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菊
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三教改革”对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区域内职业学校把握高质量发展新机遇、新挑战的关键。
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三教改革”的任务,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同年5月,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提出“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将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作为“三教改革”的重要任务。2021年10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深入推进“三教改革”政策的协调性和系统性提出更高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给“三教改革”指明了方向。
为适应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作为人才培养供给侧的职业教育也必须高质量发展,才能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立足于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要深化产教融合,对接产业建专业,根据需求育人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校企共同重构课程体系,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方面进行深度改革,打造一批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批产学一体、育训结合的新型活页教材,创新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方法,培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于当地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优质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的落脚点在于课堂。为了走深走实课堂革命,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时代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教改革”是必然要求。要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不断提炼符合区域教学规律的有效方法,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积极开发对接岗位标准的教学资源,打造一批精品在线课程,实现教学信息化;主动探索校企师资共育共用,培育一专多能的特色师资队伍,以此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工匠人才。通过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创新,培育出一大批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标志性成果,实现教育教学提档升级,推进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目前,区域内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发展乏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笔者所在当地有中等职业学校共28所,专业课教师1633人,“双师型教师”787人,“双师型”教师占比48.19%,这间接导致学校在安排部分实践性教学任务时,往往是以老师的能力来安排课程,而不是以课程标准来配置老师。二是“双师型”教师素养不达标。区域内双师型教师综合素养与《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中的标准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不断努力去提升。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的教材种类繁多。调研发现,区域内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教材使用不一致,存在不同版本。据不完全统计,各校都有自己的校本教材,间接导致区域内中职学校教学内容和进度不一致。此外,个别民办中职学校,教材选用流程和审定流程还不够规范,部分选用的专业教材不在教育部规定的教材目录内,导致区域内教研部门统一开展教学监测与评价的难度较大。
调研数据显示,很多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有82%的教师备课时没有深度分析学生的实际学情。在教学视导中发现,有50%以上的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授知识内容,没有过多考虑或思考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兴趣不高。此外,个别老师不愿意研究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也不想改变教学模式方法,导致课堂无趣、无效。
1.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是对于名不副实以及没有从事该专业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实施动态调出;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低于标准红线要求时,通过选调企业或其他学段教师,采取培训、考核的方式让其取得双师资格,实施动态调入。二是依据国家“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制定“双师型”教师成长规划,通过对专业课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和考核,逐步培养并认定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德技并修的中职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达到国家“双师型”教师比例标准,推动区域教学质量整体提升。三是通过技能大师进车间、高校教授进课堂、兼职教师进校园、专业教师进企业,手把手结对指导专业教师,加快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双师型”教师。
2.开展多维立体培养,打造创新型教学团队
一是以“双晒”方式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团队。通过单周晒课、双周晒技能,让青年教师在反复打磨中走入教学正轨,丰富教学内涵,锤炼专业技能,提升教学水平。二是以“一展”平台培养专业化教师团队。通过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展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帮助教师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制定和分析课程标准、精细化设计教案等。三是以“一研”路径培养创新型教师团队。通过跨校、引企共同参与课题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深入一线开展调研,真实开展边研究边实践的人才培养工作。
1.规划教材校本化实施
根据中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学校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实施教材建设项目。以国家规划教材为蓝本,专业组选取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融入地方特色,加入行业和企业的新标准、新工艺和新规范,与企业共同编写校本化教材,并申报成为省级及以上规划教材,与国家规划教材配套使用,以此培养当地产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2.校本教材活页化运用
对于已经试用的校本教材要按照规范和流程审核原则,邀请教育主管部门、教研机构及中职教育专家共同修订,实施边试用边修订的方式,并融入思政元素,让教材内容实时更新,达到“活页化”效果,即教材结构活、教材内容活、教材形式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实时融入课程各个模块,及时更新过时的教学知识点,让专业教材始终与新业态和行业企业新标准保持一致。经过试用后效果好的教材,再按程序申报为省级、国家级规划教材。
3.活页教材信息化呈现
活页教材须实现立体化和信息化。将新技术、新工艺的标准操作流程制作成微视频,通过二维码的形式放在教材相关的理论板块位置,辅助学习者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将模块化、项目化的教材板块放到云教学平台或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专栏,使之成为云教材,抑或是打造成省级以上精品开放课程,既规范教学资源建设,又方便广大学习者研究和推广使用,实现教材信息化的改革目标。
1.以教学能力大赛促进教学方法改革
借助教学能力大赛平台,实施高起点、高品质“信息化课堂”。全面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使得教学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一个模块12-16课的教学内容要反复锤炼,不断创新。通过在教师和学生中论证、检验,碰撞出适合的教学方法,形成典型教学案例,以此推进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区域内“中职机械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为例,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有机衔接,“筑—创—析—探—展—评—拓”七步进阶融合,凝练成“三段七步教学模式”,让教学升华为创生精彩生成、分享个人智慧、合作探究实践的过程,最终体现学生能力本位的教学。
2.以行动导向理念规范教学方法实操
行动导向理念在当下中职教学改革中得到广泛认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类型性。它强调以行动为导向,教师带领学生在真实的或仿真的教学环境中开展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工作任务来引领师生行动,锤炼工作能力。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是学生成才的必经之路,通过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文化熏陶,校企双元育人,让学生体验岗位必备的知识和素养。这样理实一体,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以此收获习得成果,达到教学效果。全域加强理念学习,引导教师以行动导向进行教学设计,保障了教师课堂教学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实现基本的课堂教学质量。
3.以教学模式孵化带动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模式是教师应该研究和实践的成果路径。以区域内“中职民族舞蹈专业”教学为例,传统教学方法是老师在讲台上示范,学生在练功房里跟着学习。而当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重要任务,该专业逐步形成基于舞台表演的“三境三堂五步”教学模式,通过在羌文化研究院、羌文化艺术团、校企合作的羌寨实习实训基地的三种教学环境中开展教学,形成了民间体验式课堂、学校育训式课堂和剧团表演式课堂等三种课堂形式,突破传统教学环境,在多种教学环境中贯穿“品—示—练—演—评”五步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兴趣。随之教学方法就改变为让学生在品中学、在练中演,老师在做中教、在范中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目标,让课堂不再是教师教会学生已知,而是帮助学生建构新知,启发学生探究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