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宇 颜廷武* 陈思钰
(1.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 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0)
我国是食用菌生产第一大国,2021年食用菌产量4 133.96万吨,产值3 475.63亿元。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为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带来新的机遇。相比于自行制棒的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菌棒质量不稳定,工厂化专业制棒是未来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提高食用菌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实现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然而,虽然自21世纪初就开始推广食用菌工厂化制棒,但至今在我国食用菌主产区,菇农购买专业菌棒进行生产的比例仍然较低,自行制棒仍是主要的生产方式[2],探究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助于推进工厂化专业制棒的发展。
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发现,当前对食用菌产业的相关研究,宏观层面主要为食用菌生产空间格局的变化[3-4]、产业研究的发展现状[5]、出口情况[6-8]等;微观层面主要聚焦于菇农自身资源禀赋[2,9]、市场价格预期与生产调控能力[10]、信息获取渠道[11]等因素对菇农生产决策的影响。少有文献从菇农视角出发,探究菇农自行制棒仍是主流生产方式的原因。作为食用菌生产的直接利益相关者,理性菇农选择自行制棒或购买专业菌棒的本质是其对成本与收益的综合考量,低成本、高收益的生产方式是其必然选择。因此,分析比较菇农自行制棒与购买专业菌棒的成本与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菇农视角出发,基于12省599份食用菌种植户调查数据,分种植品种综合比较菇农自行制棒与购买专业菌棒的成本与收益,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不同种植规模的菇农选择不同生产方式的成本收益差异,剖析菇农自行制棒仍是当前主要生产方式的内在原因,为优化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实证依据。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调研团队采用问卷形式对全国食用菌生产典型省份所开展的农户调研。调查区域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浙江、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和北京等11省(市),共调查菇农791户。
对于样本数据的使用有以下说明:首先,本文对菇农选择自行制棒或购买专业菌棒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时剔除了问卷中“单位生产成本”或“食用菌种植收入”数据缺失的样本;其次,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剔除问卷中“单位生产成本”或“食用菌种植收入”数据异常的样本。最终保留599份有效问卷。
就受访者个人特征而言,受访者中男性占比72.80%,女性占比27.20%;60岁及以上占比8.09%,40~59岁占比69.53%,40岁以下占比22.38%;受教育年限超过9年的仅占比23.00%,说明受访菇农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受访者家庭特征方面,家庭有村干部的仅占比5.00%;家庭户口类型为农村户口的占比90.5%,表明从事食用菌生产工作的主要是农村户口家庭;家庭生产食用菌劳动力在2人以上的仅占比18%;家庭收入的中位数为11万元。
