手风琴大众传播处于被动地位。精英化的专业教育對于普通大众来说是高深晦涩的,难以建立统一的音乐文化观念和审美价值,隔阂一旦产生,就成为小传统在现实生活中传播路径的阻碍。[2]传播不通畅也就失去了社会生存的活力。

网络为开放式、非正式的手风琴音乐文化传播排除阻碍、开辟新通道。在微信视频号的私域流量中,手风琴音乐充分发挥了大众娱乐、审美与音乐教育功能。进行手风琴艺术网络传播的中坚力量是出生于60至80年代的手风琴专业教师、文艺团体手风琴演奏者,多数经历过从小传统进入大传统的过程,能较清晰、深刻地了解手风琴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和现实状况;他们在生活中具有成熟的手风琴演奏技术和丰富的舞台实践与教学经验,并愿意积极参与手风琴社会普及教学工作。当他们以微信视频号做为传播载体,以微信朋友圈做为传播起始节点,容易与现实建立真实连接,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他们会倾向选择受大众喜爱的具有流行性或经典性的通俗音乐作品,从而有效传递信息。同时,网络媒体的可见性使他们成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能较好地保证所制作的手风琴音乐视频内容具有艺术性、群众性、趣味性与时效性。从专业的角度评判与选择传播内容,以维护手风琴艺术在大众传播中健康积极的虚拟环境。

三、手风琴音乐在视频号中的流行化传播

在全球化语境下,音乐风格呈现多元化特征。人们对音乐的选择也随社会发展产生变化,不同区域的人们因拥有相似的物质条件、生活习惯、知识结构而喜好相同类型的音乐。互联网极大加速了音乐文化信息的共享,一方面音乐在跨文化中产生情感交流与文化连接;另一方面网络音乐的多元化是人们用开放的态度从文化的视角理解、接纳不同音乐,是个体审美的自由选择,也产生了具有共性的流行化音乐语汇。

手风琴音乐在微信视频号的内容创作中为了获得更多的认同与推广,越来越多参考当下大众审美的需求,体现音乐在网络传播中的流行性和时效性。手风琴音乐已不再单纯被当成某一种特定时代或特定区域的文化象征符号,它做为和声乐器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其音乐也具备了网络传播的娱乐性。

手风琴音乐的流行化发展也是在多元化专业学科建设背景下产生的新发展路径。2006年李聪先生提出的“手风琴多元化发展”成为中国手风琴学科建设新目标,“须打破学院派片面追求‘精英教学的观念,将手风琴音乐从‘象牙塔中请出来”的举措引起手风琴音乐教育观念的重构。[3]随后国内各地手风琴赛事开始陆续设置“轻音乐”或“流行音乐”组,考级教材选编流行性作品,专业院校的学生和教师、演奏家越来越多使用流行手风琴演奏,直至今天在新媒体广阔空间中,手风琴音乐走上贴近大众、符合不同人群审美需求的道路。

同样一件乐器,因为观念的改变推动表现形式的扩展。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选择什么样的音乐并不完全是因为音乐本身的构成,更多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情感的取舍,若音乐能引起情感的共鸣,则会带动观赏者数量的增加。短视频生态下虚拟和现实的边界逐渐模糊,“被更多人看见”是在新媒体海量短视频中拓展传播范围的底层逻辑,加之流行化的音乐范围宽泛,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受各种文化因素影响,因此创作者紧跟社会生活热点运用手风琴进行音乐改编或创作,使手风琴与生活重新建立起更多联系,使虚拟场景更加逼真,加上微信视频号推荐机制的朋友圈强联系,手风琴艺术的传播获得有效路径。

四、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存在问题

1.缺乏差异化定位

首先,视频内容形式较单一:目前的视频创作内容以手风琴乐曲演奏为主,赏析作品、介绍演奏技巧和教学方法的相关视频较少,介绍乐器的发展沿革历程、代表性音乐家及作品的内容主要仍在公众号等其他文字平台呈现。其次,视频内容同质化明显:为了取得较好的流量,视频创作者们选择演奏的通俗、流行化的手风琴乐曲多与媒体热播影视、娱乐节目相关,同时为保证高频率的输出,乐曲演奏难度较低,多是由右手旋律声部配合左手传统和声,且曲目重复率高,视频风格定位趋于雷同。

