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平荣, 孙成铭, 孙会秀, 都亚楠, 卢要强, 孙纪伟, 王振坤, 倪进军
(开封市中医院 脑一病区, 河南 开封 475000)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 具有反复发作、 病情持续、 头痛剧烈等特点, 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1]。研究[2]表明, 偏头痛年发病率为37/10 万, 其中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发作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偏头痛的主要原则, 其中预防性治疗是指在偏头痛缓解期进行预防性用药治疗, 可降低偏头痛急性发作次数, 提高整体疗效。 目前, 西医在偏头痛缓解期药物治疗中已取得一定疗效, 但长期应用可能存在恶心呕吐、 嗜睡等不良反应。 中医对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效果较好。 本研究探讨基于辨病施治的自拟柔肝活血熄风汤在偏头痛预防性药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 年7 月至2020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96 例偏头痛患者, 均符合 《国际头痛疾病分类》[3]中关于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 对照组男性23 例, 女性25 例; 年龄22 ~67 岁, 中位年龄44 岁, 平均年龄 (43.85 ± 6.24) 岁; 病程1 ~7 年, 中位病程4 年, 平均病程 (4.15 ± 0.78) 年。 观察组男性22 例, 女性26 例; 年龄23 ~48 岁, 中位年龄43 岁, 平均年龄 (43.72 ±6.18) 岁; 病程1 ~8 年, 中位病程4 年, 平均病程 (4.22 ±0.75) 年。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生产厂家: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30003, 规格: 20 粒/板)治疗, 1 次/d, 2 粒/次, 连续治疗8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辨病施治的自拟柔肝活血熄风汤治疗, 药方组成:炒白芍10 g, 枸杞子10 g, 制何首乌10 g, 香附10 g, 柴胡12 g, 天麻10 g, 川芎12 g, 黄芩10 g, 甘草6 g, 煎煮至200 ~300 mL 温服, 2 次/d, 连续治疗8 周。
1.3 观察指标(A) 中医证候积分。 从头痛发作次数、 头痛持续时间、 头痛程度及伴随症状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 ①头痛发作次数: ≥5 次/月计6 分, 3 ~4 次/月计4 分,≤2 次/月计2 分。 ②头痛持续时间: >48 h 计6 分, 12 ~48 h计4 分, <12 h 计2 分。 ③头痛程度: 发作时生活无法自理,需卧床休息, 计6 分; 对日常生活工作有一定影响, 计4 分;对日常生活工作无影响, 计2 分。 ④伴随症状: 头痛时伴有恶心呕吐、 畏光、 畏声计6 分, 头痛时伴上述任意两种症状计4分, 头痛时伴有上述症状≤1 种计2 分。 (B) 临床疗效。 显效: 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70%; 有效: 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 ~67%; 无效: 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 100%。 (C)比较两组的消化道反应、 嗜睡、 乏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x ± s 表示, 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 观察组头痛发作次数、 头痛持续时间、 头痛程度及伴随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 分)
注: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 <0.05。
n时间 组别 头痛发作次数 头痛持续时间 头痛程度 伴随症状治疗前 观察组 48 4.91±1.34 5.14±1.22 4.83±1.05 4.76±0.98对照组 48 4.88±1.27 5.10±1.29 4.86±1.13 4.79±0.91 t 0.113 0.156 0.135 0.155 P 0.911 0.876 0.893 0.877治疗后 观察组 48 2.74±0.53* 2.65±0.45* 2.74±0.51* 2.43±0.37*对照组 48 3.26±0.61* 3.12±0.49* 3.30±0.77* 2.79±0.52*t 4.458 4.895 4.201 3.908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临床疗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 (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n (%)]
2.3 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 与对照组的12.5%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 见表3。
表3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原发性头痛, 部分患者发作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 畏光、 精神功能障碍等症状,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4]。 目前, 关于偏头痛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西医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 并无治愈的特效药物。 祖国医学认为, 偏头痛可归属于 “头痛” “头风” 的范畴, 其病因多与外感风邪、 情志内伤有关[5-6]。 古籍 《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认为, 肝阴不足, 阴不抑阳, 致使肝阳上亢, 肝风内动, 进而引发头痛症状。 此外, 《素问·举痛论》 有云: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客于脉外, 则血少, 客于脉中, 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 可见肝气郁结、 气滞血瘀导致大脑气血运行不畅是导致偏头痛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所用的自拟柔肝活血熄风汤主要由9 种中草药成分组成, 方中炒白芍为君药, 具有平肝养血、 调经止痛、 敛阴止汗等功效; 枸杞子、 制何首乌、 香附为臣药, 其中枸杞子可补肝明目、 滋肾润肺; 制何首乌能强筋骨、 补肝肾、 乌须发、 益精血; 香附能宽中理气、 疏肝解郁、 止痛调经; 柴胡、 天麻、川芎、 黄芩、 甘草为佐药, 佐使君药、 臣药发挥疗效, 其中柴胡可疏肝解郁、 退热截疟、 升阳举陷、 和解表里; 天麻可祛风通络、 平抑肝阳、 息风止痉; 川芎可活血止痛、 祛风燥湿、 行气开郁; 黄芩可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诸药合用共奏柔肝熄凤、 散气行血之功。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后的头痛发作次数、 头痛持续时间、 头痛程度及伴随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且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0.05), 提示基于辨病施治的自拟柔肝活血熄风汤可提高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减少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和程度, 与李辉[7]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结果亦显示,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05),表明基于辨病施治的自拟柔肝活血熄风汤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 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 基于辨病施治的自拟柔肝活血熄风汤可提高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改善患者的症状, 且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