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禀赋、技术认知与农户技术选择偏好
——基于10省700份菇农的调查数据

2021-07-02 14:48罗小锋张俊飚余威震黄炎忠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菌棒禀赋出菇

唐 林 ,罗小锋 *,张俊飚 ,余威震 ,黄炎忠

(1.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 430070;2.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3.华中农业大学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

食用菌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常被人们称作健康食品。中国是最早栽培、利用食用菌的国家之一,食用菌资源丰富。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食用菌生产总量达到3 961.91万t。食用菌产业在推动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但不可忽视的是,高速发展过程中所隐藏的产业系统不稳定性以及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不高、菇农技术水平偏低等问题,已成为我国食用菌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障碍[2]。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家庭式、手工式生产,生产环节科技含量低,这种千家万户作坊式的小农生产,分散无序且抗风险能力较差[1]。为了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及专业化生产,很有必要对农户行为选择加以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农户作为产业化经营的主力军作用[3]。那么,如何提高菇农的专业化水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从农户层面考虑菇农对新的食用菌种植技术选择,有助于提高菇农的专业化水平,对促进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当前研究主要是从宏观层面来考虑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状况。包括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和政策的思考[1],我国食用菌出口贸易、时空格局和竞争力及影响分析[4-7],食用菌的价格波动及变化特征[8-9],以及我国食用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对策建议[10]等。而基于微观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菇农技术采纳[11]、菌棒购买意愿[12]、废弃物价值感知[13]及技术需求优先序和技术推广满意度[14-15]等方面。然而,菇农作为当下我国食用菌主要生产者,其技术采纳行为对食用菌种植技术的推广有重要影响。

尽管不少学者对食用菌产业及种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鲜有学者探讨菇农制棒出菇模式的选择偏好。然而中国农户对新技术采用的总体积极性不高,其技术采用程度差异很大,并且存在很强的技术选择偏向异质性[16],这可能与农户家庭禀赋特征和约束条件直接相关。农户在进行技术选择的时候,一般会考虑与自身禀赋特征、技术风险特征相关的技术属性以及对技术的认知状况,再结合自身禀赋约束,表现出一定的技术选择偏向。那么,菇农对制棒出菇方式会有怎样的选择偏好?农户的资源禀赋存在异质性,同时农户对不同技术的认知存在差异,这是否是菇农选择偏好差异化的重要因素?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菇农的技术选择行为,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基于此,本文利用我国10省(市)的菇农微观调查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从菇农家庭资源禀赋和技术认知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菇农的资本禀赋、人力资源禀赋和物质禀赋以及技术认知对菇农制棒出菇方式选择的影响。

1 数据来源、样本特征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1.1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的菇农微观调研数据。使用该数据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调查的区域范围广。调研区域分布于全国10省(市),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北京市、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浙江省、湖北省和四川省。而且统计数据显示,上述地区2019年的食用菌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5.72%,其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60.84%。这也进一步说明调查区域具有一定代表性。二是调查数据的详实可靠程度较高。研究室于2017年8—10月对全国典型的食用菌生产省份展开农户调研,共收集了791份问卷。问卷内容包含了较为细致的农户家庭资源禀赋特征、农户技术认知情况和成本收益情况的各项数据。

1.2 样本特征

就受访者个人特征而言,受访者中男性占比达74.71%,女性仅占25.29%;年龄分布上,40~60岁的占比71.47%;文化程度方面,59.14%的受访者受教育年限为6~9年,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不足20%,反映出受访者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此外,所有受访者中仅有38位是村干部。就家庭特征而言,家庭劳动力普遍缺乏,劳动力数量为2人及以下的占比66.86%,2~4人的占比30.29%;家庭年收入各层次分布较为均匀,家庭平均年收入为13.94万元,且25%的受访者家庭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说明食用菌种植能够提高农户的收入。相较于传统农业,种植食用菌有较高的经济收益。

1.3 描述性统计分析

1.3.1 制棒出菇方式概况

目前食用菌生产方式主要包括自行制棒出菇生产模式和购买专业菌棒出菇生产模式两种类型。自行制棒出菇生产模式即菇农自己购买菌种、基质、石灰和石膏等原材料,通过粉碎、拌料、装袋和灭菌等步骤制作菌棒后,直接出菇和采收的食用菌生产方式;而购买专业菌棒出菇生产模式即菇农通过购买现成的食用菌棒,只需要进行出菇管理和采收的食用菌生产方式。此次调查有效样本中,采用自行制棒出菇生产模式的菇农有500个,占有效样本总数的71.43%;仅有28.57%的菇农购买专业菌棒出菇。由此可见,自行制棒出菇仍是当下菇农的主要生产方式。

