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屈原创立了楚辞,其代表作《离骚》作为一首政治抒情诗,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展现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的浪漫奇特,更是传达了诗人屈原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身的内心独白,其中的精神性价值是留给世人的一笔宝贵财富。《离骚》带给我们的精神性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品质价值、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其中品质价值包括屈原的勉力自修和勇于斗争,道德价值包括屈原坚持民为邦本和廉洁光明,政治价值包括屈原的忠君爱国和美政理想。
【关键词】自修;斗争;廉洁;爱国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6-0017-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同科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这里不仅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性。屈原及楚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因其特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发挥了独特而深刻的精神引领作用。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所展现的屈原是一个十分完整的形象,涵盖了一个人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真实态度和丰富情感。本文将从品质、道德、政治三方面来阐述屈原之《离骚》给我们带来的精神性价值,以此来丰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资料宝库。
一、品质价值
《离骚》的精神性价值,首先表现在屈原塑造形象和锤炼人格的品质价值中。
(一)勉力自修
《离骚》中多次出现“修”这个字,开篇阐述了屈原高贵的祖先、特色的生辰、美好的名姓等“内美”后,强调“又重之以修能”。“修”可以理解为修饰、修治,这里可以理解为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来培养品德和提升才能[2]。屈原出生于楚国一个衰落的贵族家庭,虽然没能像先祖那样享受物质上的荣华富贵,但也不同于世代务农的寻常百姓之家。他从小嗜书如命,经常在山坡田野之间阅读充满趣味和艺术色彩的民歌民谣,随着年岁的增长,又广泛阅读经史典籍,这为他的“内美”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但屈原并没有满足于这些所谓的异禀天赋,而是认为人应该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来历练自己,做到内外兼修。
《离骚》中多次提到屈原身着香花美草,这是他在形象上修饰装扮自己。例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展现了屈原以花草作为服装和配饰的优雅形象。我们常说一个人的穿衣打扮,是内心的映照,屈原对自己外在形象上的装扮,正是因为其内在如同香草一样高洁的情操。屈原不仅在衣着上“修能”,在饮食上也有讲究。“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木兰去皮而不死,菊花隐逸而超脱。在奸佞小人为争夺利禄使出毒计时,屈原认为只要内心真正美好而又坚定专一,即便因长期饥饿而面黄肌瘦又有何哀呢!屈原宁可洁食也要坚守节操,他清贫的是生活,丰富的是人生。
更让人敬佩的是屈原在品质上严格约束自己。屈原深受楚怀王的赏识,是楚怀王最钟爱的臣子,他理解怀王的良苦用心,也明白自己身上沉甸甸的信任,于是他时刻勉力自修,“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每个人都各有所好,不管别人怎样,但“我”唯独爱好修身洁行,并习以为常。这里屈原不仅是民族习俗上的坚守自我,更是品质上的坚守自我。正因为屈原对自己严格要求,才使得任职三闾大夫时取得了显著的政绩并升迁至左徒。屈原将“修能”贯穿人生的始终且要求做到极致,在遭遇追逐权势财利的人小陷害时,屈原想到的是“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他担心年华如逝水,若老之将至,“修能”的美誉能否树立于人世。屈原初心不改,“修能”精神难能可贵,令人赞叹!
(二)勇于斗争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女嬃以原始时代的部落首领鲧为例,从侧面劝诫屈原,如果一直秉性刚直而不顾自身的生死利害,那就如同鲧一样,最终将被害死于艰苦险境之中[3]。面对女嬃的劝解,屈原陷入了深思,他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商汤、夏禹“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即谁有德行,就采取措施予以辅助。想到此,屈原不禁感叹:“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哪有不义之举可通行啊,哪有不善之人可服众望啊。于是,他从历史中找到了答案,也给了我们答案。“义”和“善”是他的人生底色,也是他勇于斗争的强大武器。回想流放之前,屈原升任左徒后,在混沌腐朽的官场上,勇敢地树起了改革之旗,但这条路并不顺利。屈原初次向楚怀王提交变法建议时,就遭到了楚国的重臣子椒和靳尚的强烈反对,无奈的他只能再次寻找机会向楚怀王上书。屈原的举动让旧贵族心生怨念,自然也就遭到旧贵族的打压,但他毫不退缩,运用大量的事实根据和充分详细的变法举措,从天下时局形势,到战国七雄的变法案例,凭借有理有据、掷地有声的一番论辞,终于打动了楚怀王,让他接受了自己的变法建议。
