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俗的道德意蕴及其教育实现*

2023-12-13 09:11:14杨正宇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民俗群体

杨正宇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上海 200062)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3。受制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历史等因素,我国各地区与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生发与孕育了多样的民俗文化。例如,汉族“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祈雨祈福等生产民俗,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岁时节日民俗,藏族锅庄舞、蒙古族刺绣等艺术民俗,陕西秦腔、安徽黄梅戏、北京京剧、东北二人转、河北梆子等语言民俗。多元纷繁的民俗映射着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其背后隐藏着既促成普通民众生活意义建构又糅合于日常生活的社会伦理道德。透视民俗的文化结构,揭开民俗的生活“面纱”,挖掘蕴藏于其中的丰富道德意蕴,探寻其对社会生活的规约机制,从民俗中汲取力量助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关键举措,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学的使命与任务,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

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俗

民俗既来源于普通民众的生活实践,又超越个体生活实践,通过人本质力量的不断发展形成,建构个体的意义世界。“民”映射民俗的创作主体及内容来源。民俗是普通民众基于其已有生活经验与经历创生的精神产品,个体的生产实践、文化实践与社会群体或组织的社会交流实践、社会组织实践、社会制度实践催生了兼具独特性与社会性的民俗文化。就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而言,生发于其日常生产及生活实践的民俗,是该地区或该民族独有的文化产品,具有独特性。从社会层面而言,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基于其独有社会实践创生独具特色的民俗,因其创生母体——实践——具有社会性使其饱含社会性。创生民俗的实践从本质上来说属于社会实践范畴,虽然其具有独特的地域或民族特色,但从实践主体来看,其动作或语言的发出者是社会群体中的人,动作或语言的意义来源于社会群体中的个体。独特性根源于民族或地区独特的文化背景,社会性赋予民俗交互的意义与价值。这种交互不仅是人与人的交互,也是人与物的交互,更是人与自然的交互。在多方双向交互的过程中,特定语言或动作的意义被建构,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客体之间达成某种共识,特定语言或动作所承载的内容超越个体范畴被社会群体认可。“俗”暗示民俗具有深厚的乡土性与大众性。从社会组织架构上看,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2]1。生于斯长于斯的居民多为本土农民或农民后代,其日常生活实践离不开乡土,生发于其社会实践的民俗沾染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同时,民俗所映射的是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不同民族或地区基于本民族或本地区社会实践经验构建对同一客体的理解,各民族的理解虽不完全趋同,但赋予该客体的意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比如,冬至节气,北方人民偏爱食饺子,寓意为“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南方人民则习惯食汤圆,寓意“圆圆满满”。透视冬至节气不同地区饮食民俗,可知不论是吃饺子还是吃汤圆都寄托着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福。不同地区与民族的民俗背后隐藏着人民对安居乐业、和谐美满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来源于乡土生活又寄托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是民俗的显著特征。

