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琳琳
摘 要: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获得全面发展。当前在小学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更多地关心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视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学生和家长甚至将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等同起来,认为学习成绩好,心理健康就没有问题。基于这样的现状,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捕捉一些契機,作为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进而化解他们的心理危机,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捕捉契机;心理危机
当前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习方面的,部分教师、家长仍以分数的高低来评判学生的好坏,这让他们在较小的年纪里承受过重的负担;有来自习惯方面的,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形成逃学、厌学心理;还有来自意志障碍方面的,这部分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他们只要遭受一点挫折就会逃避。为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意观察,要从他们的言行举止推断出他们的心理状况,进而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及早地化解他们的心理危机。
一、捕捉不同寻常的现象
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多方面地观察,进而发现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再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以抵达他们的内心世界。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既需要向他们普及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识,又需要对他们展开个性化的心理辅导。精准的辅导来自教师细心的观察,也来自教师心中的那份担当。
例如,一次上课时,教师发现生1总是低着头,握笔的手不写字。教师的第一反应是他身体不舒服,问他要不要喝点水,去看看医生。但事实上,教师走过去却发现他闭着眼睛,睡着了。小学生上课打瞌睡是常有的事,这可能是因为孩子的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内容无趣或学习负担过重等原因导致的。睡眠不足是导致小学生上课打瞌睡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可能由于夜间睡眠不足、晚上玩游戏或其他娱乐活动导致的过度疲劳而在教室里打瞌睡。另外,注意力不集中也是原因之一。学生在长时间的课堂环境中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的情况发生。此外,学习负担过重也可能导致小学生打瞌睡。作业、测试和考试等压力过大,让学生感到心理上的压力,从而影响他们的专注力。教师叫醒生1之后,便继续开始上课,却发现他上课经常打瞌睡。随后,教师想到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设计有趣和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激发生1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减少打瞌睡现象的发生。教师还想到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休息时间,避免连续长时间的课堂活动,给予生1适当的休息和放松时间。但这样的做法还是不奏效,生1上课还是经常打瞌睡。教师想到有没有一种可能是生1晚间打游戏,缺乏对游戏时间和学习时间的合理规划和控制能力,出现对游戏的过度依赖,进而影响到上课学习的正常进行。
二、深究现象背后的缘由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能只对他们泛泛而谈,否则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要想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教师就需要深入地了解他们,发现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的真实想法。部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因为家长或者教师教育不当造成的。
例如,捕捉到不同寻常的现象后,教师决定与生1进行一次谈话,了解他为什么在上课时经常打瞌睡。教师找到机会与生1单独交谈,先与生1进行轻松的闲谈,如问他在校外的兴趣爱好和日常生活。随着谈话的进行,教师渐渐引导话题,谈到上课时他打瞌睡的情况。教师直截了当地问他是否注意到自己在课堂上经常打瞌睡,并询问他对此是否有任何思考或理解。随后,教师询问生1是不是晚上睡眠不足或者有其他活动,以帮助他意识到可能与晚上打游戏有关。接下来,教师与生1的家长进行联系,一起探究生1打瞌睡的原因。教师可以简要陈述自己观察到生1上课打瞌睡的情况,并提及可能是由于晚上打游戏导致睡眠不足,询问家长是否知道这个情况,探讨游戏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教师应该保持开放和理解的态度,鼓励家长分享自己对孩子晚上活动的观察和看法。教师和家长一起探讨生1的日常作息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对游戏的过度依赖或其他行为影响到他的睡眠和学习。通过与生1的谈话及与其家长的联系,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导致他打瞌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合适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养成更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教师发现原来家长将手机放在明显的地方,孩子等他们睡着了悄悄玩手机,家长并不知情。家长也表示孩子每天要求玩半个小时手机,他们同意了,没想到孩子无法自控,还偷偷玩手机。在进一步的沟通中,教师可以与家长探讨如何更好地管理生1的手机使用时间,并共同制订一份合理的作息安排,以确保生1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和专心学习的机会。通过密切合作和有效沟通,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并提供支持,帮助生1改善上课打瞌睡的问题,同时为他养成更健康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奠定基础。通过探究生1上课打瞌睡背后的原因,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加强家校合作,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干预,以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开展精准帮助与辅导
尽管生1这样的行为是个例,但这样的行为足以引起教师的警醒。教师需要更细心地观察他们,同时要对生1进行精准地帮助与辅导,进而让他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与学习轨道上来,以改变课上恹恹欲睡的状态。
对于上述生1晚间玩游戏、上课经常睡觉的情况,教师可以在家访后与生1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为什么选择晚间玩游戏,以及游戏给他带来的满足感或其他影响。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开放和理解的态度,尝试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生1说:“刚开始玩游戏时还能控制,后来不玩游戏就睡不着,有时候一玩游戏就是一夜不休息。”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生1寻找能对他身心起到放松作用的其他活动,如阅读、听音乐、做运动、艺术创作等。这样能帮助他减少对游戏的依赖,同时提供替代的放松方式,以达到更好的休息状态。当然,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与生1和家长共同制订合理的游戏时间安排。通过明确游戏时间的限制和约定,教师能帮助生1降低对游戏的渴望,逐渐恢复正常的作息时间。当然,教师也要给生1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引导,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困惑。通过与生1建立互信关系,教师可以帮助他深入探究游戏背后的真实需求。教师可以让生1思考:为什么不玩游戏就无法入睡,以及游戏给他带来的满足感。同时,教师也要让他意识到长期过度依赖游戏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睡眠不足和学习上的困扰。
通过以上精准辅导,教师可以帮助生1理解游戏对学习的影响,并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使他能够改变游戏行为,形成健康的作息习惯和专注力,从而改变对生活、学习的态度。
四、结束语
小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正常的,同时也是每位教师可以预设的。在教学中,教师要能从表面的现象洞察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及时改善他们的消极心态,帮助他们按照社会的规范调节好他们的情绪、需要等。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后,就要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多给他们一些鼓励,让他们学会自我调整,进而成就健康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要将他们的身心健康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要捕捉一些细微的契机,防患于未然,让他们快乐地度过学习时光。
参考文献:
[1]王秋萍. 捕捉契机,化解危机:班主任如何常态化开展学生心理危机“三预”工作[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2).
[2]王承清. 初中生学业坚毅、学习投入、教师支持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