试想,机智聪敏的屈原会不知道坚持变法给自己带来的后果吗?当然,屈原十分清楚。他在向楚怀王上书时就举了吴起和商鞅的例子,只是他陈述内容的是他们变法的成功经验,并未包含他们的结局——吴起在旧贵族联合讨伐和报复之下,遭受了万箭穿心的酷刑,商鞅吞食了自己变法的苦果,全家都遭诛杀。即便如此,屈原仍旧勇敢地进行这场或许早知结局的斗争,“虽体解吾犹未变兮”,无怨无悔。
二、道德价值
《离骚》的精神性价值,其次表现在与他人之间的利他和无我的道德价值中。
(一)民为邦本
闻一多曾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4]的确,屈原生活的年代,政治上改革不断,军事上战火连连,他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十分同情。屈原从小就乐善好施,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比如家喻户晓的背米袋的故事。这种对民众的关怀贯穿于屈原的一生,无论是作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员,还是被流放至艰苦之地,他始终关注百姓的生存状况,同情民众的苦难遭遇。
屈原看到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深刻了解被压迫阶级的痛苦,抱怨君王不顾人民的意志,“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他在变法中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特权,要求楚王与百姓互通有无,君主能够清晰明快地了解民生疾苦。屈原明知这些政策会触犯贵族垄断集团的利益,但他宁可招致祸端,也要坚持推行。屈原流放时和百姓生活在一起,目睹了老百姓的生活惨状,土地被抢,受冻挨饿,无钱治病,甚至家破人亡。这一幕幕的人间惨剧深深地刻在屈原心头,千言万语难以名状的愁绪转化成了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离骚》中的一句千古佳句,流传甚广,歌唱出了人民的痛苦,体现了屈原以民为本的思想。这句话也曾被毛泽东、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引用,以歌颂屈原体恤苍生、为民请命的民本理念。
《离骚》的后半部分写了屈原的思想矛盾和斗争过程,这部分运用了幻想和想象的方法。“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善卜之巫“灵氛”劝屈原不要留恋这混乱黑暗的楚国,应该到远方去寻找出路,屈原恋念故国,瞻顾迟疑,心情十分矛盾,便又去请教“巫咸”。“巫咸”则劝他及时努力,寻求志同道合的理想人物,并列举古代明君举贤授能的例子,说明贤才终究会被明君赏识,君臣遇合,共图大业。屈原被说服了,他感到时不我待,在日益恶化的楚国是没有希望的,他决定听从“灵氛”的劝告,“远逝以自疏”。就在屈原于光明灿烂的天宇间自由腾飞时,他忽然俯瞰到了下方的故乡,他立刻想起了那些流离失所的黎民百姓,悲从中来,“蜷局顾而不行”,他毅然决然地停止远行,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到灾难深重的人民中去。
(二)廉洁光明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廉洁传统的国家,“廉洁”一词最早出现于屈原的《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此词即清廉光明之意。屈原的廉洁思想,在《离骚》中得到全面体现。
屈原的变法撼动了整个楚国的根基,触及所有统治阶级的利益,一经提出,便惨遭阻挠。以靳尚为首的大臣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希望楚懷王收回变法的命令,其他大臣纷纷劝言附和,表达对屈原的不满和对其能力的质疑,更甚者提出屈原的举措是在推翻之前的制度,而之前所有的制度都是楚国历代先王制定,因而屈原的变法是对历代先王的蔑视和侮辱。这一指控给了屈原当头一棒,这时他想到了古代君王,“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他认为贤君尧、舜的品德至善至美,光明正大,遵循正道,得到康庄大道,桀、纣品行不正,不讲道德,在贪图捷径的小路上寸步难行,由此他认为自己不与黑暗邪恶同流合污,一定是正确的选择。可以看出历史上的这些贤君给了屈原极大的力量,他相信廉洁光明一定会走向坦途。
变法正式执行前,楚怀王下令让屈原将之前提出的一些纲领具体化为实施方案和条令,为此屈原闭门谢客,专心致志地研究。靳尚要求能提前得知法令内容,但他的威逼和利诱都遭到了屈原义正词严的拒绝。屈原廉洁奉公,他认为法令尚未颁发,内容必须绝对保密,这是对国家负责,对君主负责,对人民负责。“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屈原的举动越是廉洁,就越是激怒靳尚,但屈原仍坚持自我。随着屈原变法的推进,旧贵族反动派的利益受到了一定的削减,这更加剧了结党营私的群小之间追利逐禄和嫉妒贤良。屈原十分鄙视这样的行为,他认为这些虚与委蛇之辈已经获利极多,却仍贪得无厌地索求,不顾百姓死活,与廉政背道而驰,终会自食其果。
三、政治价值
《离骚》的精神性价值,最后表现在屈原与国家之间的同呼吸和共命运的政治价值中。
(一)忠君爱国
第一,屈原的忠君爱国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坚定的民族立场。他在《离骚》的开头自叙身世时,首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句话的意思是屈原是古帝高阳氏颛顼的后代子孙,其父亲表字叫做伯庸。通常在自传性的长诗中,对自己的至尊之亲——父亲作一个简单交代是很正常的,但为什么屈原要提自己那么遥远的先祖呢?这是因为楚国人有共同的爱国心理和“不背本”“不忘旧”的民族传统,这是整个楚民族的性格,这种性格影响了楚民族的子子孙孙。屈原自幼时起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品德和才能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更是树立起了爱国家、爱人民、永不忘本的坚贞品格。
