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凤琳,王凤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五育”并举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体育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此前,大多数学校在各层面上都加强了体育课程开展的力度,目的在于采取多样化方式开发学校体育课程,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运动,使学生养成锻炼意识及习惯。在“五育”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各学科教学不能孤立地进行,应注重各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小学体育是“五育”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校和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对小学体育教学进行优化和创新,将“五育”积极融入小学体育课堂中,使小学体育课堂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现代人才。
由于体育课程内容多样性的需求,要求小学体育课堂在“五育”融合理念下不断优化、整合。学校在践行“五育”融合教学理念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堂活动,从而营造良好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真正从心到身参与到运动锻炼中。以四年级语文老师执教的《一个豆荚里的五个豆》为例,这节课给体育老师带来颇为丰富的新体验,通过议课、评课,让体育老师感受到三种面对事物的心态:第一、二粒豆的自高自大,第三、四粒豆的不满足现状和第五粒豆的随遇而安。体育老师们也迫切想说出自己的妙用,甲老师说:“我要将此故事作为我上耐久跑的引入部分,鼓励孩子们勇敢地去面对挑战。”乙老师说:“对对对,我排球队的孩子周末要比赛了,一到赛场就会紧张,我得将这个故事讲述给他们听,让他们调整好心态,顺其自然、放松应对。”
在小学教育体系中,体育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同时体育还是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更加科学、规范地开展运动锻炼,同时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养成坚强拼搏、顽强奋斗的优良品质,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十分有利。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五育”融合,能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心,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更加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当前,有些小学生从小缺乏锻炼,娇生惯养,容易畏惧困难,缺乏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在体育教学中“五育”融合,教师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学会独立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体育学科在塑造学生良好品行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体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不管是引导学生进行日常训练,还是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体育项目比赛活动,都要关注学生的品质培养,让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坚持有深入了解,促进学生养成永不言弃的品质。同时体育学科中有很多运动项目都具有较强的竞争特性,教师要借助这些竞争性项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此外,很多体育项目都属于团队合作性项目,如篮球运动、足球运动等,学生要想掌握好这些运动项目的技巧,就需要学会与其他同学合作,因此小学体育教师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主动的发现者、探索者,必须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训练选材。一是根据文化课基础情况来判断该生在体育学习上是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及持久的学习潜力;二是看学生身体素质是否全面,通过体育教师推荐再到简单测试,来确定其运动能力表现;三是看学生心理素质是否稳定,这个环节必不可少,例如参赛是检验学生训练成果的重要途径,但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容易因为过度紧张引起身体不适;四是看学生是否具有坚定、顽强的意志品质,是否能够“胜不骄、败不馁”,赛场上的纷争屡见不鲜,所以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个人素养。
在日常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师要注意开展多样化的体育训练活动,借助多样的体育运动来增加学生对体育的情感,改变学生骄傲、虚荣、自私等心理,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发展,将学生真正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合格人才。小学生本身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以借助优秀体育明星的良好品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熏陶。如在讲解关于篮球的运动技巧时,教师可以将姚明的相关事迹引入课堂,让学生学习姚明的优秀品质,树立良好职业观念,同时增加爱国情怀。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政策文件均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要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新模式,开发新产品,推进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创新。课程是解决教育问题最有效的药方。其一,学校需要提供足量优质课程;其二,学校需要针对不同学生匹配最适宜的课程。以小学为例,学校应构建相应体育课程体系,包括以强体魄、提素养为目标的必修国家课程,以提技能、强体能为目标的精修球类课程,以促发展、长个性为目标的特色社团课程,以增自信、促合作为目标的体育竞赛课程;以启智慧、促贯通为目标的学科融合课程,将“五育”融合落到实处。学校作为实施“五育”融合的主阵地,可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师资及课程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在对国内外体育素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过程、结果、增值、综合”四个方面,以及“体育品格、体育知识、体质健康、体锻时长、体育技能”五个维度,构建新型“五育”融合课程板块,改进单一的以体质健康为主的课程内容。最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等手段,创新构建“五育”融合体育课程平台,通过数据采集和比较分析,直观反映不同群体和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性,以发现学生体育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利用校园APP平台,通过纵向的对比,观测每一个学生体育素养发展基本的趋势,以及进步的程度。
小学体育课教学要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运动的热爱。只有充分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兴趣,才能更好地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轻松、有趣的体育游戏,定期更换,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相应的品德教育。比如,学生分组进行“手脚并用”游戏。教师将有手脚图形的垫子固定在地上,口令发出后,学生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前提下根据图形标志将手脚贴合对应的图标,率先完成的组别获胜,其可帮助学生在游戏中形成团队意识。在比赛的过程中,有的组得分高,有的组得分低,难免会出现争吵,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鼓励学生齐心协力,合作共赢,使学生明白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集体参与,培养学生的团体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正确对待输赢的态度。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22年版)》指出要“构建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全面的评价体系一方面有助于更加全面、精准地把握学生体育素养发展的情况,诊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个性化精准干预,有助于小学生体育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体育素养发展情况,为教育干预和配套课程开发提供精准指导,有助于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基于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大多数学生由低至高年级活泼程度、精力丰沛程度等呈逐渐递减状态,但对待学习、锻炼等外界新鲜事物都有较强适应、求知能力,而体育活动中蕴含着的无限趣味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体育学科作为“五育”融合的路径之一,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其他学科学习时的疲劳和压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主体化的客体,是由教到不教、由他人教育走向自我教育的主体。在“五育”融合理念下,教师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教育对学生施加影响,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精心安排练习方法。教师通过教授动作及科学的知识,让学生除了学会体育技能,更学会主动参与、思考,将所得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