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英,黎 琼,黄 娟
(丰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西 丰城 331100)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重新激活引起的急性局限性皮肤病变,其突出表现为剧烈的疼痛和疱疹性皮疹[1]。该病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且疼痛管理是一大挑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控制患者的疼痛,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各种神经痛相关的并发症,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重创[2]。现有西医治疗以抗病毒和对症治疗为主,但疗效仍有待提高。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具有一定优势,但单一中医治法效果仍有限[3]。因此,需进一步探索提高带状疱疹治疗效果的方法。评估中医揿针联合多维度协同镇痛方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为提高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提供依据。2021年5月1日~2023年5月1日,我们对60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实施中医揿针结合多维度协同镇痛干预,以期达到更好的疼痛控制和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120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者;②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者;③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4分者;④病情轻、中度,无重要合并症者;⑤能配合本研究要求,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或>65岁者;②伴有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者;③伴有恶性肿瘤者;④伴有精神疾病史者;⑤对本研究用药过敏或拒绝接受中医治疗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50~71(61.18±5.37)岁;病程3~12(7.91±1.09)个月;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5例,高中及中专23例,大专及以上12例。观察组男33例、女23例,年龄51~71(60.89±5.61)岁;病程3~13(8.18±1.12)个月;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8例,高中及中专21例,大专及以上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治疗和镇痛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在术前做好患者心理疏导,通过与其进行深度对话,帮助患者理解手术过程,消除因未知带来的紧张情绪,减轻手术引起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②药物镇痛:常规术后立即给予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阿片类药物如布洛芬 400 mg,每6 h口服1次;需要时每4 h静脉注射1次吗啡10 mg,以减轻手术引起的疼痛。③局部护理:在患者患疹部位涂抹麻醉药膏和2%的利多卡因药膏,2~3次/d,以减轻疼痛并防止继发感染。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揿针和多维度协同镇痛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揿针治疗: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中医医生进行揿针操作,参考揿针方案[2],取八髎、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位,1次/d,共10次为1个疗程。采用无菌消毒针灸针,插入深度1.67~2.54 cm,以得气为度,1次/d,每10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患者在揿针过程中,需保持舒适和放松的状态。②多维度协同镇痛:包括药物镇痛、心理护理、物理治疗和行为干预。a.药物镇痛:由专门的疼痛管理团队,包括麻醉师和护士负责管理和监控药物的使用。b.心理护理:由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度呼吸、渐进肌肉放松等,以进一步缓解患者焦虑和紧张情绪。c.物理治疗:由康复治疗师进行温热敷和电疗等治疗,温热敷能够通过提高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理疗镇痛采用红外线 therapy等;如经皮电刺激(TENS),可以通过阻断疼痛信号的传输减轻疼痛。d.行为干预:由护士和医生进行疼痛行为评估和指导,教授患者如何正确地评估疼痛程度(如使用VAS)并掌握疼痛自我管理技巧,如分散注意力。
1.3 评价指标
1.3.1 疼痛 ①疼痛强度:采用VAS对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强度进行量化,评分范围0~10分,0分表示无疼痛,10分表示疼痛最严重。②疼痛频率:记录患者每日疼痛次数。③镇痛药物:记录患者的镇痛药物使用量,包括使用药物种类和剂量。
1.3.2 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 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两组治疗前后心理状态,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
1.3.3 并发症 ①局部感染: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发生局部感染,如红肿、疼痛、脓液、细菌培养结果等。可以设定感染严重程度分类,如无感染(0分)、轻度感染(1分,皮肤红肿)、中度感染(2分,有脓液排出)、重度感染(3分,伴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②皮疹扩散:通过观察皮疹的面积和分布情况评估,设计皮疹扩散指数,如0表示无扩散,1表示轻度扩散(涉及面积<10%),2表示中度扩散(涉及面积10%~30%),3表示重度扩散(涉及面积>30%)。③神经后遗症:使用神经疼痛评分表量化神经后遗症,包括感觉异常、肌肉无力、感觉丧失等因素,分别评分并将各项分数累加。④全身病变:需要根据具体的全身病变设计评价标准。如全身性皮疹,参考皮疹扩散程度;如全身性感染,参考感染严重程度;如其他全身病变,需要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结果设计评价标准。
1.3.4 免疫功能 术前、术后第7天抽取两组外周静脉血5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炎症因子测量降钙素(PCT),以观察治疗前后免疫和炎症状态的变化。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疼痛频率、镇痛药物使用量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疼痛频率、镇痛药物使用量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HAMA、HAMD、SF-36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AMA、HAMD、SF-36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IgA、IgG、IgM、PCT水平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IgA、IgG、IgM、PCT水平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VAS、SAS、HAMA、HAMD、SF-36评分、IgA、IgG、IgM、PCT水平及并发症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1)。与以往研究一致[4-5],进一步证明中医药治疗在带状疱疹综合管理中的重要性。中医药治疗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还可以综合调节患者身心状态,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6-7]。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的发病与肝肾亏虚、气滞血瘀、痰湿内停等有关,这些因素阻碍体内经脉的畅通,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进而引发疾病和疼痛[8]。因此,中医治疗着重于温通阳气、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以恢复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从而改善病情。此外,采用多种物理和心理干预措施,产生协同镇痛效应,物理干预如热敷、理疗、按摩等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心理干预如缓解焦虑、减轻心理压力等可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和心态,从而促进整体康复[9-11]。中医药旨在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改善病情。而抗病毒药物和镇痛药物可以直接对抗病毒和疼痛[12-13]。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中医药与抗病毒、镇痛等常规治疗的结合应用,研究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案,为带状疱疹患者提供更全面、综合的治疗策略。
本研究局限性主要包括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单中心研究。由于样本量小,可能无法全面代表所有带状疱疹患者情况,因此,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可能受影响;观察时间短可能无法全面评估中医药干预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进行单中心研究,研究结果可能受到特定地域和人群特性的影响,其普适性和推广性可能有限。为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推广性,建议进行更多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增加样本量有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延长观察时间能更全面地了解中医药干预的长期效果;而多中心设计可以减少地域和人群特异性的影响,增强研究结果的推广性。通过严格的研究设计,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中医药治疗在带状疱疹综合管理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治疗决策和指导[14]。为更全面地评估中医药治疗在带状疱疹管理中的效果,未来的研究应延长随访时间,跟踪患者的康复过程,以观察复发和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15]。这两种情况是带状疱疹患者最常见的长期并发症,而中医药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发生率。通过评估长期效果,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中医药治疗对患者长期康复的贡献[16]。此外,中医药强调个体化治疗,因此,对不同中医证型的带状疱疹进行个体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不同证型与治疗反应性之间的关系,以制订更针对性和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