第二,屈原的忠君爱国表现在他为国家培植了大量的政治人才。“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屈原深知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以香草比喻众贤,表明自己注重培养贤才。新政实行后,旧贵族官僚肆意破坏,公开抢夺宪令,并在楚怀王面前诬陷屈原,但屈原抛开私利,牺牲小我,把国家利益置于首位,汇聚人才,一心尽其所能为社稷谋划。
第三,屈原的忠君爱国表现在他对国家坚贞不屈的信念中。“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屈原一直致力于为国干一番大事,他的爱国是以生命为誓言。变法后,楚怀王的宠妃郑袖诬陷屈原贪图钱财,旧贵族诬陷屈原处处邀功,另有一些人煽风点火,编造坊间传闻。这一切都引起了楚王的愤怒,对屈原更加疏远,最终导致屈原被下令押出宫殿。但屈原的赤诚从未变色,他相信自己心中的美德和正义,相信自己的君主,相信自己的国家,“宁溘死以流亡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怀王去世后,屈原仍竭忠诚而事君,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从未动摇。
(二)美政理想
“美政”一词来源于屈原《离骚》中的最后一句:“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一词专指屈原的政治理想,其具体内涵从《离骚》中能得到完整体现。
首先,屈原美政理想的核心是清明的君主。王权是政治的核心,君主清明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百姓的生活。屈原辅佐楚怀王进行立法改革,欲使楚国实现尧舜禹三代盛世,但遭小人谗陷,楚怀王“毁约”,屈原被疏远、排除在楚国政坛之外。于是屈原指天为证,表达自己对君王的赤诚忠心,并痛惜楚怀王的薄弱意志和反复多变。“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屈原坚持抗秦,已得到楚怀王的同意,但楚怀王受到亲秦派的蛊惑,最终导致合纵伐秦的失败,以致失信于国人。屈原还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君主对一个国家的重要影响:夏启“康娱以自纵”,导致五个儿子淫乐而发动内乱;夏桀违背正理而妄行,于是“逢殃”;纣王滥施酷刑,故“殷宗用而不长”;商汤、夏禹“俨而祗敬”,“固众芳之所在”;周代文王、武王讲论礼法治国之道,国家“无差失”。这正反两方面鲜明的对比,表明了屈原对明君的渴望。
其次,屈原美政理想的关键是贤能的大臣。屈原有多渴求明君,就有多渴求贤臣。他亲眼目击执政的旧贵族势力蒙蔽楚王,败坏朝纲,他们朋比为奸,苟且偷安,荒淫逸乐,出卖民族利益而屈膝事敌,扰乱忠良之贤而造谣生事,将国家引入幽暗险隘的绝路。“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屈原知道自己不同于他们这些世俗小人,仍愿意依照先贤传下来的法则来要求自己,这是因为他深知,德能兼备的贤臣才是国家的希望,治理好国家不能仅仅依靠君主,必须要有一个清廉正直、出类拔萃的大臣群体来辅佐。因而他坚持“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认为人应该不分贵贱,法不阿贵,唯才是举,要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并以此为变法的内容之一,将人才的选拔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
最后,屈原美政理想的手段是严明的法度。战国末期,楚国内忧外患,无法集中力量统一对抗强秦;与此同时,商鞅变法后,秦国强势崛起,不断蚕食楚国的地盘,韩魏等国也对楚国虎视眈眈,楚国面临的局势十分严峻。对此,屈原发出呼喊:“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即提出要破除体制弊端,深化体制改革。“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屈原认为时俗小人背弃法度,违反正直之道,追求邪曲之道,这将对国家的发展带来致命的打击,因而需要完善法令来指引和规范人们的言行[5]。他结合时代背景、总结历史经验,形成了以民为本、以德为政的严明法度,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极具进步性的思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6(01).
[2]王萍.屈原人格美对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启示[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7.
[3]袁梅,译注.屈原宋玉辞赋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8:112.
[4]孔党伯,袁謇正,主编.闻一多全集:第5卷 楚辞编·乐府诗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30.
[5]田贵华.屈原爱国主义的内涵、价值及其传扬[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7):10-14.
作者簡介:
张思,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