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规模学校创建“四小”特色学校的策略

2023-12-12 13:32:08祁喜灏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11期
关键词: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公平特色学校

祁喜灏

摘  要: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小规模学校已经成为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突出短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探寻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出路,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深入分析了制约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困境,并立足创建“四小”特色学校,提出适合农村小规模学校长远发展的有效路径,旨在为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农村小规模学校;“四小”特色学校;教育公平;乡村振兴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形成了村村有小学、乡(镇)乡有初中的学校布局,农村学校数量达到峰值。进入新世纪,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脱贫攻坚战略的深入实施,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他们的子女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随其到务工地接受教育,致使村级小学生源锐减,一大批农村小规模学校应运而生。这些学校学生人数少,师资结构不合理,办学条件较差,学校教育缺少内涵和特色,发展后劲不足。在“十四五”规划全面起步、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今天,如何提高这些学校的办学品质和教学质量,解决好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就显得迫切而紧要。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的发展困境

1. 办学条件相对落后

长期以来,农村小规模学校和乡村教学点大都位置偏远、自然条件较差,导致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得到的投资相对较少。近两年,在脱贫攻坚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双轮驱动下,甘肃省镇原县先后实施完成了全面改薄项目和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以此为契机,农村小规模学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有了质的飞跃。但从整体上来看,这些学校与乡镇中心学校相比在硬件建设、资源配置、教师队伍等方面还有一些差距,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办学经费不足、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短缺的问题,仍然不能适应乡村振兴和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

2.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乡村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但与许多城市优质学校、乡镇中心学校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从年龄结构来看,在许多小规模学校,50岁以上的教师超过七成。而作为新生力量的青年教师则相对较少,且大多数都是通过“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政策新聘的年轻教师,“高学历”是他们的共同标签,但往往其教育理论匮乏,专业能力不足,还处在职业发展的初期,很难支撑起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专业发展水平来看,小规模学校教师每年参与培训、研修、交流和观摩示范课等活动的比例明显低于乡镇中心学校或其他大规模学校。从任教科目来看,小规模学校的每位教师都兼任多个学科的课程,专业化程度较低,部分学校甚至采取包班教学的方式。这些小规模学校的教师缺少看齐的标杆,缺少竞争意识,往往停留在自我封闭、自我满足的环境里,凭经验授课、闭门造车的现象长期存在。

3. 办学内涵尚未成型

现阶段,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教育管理、内涵发展、特色办学等方面还十分薄弱,做不到立足“小的现状”挖掘“小的特色”,学校管理者缺乏从脱贫攻坚、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多维视角对学校功能进行定位的深度思考,办学思路不清晰,办学理念滞后。小规模学校仍然延续传统意义上“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支粉笔,一本书”仍然是小规模学校教师课堂教学的标配。虽然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建立起了“三通两平台”,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能够坚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师较少,学校配备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使用率普遍较低,“互联网 +”教育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另外,小规模学校因为缺乏特色引领和内涵支撑,在乡镇教育梯队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大部分小规模学校教师的职业自信和个人成就感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学校内涵发展找不到立足点,工作没有成效,缺乏走出现状的勇气,不敢进行探索和实践。

4. 教学质量普遍偏低

部分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无法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且课堂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仅仅以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教学作为坚守的底线,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开设严重不足,综合实践、乡土资源和拓展性课程更是很难得到落实。在实际教学中,能坚持开展“小班”教学、分组教学、探究式教学的教师少之又少。个别学校即使开设了相关活动课程,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也会被所谓的“主科”挤占了教学时间,导致教学流于形式。尽管有少数学校能够采用复式教学,但是由于教师缺乏复式教学的知识基础和授课经验,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教学过程只实现了时间、空间上的整合,学习活动往往变成了简单重复的“机械运动”,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参与度、师生互动性大打折扣,教学质量普遍较低。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大量学生涌入城镇,造成了城镇“大班额”和乡村“麻雀校”的现象,这“一大一小”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创建“四小”特色学校的路径

从长远来看,把农村教育办成“在农村”“富农村”“为农民”的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在新时期,只有精准聚焦“四小”特色,重新定位小规模学校在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過程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以内涵提升弥补硬件不足,突出“小”的优势,凸显“小”的特色,探索“小”的路子,集中力量办好乡村义务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校情、村情、民情的特色创建之路。