民俗事项纷繁复杂,从社会基础的经济活动,到相应的社会关系,再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其有关的心理活动。总的来说,民俗大致可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部分[1]6。物质民俗映射的是社会生产实践的行为模式,从其生发的物质生产实践来看,物质民俗具有协作性。协作性是指人民的物质生产实践并非以单一个体劳动形式呈现,其生产原料与生产环境或多或少烙印着自然或社会的印记。生产的协作性在机械工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个体难以仅靠发挥自身能动性完成复杂而又精细的产品生产,而一旦借助他人或机械的力量完成生产,那么凝结在该产品中的则不再是个体的、单一的劳动而是集体的、协作的劳动,由此而产生的民俗也是集体劳动的结晶。社会民俗是人民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契约与准则,隐藏于其后的是民族的信仰与价值观。比如彝族婚礼中的“泼水抹黑”“禁食外住”“哭嫁招魂”等民俗所承载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崇尚礼德的道德观[3],体现着彝族对“火”与“水”的信仰,传达彝族孝敬双亲、敬重兄长的伦理准则。又如春节是汉族阖家团圆的日子,远行的游子、在外的旅客、他乡的亲人都会返归故里,亲朋好友举杯庆祝团圆的欢乐,总结当年的得失,寄托来年的祝福。汉族春节和新年体现着社会经济发展中亲友远出谋求发展的社会生活现状,传达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的民族精神。精神民俗作为广大民众精神生活的集中反映,是人民社会生活的精神支撑。东南沿海地区人民以妈祖为精神信仰,渔民每逢出海都要敬拜妈祖以保佑平安;汉族人民信奉财神,每年正月初五家家都要迎财神;刺绣是羌族人民劳动的结晶,着绣有精美图案的服饰代表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不论是妈祖与财神爷,还是羌族的刺绣,都是广大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创生与积淀的重要精神产品。语言民俗是每个民族或地区都有的民俗,发端于人民交际的需要,受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等社会因素的变动得到繁荣。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不仅萌生了民间诗歌、民间小说等书面语言民俗,还创造了俚语、歇后语等口头语言民俗。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民俗在社会和谐、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民俗中蕴含的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等精神不仅覆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涉及适用于特定情境的道德准则,以约束人们行为使其符合基本道德规范。乡规民约是民俗乡村治理作用发挥的集中体现,传递民间群体认可的基本道德规范,将村民团体共同认可的群体道德规范外化为村民约定,实现村民自治,维护乡村的和谐与稳定[4]。另一方面,社会民俗中的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民俗向民众传达欢乐洒脱的人生态度与幸福安康的生活样态,营造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氛围。其实,民俗作为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并服务于日常生活的精神产品,其对社会的效用机制不只体现在社会治理上,更体现在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等。就经济层面来说,民俗因发迹于特定地区而具有民族性与区域性,成为本民族或本地区的特色,通过旅游开发可以给民俗文化持有者带来市场经济收益,产生实际的回报[5]。但并非所有民俗都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经过时代检验的民俗才能产生积极效益,而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或没有经过时代检验的民俗则会阻碍社会发展。当然,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或没有经过时代检验的民俗对当时社会或许也存在一定的效用,只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立场,因其不符合社会前进方向或含有造成社会倒退的内容,势必会在某一方面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

二、民俗的道德意蕴

民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中渗透着经过历史选择的群体意志,是社会群体基于群体经验在解构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建构的文化符号,以伦理的形式规约着民众的社会行为。民俗在价值导向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趋同,教化民众群体基本道德规范,以群体价值观念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培育民族认同感,磨炼道德意志,促成良好道德行为的生成。解析民俗建构的意义世界,充分利用民俗资源发展学校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方式。

(一)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彰显。民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背后隐藏着博大深厚的优秀文化因子,在持续不断地影响、引导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已经沉淀为普遍性的社会心理和民族意识[6]。个体价值取向只有经由群体意志的筛选与认可上升为群体价值理念,才能指导群体社会实践。积淀在民俗中的价值观是该民族或地区在历史与社会发展中的选择结果,历经了个体价值取向到群体价值理念的转向过程,而这一过程实际上也见证着民俗的创生、发展与重构。尽管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但其民俗背后所体现的个体价值取向与群体价值理念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家族祠堂共同商讨重大事宜、村民间互帮互助的淳朴乡情体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是个人对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贡献。包青天铁面无私秉公断案、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传递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是社会群体认可的社会价值理念。从文化上来看,民俗背后映射的个体价值取向与群体价值理念大致有:孝敬双亲和保家卫国等伦理血缘维系的家国情怀,崇德向善与见贤思齐等仁德理念演化的社会风尚,爱好和平与勤劳节俭等天人合一精神支撑的发展理念,坚韧不拔与顽强拼搏等社会现实催生的奋斗精神,这些都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价值理念基本趋同。同时,不同民族或地区民俗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代表着各民族或地区人民对国家发展的美好愿景。

不同地区与不同民族创生的民俗是该地区与该民族独特文化实践的产物,其意义建构的基础是该地区与该民族人民的生活世界,内隐于民俗中的是该地区与该民族人民的群体价值理念。从地区与民族群体价值理念到国家层面价值观的发展过程,是各地区与各民族群体价值理念融合与发展的过程。虽然不同地区与不同民族的群体价值理念并不完全趋同,但不论是从民俗的创生实践还是从其价值基础而言,不同地区与不同民族的群体价值理念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首先,不同地区与不同民族民俗寄生的社会实践,其主体既是该地区与该民族中的个体,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个体,个体赋予民俗的意义只有同时接受该地区与该民族群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可才能上升为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其次,个体赋予民俗的意义既来源于该地区与该民族的社会生活,也来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群体经验,烙印在个体内部的中华民族认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对民俗的意义建构。不可否认的是,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孕育的民俗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根本性的差异,而是本质的多样表现形式。不同地区与不同民族的群体价值理念在本质上都表现为对国家富强与民主、社会文明与和谐的追求,体现着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爱国爱家、自强不息的价值观。

