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对话式阅读提升幼儿心理理论能力的提示策略

2023-12-11 02:01:30武建芬武云鹏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故事情节小猪绘本

王 杰 武建芬* 武云鹏

(1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1121)

(2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杭州师范大学婴幼儿发展与托育实验室,浙江杭州,311121)

(3 德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德州,253023)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如信念、需求、欲望、意图、感知、知识和情感等的认识和理解,并以此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解释和推理。〔1〕已有研究发现,心理理论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升的。例如:武建芬等人发现教师可以使用包含心理状态描述的语言来提升幼儿的心理理论能力;〔2〕王丽通过讲解心理理论故事的训练方式提升幼儿的心理理论能力;〔3〕陈倩以绘本教学的方式,辅之以思维泡泡、角色扮演等形式,提升幼儿的心理理论能力。〔4〕另有研究表明,对话式阅读是提升幼儿心理理论能力的有效方式,不论是对男孩还是对女孩来说,对话式阅读方式较常规阅读方式对幼儿心理理论的促进作用更显著。〔5〕对话式阅读(Dialogic Reading)主要包含五种提示策略,分别是完成性提示(Completion Prompts)、回忆性提示(Recall Prompts)、开放性提示(Open-endedPrompts)、问题性提示(Wh-prompts)、间距性提示(Distancing Prompts)。〔6〕这五种提示策略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一起使用,从而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提示策略的运用可以帮助幼儿认识故事人物,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大胆表达,把表达的权利还给幼儿,使幼儿从传统的故事倾听者转变为故事讲述者。在此过程中,幼儿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故事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信念、意图、愿望、情绪情感等心理状态,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对后续故事角色的心理或行为进行推理与想象。在教师引导幼儿描述主人公的信念、思想和行为以及表述自己的思想的过程中,幼儿逐渐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愿望、想法和信念,从而加深对自己与他人心理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为使幼儿心理理论的训练方式在幼儿园情境中更具普适性,同时也方便教师掌握对话式阅读的提示策略,本研究将结合实践案例,详细分析提示策略在以心理理论绘本为载体的对话式阅读中的运用。

一、提示策略的运用

基于心理理论的三个实验任务,即意外地点、意外内容、外表真实,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研究者选取了11 本主题与心理理论关联较强的绘本。〔7〕每本绘本中都包含意外地点、意外内容、外表真实三个情境中的一个或者两个情境。例如: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中包含意外地点情境,母鸡萝丝以为很安全,不知道狐狸一直跟着她到处走;绘本《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中包含意外内容情境,小鼹鼠以为是鸽子“嗯嗯”在他的头上,结果并不是,又以为是马“嗯嗯”在他的头上,结果也不是,等等;绘本《猜猜我是谁》中包含外表真实情境和意外内容情境,外表真实情境是指看起来是圆圆的轮子,实际上是一只小瓢虫,看起来是老虎的纹路,实际上是一只小蜜蜂等,意外内容情境是指本以为是圆圆的轮子,没想到是瓢虫的壳,本以为是老虎的纹路,没想到是小蜜蜂的肚子等。本研究在其中5 本绘本中选取案例,详细分析运用对话式阅读提升幼儿心理理论能力的提示策略。

1.完成性提示

对话式阅读1:是不是你在我头上“嗯嗯”了?

在《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这一绘本中,小鼹鼠从地下伸出头来,一条长长的、香肠似的“嗯嗯”掉在小鼹鼠的头上。“这时,小鼹鼠感到()?”“生气!”幼儿异口同声。“他张大了嘴巴,很生气!”一名幼儿补充。教师问道:“如果你是小鼹鼠,你的心情是()?”“我会像他一样生气的,哼!”一名幼儿边说,边表现出生气的样子。教师立即强调:“是的,小鼹鼠感到很生气!”教师又问:“这时飞来一只鸽子,如果你是小鼹鼠,你觉得可以跟鸽子先生说()?”“我头上的‘嗯嗯’是你的吗?是不是你在我头上‘嗯嗯’了?”幼儿用生气的语气说。“你们真像故事里的小鼹鼠呢!”教师表扬幼儿。