1.3.2 菇农种植规模概况

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每户食用菌种植数量为79 732.07袋。故以80 000袋为中间值划分菇农种植规模,具体操作如下:以80 000袋为基准值,以80 000±80 000/2为分界线来划分,即种植规模在40 000袋以下的划分为小规模菇农,种植规模在120 000袋以上的为大规模菇农,种植规模在40 000~120 000袋之间的划分为中规模菇农。不同规模菇农的样本数及制棒出菇方式的情况详见表1。

表1 种植规模及制棒出菇方式概况Table 1 Overview of planting scales and mushroom production methods

表1的结果显示,不同规模的菇农当前主要生产方式均是自行制棒出菇,分别有68.59%、78.50%和67.05%的小、中和大规模菇农采用自行制棒出菇生产模式。相对而言,大规模菇农购买专业菌棒的比例更高。这是因为规模较大的菇农,需要的菌棒等数量较多,自行制棒可能无法满足种植数量的要求。

2 家庭资源禀赋、技术认知对制棒出菇方式影响的实证分析

2.1 模型设置

本文主要研究菇农的家庭资源禀赋及技术认知对制棒出菇方式选择的影响,因变量为制棒出菇方式,即自行制棒出菇和购买专业菌棒,且本文采用虚拟变量的形式对其进行测量,故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进行估计。其中被解释变量为二分类变量,即购买专业菌棒则赋值为1,没有则赋值为0。具体模型形式如下:

对(1)式进行对数转换后可得:

其中P表示菇农购买专业菌棒的概率,i表示影响因素的个数,m表示不同的菇农样本。

2.2 变量选取

2.2.1 家庭资源禀赋

已有研究从劳动力禀赋、资本禀赋和土地禀赋等方面来衡量农户的资源禀赋[17-19]。本文参考相关研究,主要从资本禀赋、人力资源禀赋和物质禀赋3个维度来衡量菇农家庭资源禀赋。其中资本禀赋用“家庭年收入”来表征,人力资源禀赋用“劳动力比重”“受教育年限”“政治身份”“专业技能”来表征,物质禀赋用“交通条件”表征。

2.2.2 技术认知

技术认知在菇农制棒出菇方式选择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DAVIS F D.等[20]提出技术接受模型(TAM),专门用于信息技术的采纳与接受研究,后被学者们广泛应用。本文参照技术接受模型,从技术适用性、技术易用性和技术有效性3个维度来测量菇农的技术认知。此外,还选取了受访者性别和年龄作为控制变量。具体的变量设置及赋值说明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设置及赋值说明Table 2 Variable settings and assignments

2.3 估计结果及分析

为了更好的探究农户资源禀赋、技术认知对制棒出菇方式选择的影响,本文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将菇农按照种植规模进行划分,分析不同规模菇农间的家庭资源禀赋及技术认知特征的差异;其次,从生产模式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制棒出菇模式下,菇农家庭资源禀赋及技术认知特征的差异;最后,综合探究菇农专业制棒出菇模式采用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之上,探究不同规模菇农专业制棒出菇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差异。

2.3.1 不同规模菇农的资源禀赋及技术认知差异分析

不同规模菇农的家庭资源禀赋以及对制棒出菇方式的认知情况均存在一定差异。表3报告了不同规模菇农的家庭资源禀赋特征和技术认知情况,以及均值差异的检验结果。结果显示,不同规模菇农家庭资源禀赋中的家庭年收入、劳动力比重、受教育年限和专业技能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均值差异均通过了F统计量检验。其中大规模菇农家庭的资源禀赋相较于中小规模农户的禀赋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即种植规模越大的菇农,其家庭的资源禀赋相对较高,尤其是在家庭年收入和劳动力比重两方面,差异最为明显。

表3 不同规模菇农的禀赋特征及技术认知状况Table 3 Endow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echnical cognition of farmers of different scales

就技术认知而言,不同规模菇农对制棒出菇技术的认知通过了均值差异检验,即不同规模菇农对专业制棒出菇技术的适用性、易用性和有效性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显示,相对而言,小规模菇农对专业制棒出菇技术的认知度更高,大规模菇农的认知次之,中规模菇农的认知最低。其可能的原因是,小规模菇农的风险规避意识更强,尤其是在新技术的采用方面,更加看重技术的效益,即会对专业制棒出菇方式和自行制棒出菇方式进行综合比较,故对相关技术的认知程度更高。而大规模菇农因其抗风险能力及家庭禀赋更优,能够承担因采用新技术带来的风险,相对而言不太在意技术本身的一些属性。