(二)道德认知:道德规范的内化

个体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是单纯的物质世界,而是个体基于已有经验建构的意义世界。尚未纳入个体感知范围之内的事物并不构成个体的生活世界,民俗是个体意义世界建构的重要内容。从民俗意义的来源来看,构成民俗的动作与语言本没有意义,经验使其从生理层面的肌肉动作跃升为社会层面的民俗。赋予民俗意义的经验是来源于个体生活世界但经过群体认可的经验,符合群体的价值理念,潜藏于经验中的群体道德规范催生民俗制约个体行为的功能。同时,个体的民俗生活实践促成群体道德规范的内化。民俗生活是由民俗模式、人、情境和意愿整合而成的统一的活动过程,个体在民俗生活的建构中践行风俗习惯、价值取向、伦理规范[7]。隐藏于民俗背后的道德规范在个体参与民俗生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在群体文化的协同下经过意识的选择而后内化为个体自身的道德规范,个体也由此成为群体中的个体,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而后个体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践行该道德规范,以群体价值理念规约自身行为,民俗实践实现由服从群体文化到个体内部自发的转变。由此看来,民俗生活实践过程实际上是个体与民俗的双向互动过程,在该过程中,民俗的意义得到群体中新个体的认可,潜藏于民俗中的群体道德规范被新个体接受与认可。同时,个体通过内化群体道德规范,实现由“边缘人”到“局内人”的身份转换。

诚然,并非所有民俗传递的道德规范都完全符合时代潮流与社会发展趋势,部分民俗中仍然存在诸如男尊女卑等与社会发展趋势相违背的内容。这些群体道德规范的产生或起因于本地区与本民族的文化历史,或根源于本地区与本民族的发展状况,是本地区与本民族人民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与当下时代潮流和新社会背景不匹配。因此,解构与转化不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民俗,增添符合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相关内容,重构促成社会和谐发展的新民俗是新时代民俗发展的紧迫任务。虽然部分民俗中存在的腐朽内容会阻碍社会发展, 但不可否认的是民俗促进道德规范内化的作用。个体已有认知结构与独特经验是内化民俗中群体道德规范的基础, 而民俗实践共同体传递给个体的民俗体验是内化民俗中群体道德规范的“润滑剂”。失去来源于民俗实践的民俗体验, 个体内化民俗中群体道德规范的过程将会受到阻碍, 纵然个体最终完成了群体道德规范的内化,但个体建构与生发的包括群体道德规范的新认知结构也缺失了本真的民俗体验。

(三)道德情感:家国情怀的温润

产生于民俗创生与实践过程的情感分为两种。一种是表层的民俗体验。如前所述,生发于民俗创生与实践中的民俗体验影响个体内化群体道德规范。另外一种就是深层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个体基于主体意识对自己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和维护,不仅表现为在情感和理智上对这一共同体的热爱,而且还表现为自觉承担共同体所赋予的责任[8]。家国情怀的产生离不开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也离不开民俗体验。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是家国情怀产生的基础,民俗体验是家国情怀的生长点。

一方面,家国情怀首先萌芽于民俗的创生过程。在民俗的创生过程中,个体建构的意义被群体认可,民俗才能获得社会价值,没有获得群体认可的意义无法发展成为民俗,只能存在于个体的意义世界中,个体也无法实现社会化。获得群体认可的意义不仅是获得社会价值发展成为民俗,而且是意义赋予的个体也因此获得群体认可,个体的群体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得以产生,家国情怀得以建构。而这一阶段萌生的是初级阶段的家国情怀,即个体基于积极的民俗体验认同了群体的意义与价值,群体也接纳个体成为新成员,个体萌生对本地区、本民族、本国家的热爱。另一方面,作为群体认可的一套行为模式,践行与实践民俗的过程也是家国情怀培育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增进的过程,是加深与升华初级阶段家国情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基于已有的群体认可开展实践,结合实践中的体验生发对本地区、本民族、本国家的集体感与荣誉感,消解个体与群体之间的隔阂,打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藩篱,在精神上真正融入群体,自觉维护本地区、本民族、本国家荣誉,积极承担群体责任与义务。而且,这种加深与升华的作用在异域文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个体在异域环境中开展民俗实践时,身处异乡带来的陌生感被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以及归属感所替代,个体对国家和民族的理解加深,在异域文化中觅得心灵的寄托与归宿。实际上,每个地区或民族民俗的实践过程都会增进该地区或该民族人民对本地区或本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建构属于本地区或本民族的家国情怀,例如北京童谣反映的是日常生活民俗构筑的北京文化空间,以脍炙人口的儿歌形式反映旧时北京的生活[9],其传唱过程也是北京情结的建构过程,潜移默化地进行地域文化熏陶。我国不同民族的认同感的背后都隐藏着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与认同感,不同地区与不同民族的民俗都生发于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家国情怀与认同感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精神核心,渗透于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创生与实践过程中。