2.音乐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网络加速音乐传播的同时也对优质音乐内容的创作产生不利影响:(1)音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泛在化特征,引起对音乐价值的忽视;(2)虚拟性所带来的受众不在场状态,使音乐虽然被听见但常常难以被认真倾听;(3)音乐成为背景,或被图像、视频等视觉分散了对听觉的关注;(4)网络降低了音乐内容创作和传播的门槛,创作者容易为追求流量过于注重形式的新颖独特而忽略内容的质量。

手风琴音乐的网络传播体现以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大众文化特征,它反映出如一般流行音乐非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淡化了政治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乃至审美功能,更多是从个体出发,满足个体的情感要求。[4]网络传播低门槛的示范催生个人尤其是热衷才艺展示者的创作欲望,由此增加低质量内容的产出比例。

(二)解决对策

1.重视个性化的内容创作

能获得较多流量的视频号创作者在手风琴专业领域已具有一定影响力,他们技术能力较强,坚持结合娱乐与时事热点、区域特色创作优质的手风琴音乐内容,希望对不同类型的受众做到较全面的关照,这类创作者对手风琴艺术传播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但目前数量不多。视频创作者所打造的个人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在互联网中的形象定位、价值观、象征符号,与他们的专业背景、文化层次、传播目的相关,加之微信视频号主要以个人化方式进行传播,形成人与人、人与群体的交流模式,会带有很强的个人风格色彩。非主流音乐的优秀作品“总有一些立美模式和情感召唤机制与主流的经典代表作在抽象形态上相同”,[5]手风琴音乐的网络传播内容应当寻找这种经典的共性,创作更多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个性化视频内容,力求从艺术文化的多维度进行传播,为大众提供全面了解手风琴艺术的途径。

2.重视音乐传播中的文化表达

音乐传播具备文化传播的内涵,音乐的形式展现文化的特性。英国著名民族音乐学家约翰·布莱金指出:“用来演奏音乐的乐器、乐谱、谱式并不是人们创造的文化,而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社会和文化过程的产品,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能力和习得行为的物质结果。”[6]音乐的传播依靠社会中的人来实现,它不仅是在传递某一种风格的音乐或是某一部作品,也是精神层面的交流,包括音乐思想、审美意识等隐含内容。手风琴自身具有欧美民间音乐审美和人文情怀,进入中国后它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与人民群众生活相融合,实践手风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道路。微信视频号是大众了解手风琴音乐文化的新通道,为了增强手风琴艺术在网络媒介中的传播效果、扩大影响范围,需要更多与丰富的文化意义或价值相联系的视频内容输出,以提高视频内容质量,适应多元文化环境的发展。

五、结语

微信视频号中的手风琴音乐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在网络媒体成为大众依赖的信息传播工具背景下,手风琴艺术流行化的传播方式和特征。这种发展样态是乐器适应社会文化环境与大众审美的选择,也是建立、完善手风琴音乐产业及提高手风琴艺术经济价值的市场要求。通俗性、流行性使网络传播中的手风琴音乐更容易讓人产生情感共鸣,作品从追求专业技术性转向强调音乐与人的感性互通,满足不同类型受众的音乐需求。传播过程中也应警惕过度娱乐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手风琴艺术的发展无论在欧美各国还是在中国都是适应当地文化发展需求的,其音乐作品、演奏形式有各自鲜明的风格特点,我们要尊重手风琴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化特征及其曾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文化符号,发挥乐器特长,通过多元化发展路径传播手风琴艺术。

参考文献:

[1]陆晔,赖楚谣.短视频平台上的职业可见性:以抖音为个案[J].国际新闻界,2020(6).

[2]王茗,张欢.传统手风琴遭遇的尴尬[J].中国音乐,2007(3).

[3]李聪.中国手风琴音乐多元化发展的再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3(1).

[4]田竞.基于文化视野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M].沈阳:沈阳出版社,2020.

[5]魏晓凡.网络化进程中的音乐传播:特征与趋势[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13.

[6]薛艺兵.论音乐与文化的关系[J].音乐研究,2008(11).

作者简介:洪梅(1982—),女,汉族,福建厦门人,硕士,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手风琴演奏。

猜你喜欢
手风琴
多元化背景下中国手风琴艺术的发展趋势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张之远问鼎第70届手风琴世界锦标赛
键盘手风琴与巴扬手风琴比较中的感悟
手风琴音乐在室内乐实践中的研究
中国手风琴发展的现状分析
中国手风琴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流行手风琴艺术发展的现状探析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五)手风琴(下)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四)手风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