完成性提示策略往往以填空的方式出现,根据故事情节将人物的心理状态(信念、意图、愿望、情绪情感等)留下空白,让幼儿补充完成句子。该提示策略适用于较简单的故事情节。案例中主要涉及幼儿对自己或他人情绪情感和信念两种心理状态的理解与表达。根据案例中的故事情节,教师先引导幼儿观察故事角色所处的情境,幼儿通过对故事画面的观察,会对故事角色的情绪情感产生更加直观的理解与感受,可以判断并体会故事角色的情绪。此时教师留下空白,可以引导幼儿正确表达故事角色的情绪。教师在引导幼儿表达角色情绪情感时可以使用“××感到()?××的心情是()?”等句式,引导幼儿理解与表达生气、难过、伤心、高兴、开心等具体的情绪情感。随后,教师再引导幼儿转换角色,对自己及他人的信念进行换位思考。教师可以使用“觉得”“认为”“知道”“相信”等词,引导幼儿认识自己或他人的信念,关注自己或他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会有不同的信念和想法。〔8〕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幼儿愿意表达、大胆表达,教师才能对幼儿的想法有更深的了解,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2.回忆性提示

对话式阅读2:小动物骗她的!

在阅读完《和我一起玩》这一绘本后,教师问道:“我们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啦!谁能告诉我,一开始小女孩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她遇到了小青蛙、小乌龟!”“还有呢?”“还有小松鼠、小白兔!”“小朋友们记得很仔细呢!”教师表扬道。教师又发问:“小动物们一个个走开的时候,你觉得小女孩感觉怎么样?”“小女孩感觉很难过,因为小动物们都不跟她玩。”一名幼儿回答道。“可是你认为小动物真的走了吗?”教师问道。“没有,是骗她的!”“小女孩不抓小白兔,小白兔就会回来了。”幼儿热烈讨论着。“是的,小女孩不抓小动物们,小动物们就愿意和她做好朋友!”教师补充道。

回忆性提示策略是指教师与幼儿共同回顾故事情节,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回忆起绘本中的情节及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该提示策略适用于某一重复的故事情节结束后,或者整个阅读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在对故事情节的回顾中引发幼儿回忆,巩固幼儿对人物信念、意图、愿望、情绪情感的认识与理解。案例中主要涉及幼儿对自己或他人情绪情感和信念两种心理状态的理解与表达。教师运用了回忆性提示策略引导幼儿回忆故事情节中的主要事件以及故事角色在某一情境中的情绪情感与信念。幼儿通过回忆小动物们一个一个来到小女孩身边却又一个一个走开的情景,感受到小女孩内心难过的情绪。随后,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故事角色当下难过的情绪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幼儿站在小动物的角度认识到,小动物们是和小女孩开了个玩笑,并不是真走了。与此同时,幼儿站在小女孩的角度认识到小动物们走了之后小女孩内心很难过,当小女孩不抓小动物时,小动物们就会愿意和她做朋友,就会回来和小女孩一起玩了。幼儿用了“骗”这一心理状态术语,说明幼儿对自己和他人的信念,尤其是对他人的错误信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把握。

3.开放性提示

对话式阅读3:小猪真的会带100 只狼回来吗?

绘本《1 只小猪和100 只狼》讲述了1 只小猪在森林里遇到100 只狼,被100 只狼包围,而后机智逃脱的故事。读到100 只狼觉得1 只小猪不够分,于是让这只小猪去带100 只猪回来时,教师问道:“你们觉得小猪会叫100 只猪回来吗?”“不会,不会,小猪要逃跑!”一名幼儿边说边做逃跑的动作。“你很机智嘛!”教师表扬道。教师又问:“这个时候小猪心里感到怎么样?”“很害怕,小猪害怕被大灰狼吃掉。”一名幼儿回答。教师追问:“哦?如果你是这只小猪,你还会回来吗?”“不会,不会,我才不会回来呢!我要快点逃跑,不然会被大灰狼吃掉的。”“我会回来的,我要带100 只猪打败大灰狼!”幼儿纷纷回答。“你们真是机智又勇敢的小猪!”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感到惊讶。教师又问:“你觉得故事里的小猪回来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我觉得没有回来,大灰狼还在等。”“我看到天都黑了,小猪都没回来。”幼儿回答道。“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教师表扬幼儿。