(四)道德意志:崇高品德的磨炼

民俗实践过程也是道德意志磨炼的过程。民俗中蕴含的道德规范需要个体结合自身已有经验,感知与理解群体道德规范蕴藏的意义与价值,在认同群体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与道德信念。只有个体自觉认识群体道德规范的价值与意义,认可群体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该道德规范的践行才能由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动机。在内化群体道德规范的过程中,个体需要解构已有认知中与该群体道德规范相排斥的内容,从群体道德规范中获得经验赋予旧道德新意义或以群体道德规范取代旧道德,重构道德认知结构。新道德认知结构既包括旧道德认知中积极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内容,也包括在民俗实践中获得群体道德规范的新体悟。个体对群体道德规范的内化程度直接影响着个体的道德实践,若个体尚未完全内化群体道德规范,其所形成的新道德认知结构则易遭受其他道德规范的挑战,所形成的道德意志尚不足以应对多元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导致个体游离于多种道德规范间。而个体完全内化群体道德规范后,对该群体道德规范保持坚定的态度,形成顽强的道德意志,能够在多元文化的侵袭中坚守道德初心。

当今世界的多元价值易致个体价值认同失去焦点,认同焦虑成为突出问题,价值选择倾向私人化,价值整合具有难度[10],给道德实践带来困难。社会高速发展不仅给个体带来了意志的考验,也给民俗造成了发展与生存的两难困境。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体离土,民俗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如何在时代潮流与社会发展趋势中秉持民族本色是当下民俗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民俗实践对个体道德意志的磨炼作用也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审视,若民俗实践传递的是不符合时代潮流与社会发展趋势的群体道德规范,培养的是个体对消极群体道德规范的坚强意志,则会消解社会对个体品德形成的影响,多元价值的冲击可以检验个体已有道德认知结构“坚韧”程度。虽然民俗实践磨炼道德意志的功能受制于民俗群体的价值理念, 积极的群体价值理念磨砺崇高道德, 消极的群体价值理念引发个体已有认知结构与群体道德规范的冲突, 但不可否认的是民俗实践对个体道德意志的磨炼作用,这种作用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 而是在多次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发生。

(五)道德行为:良好道德行为的生成

民俗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动作等将群体认可的道德规范传递至个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道德认知的形成,个体在民俗实践中获得的民俗体验与群体认同增进个体对群体道德规范的内化,而民俗实践磨砺的道德意志直接影响个体再现群体道德规范。当个体接受群体道德规范,将其纳入已有道德认知结构或基于已有经验建构新的道德认知结构,即完成群体道德规范内化后,在社会生活中会自觉以该道德规范约束自身行为与审视他人行为,这就是民俗的道德规训作用。民俗的道德规训作用指向的对象不仅是人与人的关系,更是人与自然的关系[11]。在规范自身与他人的行为上,制约与惩罚不符合群体道德规范的行为,建构符合群体道德规范的行为,对群体和谐与社会安定具有重大意义。在规范与约束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矫正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建构兼顾群体利益与自然规律的行为,于群体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论是约束人与人的关系,还是约束人与自然的关系,民俗建构的都是符合群体道德规范的行为,促成个体良好道德行为的生成。

从民俗的发源来看,民俗中潜藏的道德规范超越个体追求个人利益的局限,从群体利益的视角出发,通过个体对群体道德规范的内化规约个体行为,养成符合群体利益的道德行为。实际上群体利益是基于群体理性选择后的价值取向,与个体发展方向相契合。同时,个体的发展不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都离不开群体的支持。因此,民俗所建构的道德行为也是符合个人利益的行为,但它符合的是与群体利益趋同的个人利益。总体而言,民俗通过约束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养成兼顾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良好道德行为。而个体自觉实践符合群体价值理念的道德行为也标志着个体实现群体化与社会化,认同群体价值理念并自觉实践,民俗共同体也因为新个体的融入而获得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民俗培育的是符合中华民族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良好道德行为,从已有民俗来看,其培育的道德行为至少包括“忠”“孝”“仁”的待人原则,积极乐观、不卑不亢、百折不挠的处世态度,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发愤图强的进取精神。随着新个体的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民俗得到继承与发展,在民俗实践中结合时代精神培养兼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理想、兼顾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道德行为。