2.3.2 不同生产模式下农户资源禀赋及技术认知差异分析

菇农家庭的资源禀赋及对技术的认知状况会影响菇农的行为选择。与此相对,有不同行为的菇农,其家庭资源禀赋和对技术认知也应该存在一定差异。表4报告了不同制棒出菇模式下菇农的家庭资源禀赋特征和对技术的认知情况,以及组间均值差异的检验结果。结果表明,菇农的家庭资源禀赋和技术认知的均值差异均通过了F统计检验,即采用不同制棒出菇方式的菇农在家庭年收入、受教育年限、政治身份、专业技能、交通条件、技术适用性、技术易用性和技术有效性等方面的特征差异明显。

表4 不同生产模式下资源禀赋及技术认知情况Table 4 Resource endowment and technical cognition under different production modes

就家庭资源禀赋而言,采用专业制棒出菇模式的菇农家庭资本禀赋、人力资源禀赋和物质禀赋明显好于采用自行制棒出菇的菇农,即购买专业菌棒的菇农平均家庭年收入更高,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更高,家庭劳动力中有村干部的比例更高,以及家庭到最近公路更近。当然,相对于购买专业菌棒的菇农,自行制棒出菇的菇农的专业技能更强,这可能是因为自行制棒出菇对相关的技术要求更高,需要菇农具备较好的专业技术。就技术认知而言,相较于采用自行制棒出菇模式的菇农,采用专业制棒出菇模式的菇农认为专业制棒出菇技术的适用性、易用性和有效性更强。可能因为亲身使用经历让该部分菇农对制棒出菇模式有更为清晰的了解和更准确的认识。据调查仍有71.43%的菇农采用自行制棒出菇模式,这可能是受限于家庭资源禀赋。

2.3.3 计量结果分析

接下来主要探讨菇农制棒出菇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运用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首先,考虑到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共线性问题,先进行共线性诊断。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2,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其次,采用模型比对,通过逐步纳入解释变量的方式来分析菇农制棒出菇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模型1仅纳入农户家庭资源禀赋相关变量,包括资本禀赋、人力资源禀赋和物质禀赋变量,模型的卡方值为34.003,-2对数似然值为803.575,NagelkerkeR2为0.047;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又纳入了表征技术认知的3个变量,模型的卡方值上升为148.965,-2对数似然值为下降为688.613,NagelkerkeR2上升到0.192,说明纳入技术适用性、技术易用性和技术有效性后方程的解释力变强;模型3是在模型2基础上再纳入所有控制变量,此时模型的NagelkerkeR2上升到0.201,模型解释力进一步增强。以下分析主要是基于模型3的估计结果展开,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模型估计结果Table 5 Model estimation results

(1)家庭资源禀赋的影响

表5的结果显示,家庭资源禀赋对菇农制棒出菇方式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家庭年收入对购买专业菌棒出菇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菇农家庭年收入越高则越有可能选择购买专业菌棒专业出菇。菇农受教育年限和专业技能对制棒出菇方式选择有显著影响。表明菇农受教育年限越长,家庭劳动力越没有专业技能,则越有可能选择购买专业菌棒出菇。其可能的解释是,文化程度越高的菇农对新技术的认知相对较高,也就越有可能采用新技术;而自行制棒出菇要求菇农亲力亲为,对个人能力要求较高。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菇农的综合素质,因此家庭劳动力越有专业技能则越有可能选择自行制棒出菇。交通条件对菇农制棒出菇方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表明交通条件越好的菇农采用自行制棒出菇的可能性更高。其可能的解释,购买菌棒需要运输,尤其是对于大批量购买的菇农,交通条件越好,可以节约时间成本以及减少运输中对菌棒的损伤。

(2)技术认知的影响

技术认知中技术适用性和技术有效性对菇农专业制棒出菇方式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购买的专业菌棒的适用性越强,专业菌棒的出菇效果越好,则菇农越有可能采用购买专业制棒出菇的方式。其可能的解释,工厂化的专业菌棒一般都是标准化生产,而不同菇农的生产存在一定差异,购买专业菌棒越能够适用于菇农的生产设施,则菇农越容易采用。此外,作为理性小农,菇农往往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专业制棒出菇有效性越强,给菇农带来的效益就越好,菇农也就越有可能采用。

