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2023-12-15 10:00陈洋何娟湖北省远安县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42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24期
关键词:罗哌卡因麻醉

陈洋,何娟(湖北省远安县人民医院,湖北 宜昌 444200)

外科手术治疗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而麻醉是外科手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麻醉会影响手术的进展,也是确保患者安全性的重要措施。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术后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疼痛,导致患者出现应激反应,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有效的麻醉能够减少手术给患者造成的应激反应,抑制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术后的恢复质量[1]。因此,为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临床效果,加强对麻醉的管理至关重要。罗哌卡因属于临床常用的麻醉药物,具有较高的麻醉效果,持续的时间较长,且对人体心脏、中枢神经系统等影响较小,因此被广泛运用在麻醉中[2]。但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临床麻醉、疼痛程度方面具有不同的效果。罗哌卡因在低浓度条件下,可以分离患者运动、感觉的阻滞效果,反之,在高浓度条件下,对患者的运动、感觉均有较强的阻滞效果[3]。基于此,为了研究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麻醉给手术带来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患者分组并进行研究,对比其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1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4例需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麻醉指征;②患者意识清醒,病历资料完整;③患者年龄在20周岁以上;④患者和家属均了解本次研究,签署书面文件同意参与。排除标准:①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②对研究使用的麻醉药物过敏的患者;③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或其他器质性病变的患者;④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对照组(42例):男21例,女21例;年龄25-42岁,平均年龄(35.56±5.45)岁。观察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24-48岁,平均年龄(36.12±5.4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好。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术前半小时予以患者阿托品进行肌内注射,剂量为0.5g;苯巴比妥钠肌内注射,剂量为100mg。建立静脉通道,穿刺点为L2-L3。对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采取硬膜穿刺针,注射2%利多卡因,剂量为3ml。观察患者有无脊麻反应。若患者没有脊麻反应,则进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的方式采取0.4μg/kg的舒芬太尼联合0.05mg/kg咪唑安定。

对照组患者使用0.25%罗哌卡因进行麻醉、疼痛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0.20%罗哌卡因进行麻醉、疼痛治疗。术后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预防措施。若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①麻醉效果对比:观察患者感觉阻滞恢复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以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②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前、手术30min、术毕、术后6h的平均动脉压(MAP)以及心率(HR)。③疼痛程度对比: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患者术后6h、术后12h、术后24h、术后36h及术后48h在静息状态下的疼痛情况,分值最低0分,表示无疼痛;最高10分,表示严重疼痛。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4]。④应激反应对比:手术前、手术后24h抽取患者肘静脉血5ml,室温下静置30min,经过离心处理(3500r/min离心15min,离心半径设置为10.5cm)后得到血清。通过化学发光法检测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

1.4 统计方法 统计学检验软件选择SPSS27.0 IBM for windows 11版本,将数据以(±s)和/或百分比(%)形式录入后,对应进行t检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麻醉效果对比,观察组感觉阻滞恢复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以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更短,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s)

运动阻滞恢复时间(h)对照组 42 63.25±14.56 11.08±1.36 12.35±2.01观察组 42 53.12±13.23 8.15±1.25 7.25±1.52 t-3.3371 10.3752 12.3933 P-0.0013 0.0000 0.0000组别 例数 感觉阻滞恢复时间(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min)

2.2 两组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水平比较 麻醉前,两组平均动脉压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手术30min、术毕、术后6h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水平对比,观察组更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水平比较(±s,mmHg)

表2 两组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水平比较(±s,mmHg)

组别 例数 麻醉前 手术30min 术毕 术后6h对照组 42 102.24±7.89 98.58±11.88 112.55±10.54 102.56±3.56观察组 42 101.89±7.95 90.45±12.22 91.50±9.15 91.22±3.24 t - 0.2025 3.0915 9.7739 15.2673 P - 0.8400 0.0027 0.0000 0.0000

2.3 两组各时间点心率水平比较 麻醉前,两组心率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手术30min、术毕、术后6h观察组与对照组心率水平对比,观察组更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各时间点心率水平比较(±s,次/min)

表3 两组各时间点心率水平比较(±s,次/min)

组别 例数 麻醉前 手术30min 术毕 术后6h对照组 42 81.25±6.23 86.74±6.58 92.27±4.24 94.58±3.59观察组 42 82.12±6.57 79.45±5.61 84.24±5.12 83.56±6.20 t - 0.6227 5.4638 7.8283 9.9685 P - 0.5352 0.0000 0.0000 0.0000