三、民俗道德意蕴的教育实现

民俗中潜藏着丰富的道德意蕴,挖掘民俗背后的道德意蕴,弘扬中华民族民俗蕴含的民族精神,可以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多向发力。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是民俗教育价值发挥的重要场域。学校教育融入民俗元素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举措。新时代学校教育应将民俗元素与课程育人、教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相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培育时代新人。

(一)开发民俗相关课程

学校办学特色是学校在办学历史传统、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环节、办学举措或具体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风貌[12]。开发民俗课程不仅是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学校实现特色办学的关键措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的教育战略规划。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表现来看,高质量教育体系不仅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还是其特色、多元、多样发展。基于国际视野,结合我国源远流长的民俗元素,开发民俗课程解释、解读学校教育中不断涌现的诸如优质课程、高效课堂、核心素养培育等新现象与新需求,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开发民俗课程至少有两种途径。第一,现有课程融入民俗元素,使已有课程兼具时代气息与乡土特色。如在语文课程中增加剪纸、腰鼓、相声等社会娱乐民俗,在地理课程中增加不同民族服饰、饮食、生产方式等物质民俗,在数学课程中增加日晷计时、结绳记事等社会生活民俗。融合民俗与现有课程的过程不是盲目的,不能为了融入民俗元素而融入民俗元素,融入民俗元素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为育人服务。教师应积极寻找民俗元素和课程内容的融合点,结合教育目的与课程标准,选择适当的、贴切的民俗内容,寻求民俗和课程知识的有效结合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唤醒学生求知欲,在传递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民俗文化。同时,教师授课时应阐述民俗的背景及缘由,消解民俗与课程知识结合的突兀感,增进学生对民俗的理解,鼓励学生思考民俗在现代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内化民俗中的道德规范。第二,开发专门的民俗课程。学校开发专门的民俗课程是学生接受与理解民俗相关知识,感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学校民俗课程实践中获得民俗体验,温润家国情怀,磨炼道德意志,融通已有道德认知与民俗传递的群体道德规范,建构新的道德认知结构。专门民俗课程的开发应吸引多元主体参与,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都是民俗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课程开发者应客观分析不同利益主体对民俗课程的需求,充分结合当地已有资源,设计满足合理教育需求的民俗课程,使学生愿学、乐学、好学,教师获得专业发展与成长,学校课程实现多样化。不论是现有课程融入民俗元素,还是开发专门民俗课程,都应充分考量民俗知识的丰富内容与独特价值,考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考核目标的内在性[13],在最近发展区内寻找最佳切入点,实现课程知识习得与品德发展的双赢。

(二)采用体验式教学法

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其内容来源直接指向社会生活。民俗知识的传授唯有让学生通过身体感官真切感受民俗文化的刺激,获得民俗情感体验,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民俗中所蕴含的道德规范。民俗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民俗体验,以感官体验为主的体验式教学法是民俗课程实施的重要方法。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14]。其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真切感受,将学生获得的感受当作知识的生长点,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性发展,而且关涉学生的情感性发展。教师在民俗课程实践中应积极创设民俗情境,综合运用讨论、讲授、探究、合作、启发等方式,有效利用视频、音频等外部资源与教室内部资源,给予学生真实的民俗文化体验,让学生于民俗文化的切身互动中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刻的文化认识[15]。如七年级语文课程《安塞腰鼓》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视频、音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雄浑、粗犷的风格,借助人们表演安塞腰鼓时的服饰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黄土高原地区与当地人们着装的异同及其原因,在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中获得民俗体验;还可以让学生摸一摸安塞腰鼓,试着拿起鼓槌打一打安塞腰鼓,通过实物触摸与感受获得真切的民俗体验,而这种体验就是学生新知建构与民俗文化习得的出发点。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至少应考虑学生主体和学生情感两个要素,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实物展示、感官刺激等方式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以理解学习内容和民俗文化,学生是情感体验获得的主体,情感体验是学生实践的目的。同时,学生体验时教师的指导不仅是有价值的而且是必要的,学生获得道德情感后往往会陷入不知所措的状态,此时教师应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感悟在民俗中获得的道德情感,实现从外部道德情感到内部道德规范的飞跃。