将599份有效问卷按照“种植品种”分为三类,即香菇、平菇和黑木耳,然后各品种再按照“自行制棒”和“购买专业菌棒”分为两组(表1)。需要说明的是,目前专业制棒主要以料棒为主,而菌棒正在快速发展(其区别为接种前为料棒、接种后为菌棒),本文调研数据中所说的“专业菌棒”同时包括料棒与菌棒。分别计算各种植品种两个组的平均值与标准差,并采用T检验分析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以种植袋数的平均值为基准值,把小于“平均值 - 平均值 / 2”作为小规模菇农,把大于“平均值 + 平均值 / 2”作为大规模菇农,其余为中规模菇农,借助T检验分析大、中、小生产规模的菇农采用不同生产方式的成本及收益差异。
表1 种植品种及菌棒生产方式样本概况
针对食用菌生产的特点,将食用菌生产成本分为7个部分:菌棒生产费用、场地租金、水电费用、棚架材料年均费用、技术培训咨询费用、雇工工资支出、其他直接生产费用。其中,考虑到菇农制棒生产方式的差异,本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将自行制棒的菇农的菌棒生产费用分为菌种费用、基质费用、石灰和石膏费用、农药费用及薄膜费用,而购买专业菌棒的菇农的菌棒生产费用即为采购菌棒的总支出。总生产成本为上述7个部分支出之和,平均生产成本为总生产成本与种植袋数之比。此外,平均收益为食用菌种植总收入与种植袋数之比,净收益为收益与成本之差。
(1)香菇。分析结果显示,香菇种植户采用自行制棒的,平均生产成本为3.38元/袋,平均收益为4.18元/袋;购买专业菌棒进行生产的,平均成本为3.06元/袋,平均收益为3.94元/袋(表2)。由双样本T检验的结果可知,采用两种生产方式的菇农的平均成本在1%水平差异显著,自行制棒的平均成本相对较高,但平均收益并无显著差异。
表2 香菇自行制棒与购买专业菌棒的成本收益比较
(2)平菇。分析结果显示,平菇种植户采用自行制棒生产方式的,平均生产成本为2.29元/袋,平均收益为2.79元/袋;购买专业菌棒进行生产的,平均成本为3.17元/袋,平均收益为5.73元/袋(表3)。由双样本T检验的结果可知,采用两种生产方式的菇农的平均成本在1%水平显著差异,自行制棒的平均成本相对较低;采用两种生产方式的菇农的收益亦在1%水平差异显著,购买专业菌棒进行生产的平均收益远高于自行制棒。
表3 平菇自行制棒与购买专业菌棒的成本收益比较
(3)黑木耳。分析结果显示,黑木耳种植户采用自行制棒生产方式的,平均生产成本为1.58元/袋,平均收益为1.87元/袋;购买专业菌棒进行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为1.72元/袋,平均收益为2.41元/ 袋(表4)。由双样本T检验的结果可知,采用两种生产方式的菇农的平均生产成本无显著差异,购买专业菌棒进行生产的平均收益高于自行制棒。
表4 黑木耳自行制棒与购买专业菌棒的成本收益比较
综上所述,香菇自行制棒的平均成本相对较高,平均净收益略低于购买专业菌棒,但无无显著差异;平菇自行制棒的平均成本略低,平均净收益远小于购买专业菌棒;黑木耳自行制棒和购买专业菌棒的成本无显著差异,购买专业菌棒进行生产的收益显著高于自行制棒。由此可知,从种植品种来看,无论种植香菇、平菇还是黑木耳,购买专业菌棒进行生产的净收益均高于自行制棒。
上述成本、收益比较结果难以解释自行制棒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小规模菇农在调研样本中占较大比例(45.3%),会对研究结果产生较大影响。而小规模菇农一方面议价能力较差,采购专业菌棒不具备价格优势,通过自行制棒,或能更好控制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规模较小便于精细管理,制棒质量相对更高,致使单位销售收入可能更高。上述两方面原因可能导致小规模菇农更倾向于采用自行制棒,进而导致全样本中自行制棒生产方式占据主流。基于此,笔者又分种植规模讨论菇农的成本和收益情况。
(1)香菇。小规模香菇种植户采用自行制棒和购买专业菌棒生产方式,成本和收益均存在显著差异,自行制棒的平均成本略高,平均收益比购买专业菌棒高1.56元/袋(表5)。中、大规模香菇种植户自行制棒的平均成本与购买专业菌棒无显著差异,自行制棒的平均成本略低;而购买专业菌棒进行生产的平均收益则均远高于自行制棒。
表5 香菇不同种植规模自行制棒与购买专业菌棒的成本收益比较
(2)平菇。小规模平菇种植户采用自行制棒和购买专业菌棒生产方式,成本和收益均存在显著差异,自行制棒的平均成本较低,但平均收益和净收益均远低于购买专业菌棒(表6)。中规模、大规模平菇种植户自行制棒的平均成本均略低,与购买专业菌棒的无显著差异,但平均收益远低于购买专业制棒。
表6 平菇不同种植规模自行制棒与购买专业菌棒的成本收益比较
(3)黑木耳。小规模黑木耳种植户采用自行制棒和购买专业菌棒生产方式,在成本上无显著差异,但自行制棒的平均收益显著低于购买专业菌棒(表7)。中规模黑木耳种植户自行制棒的平均成本低于购买专业菌棒,但购买专业菌棒的平均收益高于自行制棒。大规模黑木耳种植户购买专业菌棒的平均成本较高,而收益低,显示存在亏损风险。
表7 黑木耳不同种植规模自行制棒与购买专业菌棒的成本收益比较