2.4 两组术后48h各时间点静息状态下VAS评分比较 术后6h、12h静息状态下,两组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24h、36h、48h观察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对比,观察组更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48h各时间点静息状态下VAS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术后48h各时间点静息状态下V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术后6h 术后12h 术后24h 术后36h 术后48h对照组 42 1.87±0.40 2.21±0.50 2.13±0.41 2.78±0.28 2.15±0.19观察组 42 1.99±0.41 2.12±0.43 1.72±0.36 1.77±0.40 1.67±0.22 t-1.3577 0.8844 4.8699 13.4058 10.7013 P-0.1783 0.3790 0.0000 0.0000 0.0000

2.5 两组应激指标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Cor、ACTH、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两组Cor、ACTH、E水平均升高(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or、ACTH、E水平增高的幅度更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应激指标水平比较(±s)

表5 两组应激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 Cor(ng/L) ACTH(g/L) E(ng/L)术前 术后24h 术前 术后24h 术前 术后24h对照组 42 332.89±24.58 408.56±27.58 37.81±9.79 87.90±11.54 94.51±8.59 149.58±14.89观察组 42 331.99±23.54 374.54±9.83 39.80±8.99 63.81±10.95 95.81±9.81 127.58±13.84 t - 0.1714 7.5300 0.9703 9.8138 0.6461 7.0135 P - 0.8643 0.0000 0.3348 0.0000 0.5200 0.0000

3 讨论

手术治疗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并得到了广泛运用,为患者的病情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5]。但是,由于手术治疗的特殊性,需要借助器械施以切除、缝合,手术切口导致的机械性损伤常会给机体正常的组织结构造成损害,导致患者术后出现疼痛、应激反应。与生理性的疼痛不同,手术带来的疼痛还会使患者中枢神经对疼痛敏感度提高,加上疾病带来的痛苦,常导致患者的疼痛耐受力下降[6-7]。且疼痛是影响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大多患者其康复进度缓慢多是由于术后疼痛影响导致的。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麻醉和镇痛方式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情况。麻醉效果与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紧密的联系,可直接影响手术的治疗过程及结果[8]。因此,为确保手术的成功率,以及降低患者应激反应,正确、合理地使用麻醉药物,对减轻患者的痛苦至关重要。

麻醉主要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式抑制中枢神经以及周边神经系统的可逆性功能,使患者的痛觉丧失,从而起到无痛作用。现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麻醉药物、镇痛药物的种类越来越多[9]。为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需要根据手术的类型、操作时间、麻醉深度等综合考量,选取正确的麻醉药物,并合理应用药物的剂量。罗哌卡因是临床常用的长效麻醉药物,作用时间、作用深度较好,能够有效中断钠离子进入神经纤维的细胞膜中,阻滞神经纤维冲动的传导,进而达到麻醉效果。罗哌卡因经静脉麻醉后,仅有1%与药物相关,而86%的液体将会随尿液排出体外[10]。此外,由于其使用范围很广,要想获得更好的疗效,还需要在相应的麻醉方法上做更多的探索,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11-12]。同时,罗哌卡因属于新型的左旋体酰胺类麻醉药物,其特点为低脂溶性,对机体造成的毒副反应比较小。临床将该药物应用于麻醉和疼痛治疗时,导致的不良反应较少,即使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头晕、呕吐等症状也能在停药后消失,因此常作为术后镇痛的补充药物[13]。麻醉药物的剂量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一定相关性,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在本研究中,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0.25%罗哌卡因、0.20%罗哌卡因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且手术30min、术毕、术后6h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水平、心率水平对比,观察组更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说明虽然机体对该药物的耐受性较好,但是大剂量的罗哌卡因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使患者心率、血压等重要指标不稳定,而低剂量的罗哌卡因则能保证患者手术过程中的血液动力学平稳,整体的安全性更高,更适用于术中维持麻醉的进行,麻醉效果更好,可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并且还能改善患者的预后。由于罗哌卡因能够在穿刺点进行扩散,阻断坐骨神经的传导,并且在较低的浓度下可以降低组织、血管对药物的吸收,在单位时间内增加了药物到达目标的容量[14]。与此同时,在术中与其他麻醉药物联合使用,通过硬膜外神经的穿刺来发挥疗效,可以使药物尽快进入到机体内,提高治疗效果。术后24h、36h、48h观察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对比,观察组更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采取0.20%罗哌卡因后,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起到较好的镇痛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罗哌卡因在硬膜外进行麻醉,可以阻滞阿片受体,且罗哌卡因在低浓度下具有感觉与运动分离的功效,因此可以达到较好的麻醉和镇痛效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药物浓度,减少药物的用量。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or、ACTH、E水平增高的幅度更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说明采用0.20%罗哌卡因用于临床麻醉和疼痛治疗时,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手术后的尽早恢复。

综上所述,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应用罗哌卡因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和镇痛作用。但是,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虽然能提高其镇痛效果,但是也会增强运动阻滞的作用,因此采取0.20%罗哌卡因的效果优于其他剂量,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其预后恢复,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罗哌卡因麻醉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