开放性提示策略是指教师根据绘本中所出现的故事情境,向幼儿提出开放性问题,代替“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封闭性问题。该提示策略既可以用于故事开始前,教师根据故事封面,引导幼儿对故事内容进行大胆想象与预测,增强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也可以用于探讨逻辑关系紧密、冲突比较激烈的情节。案例中主要涉及幼儿对自己或他人情绪情感、愿望、信念等心理状态的理解与表达。教师运用了开放性提示策略,引导幼儿对小猪会不会真带100 只猪回来展开思考与讨论。从幼儿对“害怕”这一情绪词语的运用中能看出幼儿对小猪的处境与其害怕的情绪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通过“小猪要逃跑”的表达可以看出幼儿能基于故事情境,对小猪的愿望有准确的判断。当教师问如果你是小猪你是否还会回来时,“我要快点逃跑”的回答体现了转换角色后幼儿自己的愿望,说明幼儿能通过当下的心理感受推理小猪接下来的行为,认识到从小猪当下危险的处境来看,应该赶快逃跑。教师可以通过“要”“想要”“喜欢”“想”等词引导幼儿关注故事角色及自己的愿望。“我觉得没有回来,大灰狼还在等”这一对故事角色信念的表达,说明幼儿也能够站在大灰狼的角度,认识到大灰狼真的以为小猪还会回来,仍在傻傻等待。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还合理运用了完成性提示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幼儿体会故事角色当下的心理感受。一名幼儿说要带回来100 只猪打败大灰狼,说明他能够站在小猪的角度去认真思考和解决问题。开放性提示策略的使用基于故事情节,但又不局限于故事情节,能够给予幼儿更大的想象空间,使幼儿可以对故事情节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

4.问题性提示

对话式阅读4:太开心了,母鸡没有被吃掉!

在《母鸡萝丝去散步》这一绘本中,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突然一只狐狸悄悄跟在她后面。教师问道:“发生了什么?”“来了一只狐狸!”“有一只狐狸!”幼儿异口同声回答。教师追问:“你觉得狐狸在想什么?他现在心情怎么样?”“他现在心情很好,他想吃掉母鸡。”一名幼儿回答。“他现在肚子很饿,想吃掉母鸡。”一名幼儿补充道。“都有可能。”教师回答。在绘本中,母鸡走过院子,狐狸纵身一跃,撞到了钉耙。教师问道:“快看啊,狐狸怎么了,他现在心情怎么样?”“他的手扎到钉子了,我觉得会流血的。”“他的脸撞到棍子了,他受伤了,他很难过。”“他很痛,我觉得他都要哭了!”“太开心了,母鸡没有被吃掉!”幼儿纷纷回答。“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母鸡真的得救了。”教师表扬道。教师紧接着问:“那请小朋友们继续讨论一下,狐狸还会跟着母鸡吗?”“可能会吧,也可能不会。”幼儿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问题性提示策略是指教师根据绘本提出“谁”“何时”“为什么”“如何”“什么”等问题,引导幼儿体会绘本中角色的心理状态,推敲其心理状态背后的原因,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案例中主要涉及幼儿对自己或他人情绪情感、愿望、意图、信念几种心理状态的理解与表达。教师运用问题性提示策略,引导幼儿把握故事情节。在故事情节逐步展开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狐狸的面部表情变化以及手扎到钉子、脸撞到棍子等场景感受狐狸的遭遇,通过“心情很好”“很难过”“都要哭了”等情绪情感把握狐狸从开心到难过的心情变化,并以此推测狐狸心情变化的原因及其后续的行为。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狐狸开始时高兴的心情判断狐狸当时的愿望——“他想吃掉母鸡”,通过狐狸一系列的“悲惨”经历判断狐狸会不会继续跟着母鸡——“可能会吧,也可能不会”。教师通过“可能”“也许”“大概”“或许”等心理状态术语引导幼儿表达自己或他人的意图。“我觉得他都要哭了”体现出幼儿已经可以对狐狸的信念有正确的理解与表达,同时也能够站在母鸡的角度为母鸡脱离危险而感到高兴。

5.间距性提示

对话式阅读5:抱抱是什么感觉?