综上所述,对香菇种植户而言,小规模更适合自行制棒,随着规模扩大,购买专业菌棒更有助于获得高额收益;对平菇种植户而言,采用购买专业菌棒的生产方式更有利;对黑木耳种植户而言,小规模更适合采用购买专业菌棒的生产方式,随着规模扩大,购买专业菌棒须谨慎,注意把控菌棒成本与质量,降低种植风险。
在区分种植规模后,除小规模香菇种植户和大规模黑木耳种植户外,购买专业菌棒进行生产的净收益多显著高于自行制棒,有低于自行制棒的,但与自行制棒无显著差异。该结果仍然无法解释现实中自行制棒占据主流的现象,故根据调研情况做进一步分析。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调研团队在问卷调查中,询问当前采用自行制棒生产方式的菇农是否愿意在未来购买专业菌棒进行生产。结果显示,在采用自行制棒的485名菇农中,仅有99名表示“未来愿意购买专业菌棒”,剩余386名菇农均表示“不愿意”或“不确定”。菇农“不愿意”或“不确定”的原因按照大意可分为三类:成本、质量和交通运输,较多“不愿意”或“不确定”菇农表达了对专业菌棒高成本与低质量的担忧。其中,提到与专业菌棒价格相关的回答占比45.14%,例如“成本高” “价格贵” “投资高”等;与专业菌棒质量相关的回答占比40.21%,例如“质量不能保证” “不放心” “不相信”等。
综合上述菌棒成本问题分析,总体来看,香菇自行制棒的成本显著高于购买专业菌棒,而平菇和黑木耳专业菌棒的平均成本均高于自行制棒,这与菇农对专业菌棒成本较高的反馈基本一致。然而,尽管专业菌棒的平均成本较高,但是购买专业菌棒进行香菇、平菇以及黑木耳生产的平均净收益多显著高于自行制棒。菇农可能因为过于关注专业菌棒较高的购买成本而选择自行制棒,而忽视了采用专业菌棒生产带来的高额收益。
有关专业菌棒的质量问题,本研究采用“单位产量”指标即对每袋菌棒能够生产的鲜菇重量进行评估。采用自行制棒和购买专业菌棒的单产,香菇分别为0.48 kg/袋、0.44 kg/袋,平菇分别为1.16 kg/袋、1.37 kg/袋,黑木耳分别为0.48 kg/袋、0.72 kg/袋(表8)。T检验结果表明,3个品种采用两种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单位产量在统计学意义上均无显著差异,从该维度上未能验证专业菌棒质量较差的问题。菇农认为专业菌棒的质量较差,可能的原因是自行制作的菌棒经过菇农种植实践检验,更符合经验常识;而专业菌棒的质量菇农难以检测而不信任,以致不敢或不愿购买。
表8 3种食用菌自行制棒出菇与购买专业菌棒的单位产量
基于上述分析,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来看,菇农或因重视前期投入成本,为降低采购成本而放弃购买价格较高的专业菌棒;而菇农所反馈的专业菌棒的质量问题在单位产量维度上并未得到反映,实际上专业菌棒的单产与自行制作的菌棒无显著差异,导致菇农损失了购买专业菌棒进行生产的更高收益,表现出菇农不完全理性的特征。
本文从菇农视角,根据12省599份食用菌种植户调查数据,分种植品种综合比较菇农自行制棒与购买专业菌棒的成本与收益,在此基础上考察不同种植规模的菇农选择不同生产方式的成本、收益差异,剖析菇农自行制棒仍是当前主要生产方式的内在原因。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分种植品种看,通过购买专业菌棒生产香菇、平菇、黑木耳均能获得比自行制棒更高的净收益,其中平菇的净收益最高;第二,分种植规模看,小规模香菇种植户、大规模黑木耳种植户采用自行制棒生产方式所获净收益比购买专业菌棒更高,其余种植户则更适合购买专业菌棒进行生产;第三,菇农不完全理性,为降低菌棒采购成本而损失了可能实现的最大化收益,因生产习惯偏好而放弃了更优的技术选择,为自行制棒生产方式占据主流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3点政策建议:第一,在保障菌棒高质优价前提下,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加强对工厂化专业菌棒的宣传推广,积极推进技术示范,打消菇农对专业菌棒“质量”的担忧;第二,充分发挥栽培专业菌棒获得高额收益的典型种植户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菇农“身边人”的成功案例引导其自发转变生产方式;第三,应当有效利用农民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的议价优势,通过集体统一购买专业菌棒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切实提高菇农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