1. 聚焦“小而美”,改善育人环境

这里的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只有各类环境完美契合,才能形成育人合力,实现其浸润心灵、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教育目的,从而收到事半功倍、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农村小规模学校因其“小”,导致在环境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和不足。硬件差距和资源匮乏让小规模学校在教育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社会认可度和公众满意度不高,学生的自信心普遍较低,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在小规模学校上学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前途。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农村小规模学校肩负的使命神圣而崇高,它承载着广大农村弱势群体对教育的需求,通过传承乡村文化、树立文明乡风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改善贫困儿童生存和教育现状推动教育扶贫,其背后的教育、文化和社会价值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地方政府应该把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地位同经济社会发展列入其执政理念,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必须加大支持力度,多措并举,切实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中心校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小规模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校培植自己的文化特色、制订并实施好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对学校工作的考评体系,坚持引领与督查并举,同步推进。小规模学校要从服务乡村教育事业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做好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工作;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做精、做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把学校建成学生喜爱的花园和乐园,实现“环境美”。同时,小规模学校还要立足校情,准确定位自己的办学目标,大力推进“三风”建设,加强德育和美育工作,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好思政课教学工作,引导师生向上、向善、向美,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精神文化,实现“心灵美”。

2. 聚焦“小而精”,创新管理模式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特点决定了管理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地方政府不仅要不断创新乡村教师的定向培养模式,从师资储备上改变小规模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还要继续加大在评优选先、职称评定、待遇落实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的力度,不断提高小规模学校的岗位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投身乡村教学工作中,吸引更多的城镇富余教师回乡从教。乡镇中心校要依托“优质学校 +”工程,建立“片区中心校 + 小规模学校”管理模式,构建乡镇内强校带弱校的办学机制;要从办学理念、内涵建设、特色引领、教师成长等方面对小规模学校有计划地进行全面、系统的帮扶指导,探索校际间就近结对“集群式”办学、片区中心校和小规模学校联盟“捆绑式”办学模式,充分发挥教研联动、经验共享等功能,加速形成“研—训—教”一体化办学理念,建立协同与共的质量监测和反馈体系。同时,小规模学校要聚焦“小”字做文章,制订一套完善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学校管理制度,明确学校工作各环节、各阶段的目标任务,细化各个岗位、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严格要求,严格按制度、照章程办事,推行立体化、多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小规模学校的常规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精”目标。作为小规模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全局意识,敢于担责,善于管理,要以身作则,带头做好学校各项工作,做好小团队的主心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教师队伍,实现“团队精”目标。

3. 聚焦“小而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农村小规模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生命线。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走教支教 + 跟岗锻炼”“线上 + 线下”“校际交流 + 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提高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配优小规模学校师资队伍。要积极推广“互联网 + 教育”体系建设,实施“省级同享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三个课堂”等项目,通过构建区域教育联盟,将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小规模学校打造成一个质量共同体,通过资源共享、人才互动、优势互补等方式加强沟通与交流,改变小规模学校发展各自为战、孤立无援的窘境。乡镇中心校要探索建立联校走教和联片教研机制,通过共享音、体、美等专业学科教师,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对口率。要针对小规模学校班级小、学生少、活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定期举办小规模学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总结、提炼适合小规模学校课堂教学需求的新经验、新方法;通过定期开展校际间的同课异构、教学竞赛活动,激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农村小规模学校要着眼校本教研,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充分运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实施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积极探索复式教学等适合小规模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魅力教室 + 个性课间 + 轻松课外”的教学体系,努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实现“质量优”目标。

4. 聚焦“小而特”,丰富办学内涵

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蕴藏于民间的自然、人文、社会和历史资源,结合小规模学校的地域特点和教学特色,将自然环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纳入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体系中,鼓励并引导学校从教学实际出发,开发具有乡土味的校本教材。农村小规模学校要结合工作实际,遵循“一校一品”原则,立足区域内文化特色底蕴、学校地域优势和学生个性特长,深入挖掘教育资源,不断拓展教育途径,在传统文化、红色教育、民间工艺、社会实践、阳光体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方面,推行小切口、低重心的教育教学管理微改革事项,积极创建特色学校,努力提高办学品位。同时,要积极聘請民间剪纸、绘画、雕刻、皮影、唢呐艺人深入校园,传授技艺,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协调开设专门的校本课程,给学生搭建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拓展学校创优工作的渠道。乡镇中心校要对创优工作进行跟进指导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学校工作中的亮点,适时组织召开小规模学校“特色创建”工作现场会,推动区域内小规模学校特色化发展;要对“特色创建”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典型事例及时进行宣传报道,积极推介优质学校的成功做法,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经验。通过上下联动,确保农村小规模学校个个有亮点,实现校校“有特色”的目标。

三、结束语

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四小”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可以全面提高办学内涵和品位,在更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农村小规模学校一定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玉友. 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基本判断与治理思路[J]. 教育研究,2018,39(12).

[2]赵丹,陈遇春,赵阔. 优质均衡视角下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对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8(2).

[3]曾文婧,秦玉友. 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问题分析与建设思路[J]. 教育科学研究,2018(8).

猜你喜欢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公平特色学校
新时期山区特色学校创建策略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22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遴选结果
特色学校创建不该存在功利化倾向
甘肃教育(2018年9期)2018-07-24 10:18:06
农村小规模学校萎缩的原因及应对之策
农村小规模学校自主发展策略研究
简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现状与思考
现代交际(2016年7期)2016-11-17 03:30:15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