(三)创设具有民俗特色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创设对品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心理、阳光性格的养成,促成民主和谐校园氛围的建成,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脱离实际生活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民俗来源于日常生活,其传递的价值理念与学生日常生活相适应,可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将民俗元素渗透进校园环境创设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与活力的体现。

开发民俗课程是显性育德方式,将民俗文化巧妙融入校园环境创设则为隐性育德方式,悄无声息地让学生感悟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的感染力,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16]。创设具有民俗特色的校园环境,不仅要将民俗元素渗透进学校建筑、雕塑、标语等物质环境创设中,而且要渗透到校风、校规、校纪、校歌等精神环境创设中,更要渗透到交流方式、人际关系等心理环境创设中。校园中摆放古筝等民族乐器、打糍粑等民俗实践的石雕,张贴孔、孟等古代思想家的名言警句,校歌中融入民俗实践内容或采用民歌形式编排校歌,师生关系建构上尊崇民俗实践共同体传递的平等、和谐等理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校园日常生活体验与感悟民俗元素中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学校办学特色也得到凸显。延安市南泥湾红军小学以“南泥湾精神”为依托创建校园文化,成都市盐道街小学校园环境建设创造性地发展“盐”文化,西安市大雁塔小学在大雁塔和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建设校园文化。这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或直接建立在当地民俗文化基础上,或创造性地结合民俗文化与时代精神,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实现学生品德发展。同时,吸纳学生进入校园环境创设,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而且在校园环境创设过程中,学生对民俗的了解与认识也进一步加深,学习主动性得到激发,道德意志得到磨炼,良好道德行为逐渐生成。从新时代学校教育发展方向上来看,构建具有民俗特色的校园环境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特色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它带给学校别具一格的办学特色,使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在国际潮流中坚守中国本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结合乡规民约优化学校管理方式

民俗中潜藏着民间的自治传统,宗族大会、家谱家训、乡规民约等都是民众自治的体现。民俗中潜藏的民众自治传统是通过一定的民间组织进行社会道德教化和实现乡村自治,以和睦邻里、抑恶扬善、敦本善俗来保持乡村的和谐与安宁[17]。从民众自治传统中汲取力量优化学校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发扬学生自治精神,有效结合外界制度规训与个体内在良心自觉,是新时代学校治理方式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措施。

作为民众社会行为的道德标准,潜藏于民俗中的群体道德规范传达的是爱家爱国、勤劳勇敢、忠孝两全、惩恶扬善的民族精神,以集体商议的形式超越个体理性的狭隘处理集体重大事宜。学校的校园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管理应从民俗中汲取力量,综合运用民主协商、师生讨论、学生自治等多种形式,建立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教师与学生在校行为。一方面,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不仅是对学生的管理,也是对教师的管理,突破单纯重视学生管理的局限,将教师和学生同时纳为学校管理的对象,有利于消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可以从宗族法规、家训中借鉴经验,吸收诸如曾国藩家训中的“慎独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等理念,以及“孝悌”为本的传家之道、“勤俭”为基的兴家之本、“谦敬”为要的待人之道[18]等优秀经验与成果,制定学生行为守则与教师职业守则。另一方面,发扬学生自治精神。学生是有意识的个体,能够基于个体已有的道德标准进行价值判断。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学生组织、设置监督反馈信箱、开展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发扬学生自治精神,激发与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加深对道德规范的认识与感悟,促进道德规范的内化与良好道德行为的生成。

民俗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积淀的精神产品,来源于民众的社会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生活。从其内容来看,民俗反映的是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具有乡土性;从其形式上看,民俗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传达群体价值理念,具有娱乐和道德教化的双重功能。新时代的学校教育要充分挖掘民俗中潜藏的教育资源,将民俗融入学校课程与教学、校园环境创设、学校管理方式等方面,通过民俗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深厚的道德情感、坚忍的道德意志、规范的道德行为。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民俗群体
冬季民俗节
环球时报(2023-02-10)2023-02-10 17:18:07
民俗中的“牛”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民俗节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中小学德育(2017年3期)2017-03-28 14:24:56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6期)2016-12-12 13:06:16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11期)2016-05-17 11:54:43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人民论坛(2016年2期)2016-02-24 13: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