绘本《大熊抱抱》讲述了大熊是一只很温暖的熊,愿意去抱一抱其他动物。在故事的结尾,大熊给受伤的大树一个大大的拥抱。教师提问:“大树被拥抱后,感觉怎么样?”“感觉暖暖的。”一名幼儿回答。“是的,大树感觉好多了,你想要大熊来抱抱你吗?”教师问道。“我想要大熊抱抱,因为大熊很好。”教师接着问:“看来你愿意和大熊做朋友!那你知道被别人拥抱是什么感觉吗?你在什么时候会抱抱别人?”“我知道,是很开心、很温暖的!”“我的好朋友难过的时候,我会抱一抱他!妈妈给我买好吃的,我也会抱抱她。”幼儿争先恐后回答。“原来抱抱是这样的感觉呀,你们喜欢这种感觉吗?”教师问道。“喜欢,喜欢!”幼儿异口同声回答。“你也像大熊一样跟你的好朋友抱一抱吧!”教师说道。

间距性提示策略是指教师借助绘本中的事件,提问幼儿相关的生活经历,将绘本内容与幼儿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实现经验的迁移,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案例中主要涉及幼儿对自己或他人情绪情感、愿望两种心理状态的理解与表达。在案例中,教师运用间距性提示策略,从故事情节延伸到幼儿相关的生活经验,唤起幼儿生活经验中关于抱抱的经历。幼儿通过大熊给受伤的大树安慰的拥抱,即使很生气也依然给砍伤树木的叔叔原谅的拥抱,感受到大熊的拥抱充满温暖与力量。幼儿通过“我想要大熊抱抱”表达自己的愿望,通过“很开心”“很温暖”表达自己在生活中被拥抱的情绪情感,说明幼儿能够把握受伤的大树被拥抱后的感受,并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故事情境联系起来,认识到:在生活中,开心的时候,可以通过拥抱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喜悦;当别人难过或者受伤的时候,可以给他一个温暖的抱抱,他会觉得心里暖暖的,因为自己被拥抱的时候也是觉得心里暖暖的。

二、建议

在对话式阅读中,提示策略的应用为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当以更多的开放式问题代替封闭式问题,与幼儿进行更多良性互动,将对话式阅读的提示策略应用到更多的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心理理论能力提升。

1.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对话环境

对话环境是心理理论充分发展的基础,经常参与对话的幼儿通常心理理论任务完成得较好,特别是那些参与不同观点交锋对话的幼儿会表现得尤为出色。〔9〕因此,教师在与幼儿进行对话式阅读时,可以经常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故事角色的看法,以及自己对故事情节的推理与想象,让幼儿放松下来,愿意进行更多表达。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对话式阅读的五种提示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引发幼儿对故事人物及其心理状态的思考与讨论,引导幼儿进一步推测故事角色当下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并对故事角色后续的心理或者行为进行预测与推理。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与幼儿之间频繁的对话交流,而且可以为幼儿创造宽松的对话环境。

2.运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幼儿识别与理解他人心 理状态

教师可以使用更多的开放式提问代替封闭式提问,使幼儿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故事讲述者。开放式问题相较于封闭式问题更能激发幼儿对故事情节的想象与思考。在对话式阅读中,教师所使用的开放性提示、问题性提示、间距性提示策略都是开放式提问。从故事情节的开展到对故事角色所处情境的理解与思考,到对故事人物心理及行为的推理与想象,再到对生活经验的迁移,这些策略无一不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与积极体验,再辅之以完成性提示策略,有助于幼儿体会故事情境,对自己及他人的信念、意图、愿望、情绪情感等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在对话式阅读中,教师可以巧妙设置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的问题作为补充,将问题设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引导幼儿回答难度适中的问题,促进幼儿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这需要教师非常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才能精准地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3.在对话式阅读中给予幼儿积极反馈

积极反馈是指幼儿在对话式阅读过程中正确回答或者积极回答时得到的反馈。教师给予幼儿积极反馈可以丰富幼儿的成功体验,增强幼儿的信心,而消极反馈则会打消幼儿的积极性。在对话式阅读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回答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得到积极反馈的幼儿在后续共读中会表现得更加积极、大胆与投入。教师的积极反馈不仅能促进幼儿与书本互动,从而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而且能通过故事角色、情节等来拓展幼儿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感知与理解。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将一系列提示策略及对幼儿回答的积极反馈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内心的想法并大胆表达自己,鼓励幼儿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

猜你喜欢
故事情节小猪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可爱的小猪
小小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6-11 15:31:46
小猪家着火了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电影文学(2016年19期)2016-12-07 20:06:50
以《全城高考》为例浅谈校园青春片的探索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三只小猪
大灰狼(2014年2期)2014-04-09 03:59:09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故事情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