2.3.4 不同规模农户制棒出菇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前文分析到,不同规模菇农的家庭资源禀赋和技术认知存在显著差异,那么这种差异是否会导致不同规模菇农选择不同的制棒出菇方式?影响不同规模菇农采用专业制棒出菇模式的影响因素是否有所不同?这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回答。本文以种植规模将菇农进行分组,再进行分样本回归。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不同规模农户专业制棒出菇模式选择的估计结果Table 6 Estimated results of the selection of professional mushroom production models for farmers of different sizes

估计结果显示,不同规模菇农专业制棒出菇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就小规模菇农而言,劳动力比重、专业技能、交通条件和技术有效性对制棒出菇方式选择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对于小规模菇农,家庭劳动力比重越大、劳动力越具备专业技能则越有可能采用自行制棒出菇的方式。这可能是因为小规模菇农家庭资源禀赋相对较低,劳动力越多,越有可能自行制棒出菇,且越具备专业技能更会提高采用自行制棒出菇的可能性。而交通条件和技术有效性则显著正向影响菇农制棒出菇方式的选择。小规模菇农相对而言较难负担交通运输的成本,且更看重制棒出菇方式的效果。

对中规模菇农而言,受教育年限、政治身份、专业技能、技术适用性和技术有效性对菇农制棒出菇方式选择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家庭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越低、家庭没有村干部、劳动力越不具备专业技能的菇农越可能采用自行制棒出菇的生产模式。而认为专业菌棒出菇的技术适用性和技术有效性越高的菇农,越有可能采用购买专业菌棒出菇的生产模式。

对大规模菇农而言,家庭年收入和交通条件对菇农制棒出菇方式选择有显著影响。前文分析表明,大规模菇农购买专业菌棒出菇模式的比例更高,因为家庭年收入对其有显著影响,收入越高,越有可能购买专业菌棒。相对而言,大规模菇农的家庭年收入更高,收入的变化对其购买专业菌棒的影响更大。此外,交通条件越好,即距公路越近,则菇农越有可能购买专业菌棒。其可能的原因是良好的交通状况能够减低菇农购买工厂化专业菌棒的运输成本。

3 结论及启示

本文基于我国10省(市)农村地区菇农微观调研数据,通过构建计量分析模型,从菇农家庭资源禀赋和技术认知的角度出发,探究了菇农制棒出菇方式的选择偏好,以及不同规模菇农的家庭资源禀赋、技术认知和制棒出菇方式选择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之上,系统分析了食用菌种植过程中,菇农的资本禀赋、人力资源禀赋和物质禀赋以及技术认知对其制棒出菇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得到如下几点结论:①71.43%菇农采用自行制棒出菇的生产模式,可见自行制棒出菇仍是当下菇农主要的生产方式。②不同规模菇农家庭资源禀赋中的家庭年收入、劳动力比重、受教育年限、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对制棒出菇技术的认知也存在显著的差异。③小、中和大规模的菇农当前主要生产方式都是自行制棒出菇,样本依次占比68.59%、78.50%和67.05%。相对而言,大规模菇农购买专业菌棒的比例有所提高。④菇农家庭资源禀赋中的家庭年收入、受教育年限、专业技能和交通条件均对菇农制棒出菇方式选择有显著的影响;技术认知中技术适用性和技术有效性对菇农专业制棒出菇方式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⑤不同规模菇农制棒出菇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劳动力比重、专业技能、交通条件和技术有效性对小规模菇农制棒出菇方式选择有显著影响;受教育年限、政治身份、专业技能、技术适用性和技术有效性对中规模菇农制棒出菇方式选择有显著影响;家庭年收入和交通条件对大规模菇农制棒出菇方式选择有显著影响。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一是加大对食用菌种植技术的支持与投入,促进食用菌种植向提质增效方向发展。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的新型食用菌种植技术,有效满足菇农对食用菌生产模式的现实需要。二是结合不同农户的资源禀赋,选择性地制订技术推广内容,而非无差异全面铺开。三是增加教育投入,加大对菇农的食用菌种植的技能培训,提高菇农的技术认知水平和专业技能。四是积极引导菇农规范生产操作,推动菇农由低技术水平、小生产规模向高技术水平、大生产规模方向转变。同时辅之以政策,推动菇农从购买原料向购买专业菌棒的转变。五是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降低菇农原料购买、产品运输等方面的成本,提高菇农食用菌种植收益。

猜你喜欢
菌棒禀赋出菇
南方黑木耳长袋栽培关键环节技术集成*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香菇出菇期菌棒补水技术要点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石湖林场香菇种植户(新韵)
要素禀赋论的局限:个体与企业家才能缺位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JBZ—S—4型菌棒注水机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
一种改善学生学习品质的价值取向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