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态度的调查研究*

2023-10-28 10:36杨长江孙玉雁苏雪云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态度维度问卷

杨长江 孙玉雁,2 苏雪云**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200062)

(2 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上海,200030)

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孤独症或自闭症,是一种发病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沟通技能和社会互动受损,并伴有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以及兴趣狭窄等。〔1〕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安置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

学前融合教育的顺利开展需多方人员共同努力。毋庸置疑,孤独症儿童家长作为主要利益相关者,其对融合教育的态度至关重要。〔3〕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普通儿童家长的态度同样值得探究。已有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拟对孤独症儿童家长和普通儿童家长关于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以充实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学前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

基于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方法,选取上海和山东两地就读于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机构的孤独症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在调查问卷部分,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共招募到381 位家长,其中,孤独症儿童家长94 位,普通儿童家长287 位。问卷施测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问卷施测对象基本信息

在半结构访谈部分,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进行取样,并注意尽量保证访谈对象中持积极或消极态度的家长比例均衡;尽量兼顾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的影响家长态度的相关变量。共招募到4 名孤独症儿童家长和4 名普通儿童家长参与访谈。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态度调查问卷》,调查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用于收集家长及儿童的基本信息,包括儿童年龄、障碍程度、是否参与学前融合教育、家长身份、家长年龄等。第二部分是在前人制定的量表〔4〕基础上修订的,共19 个题项,用于考察家长的态度。该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计分,1—5 分分别表示从“非常不赞同”到“非常赞同”,得分越高,表明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越积极。

本研究对修订后的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问卷的潜在结构,发现该问卷为三因子结构,因子一至因子三的特征值在1 以上,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3.509%。因此,本研究抽取三个因子,并依次命名为核心观念、潜在益处、潜在风险。经验证性因素分析,问卷模型拟合情况良好(卡方自由度比=2.35,比较拟合指数=0.99,拟合优度指数=0.92,塔克刘易斯指数=0.98,近似误差均方根=0.054)。问卷克龙巴赫α 系数为0.912,各维度与问卷的相关系数在0.693—0.929 之间,问卷信效度良好。

(三)研究步骤

在研究正式开始前,本研究先获取了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受试者保护委员会的批准(伦理审批号:HR391-2021)。为招募参与者,本研究与部分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机构建立了联系,并将家长同意书、问卷通过线上平台发送给家长,回收问卷后,进行评分、统计和分析。

依据问卷分析结果,本研究筛选访谈对象,并进行半结构访谈。每名家长的访谈时长在1 小时左右。访谈结束后,研究者采用主题分析法〔5〕对所得文本进行编码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 和NVivo11.0)对数据进行录入处理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两类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态度的比较

为探究两类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态度的差异,本研究对两类家长的总体得分及三个维度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两类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态度得分的均值、标准差

分析可知,两类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都表现出了较为积极的态度,且孤独症儿童家长的态度更加积极。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6,7〕两类家长在核心观念、潜在益处维度的得分有显著差异,表明孤独症儿童家长更愿意为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付出行动,也更认同学前融合教育的益处。两类家长在潜在风险维度的得分未见显著差异,说明孤独症儿童家长与普通儿童家长对于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的担忧较为一致。国外有调查则发现,特殊儿童家长与普通儿童家长对于融合教育中的潜在益处及潜在风险的态度无显著差异,且特殊儿童家长更担忧融合教育对于普通儿童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8〕

(二)孤独症儿童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态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不同孤独症儿童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对不同年龄段孤独症儿童家长的态度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其潜在益处维度得分和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经事后检验可知,2—3 岁孤独症儿童家长在潜在益处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5 岁以上孤独症儿童家长,4—5 岁孤独症儿童家长的总分显著高于5 岁及以上孤独症儿童家长(详见表3)。

表3 孤独症儿童家长融合教育态度的差异检验(M±SD)

该发现验证了已有相关研究的研究结果。〔9〕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孤独症儿童开始面临更多的挑战,与同龄普通儿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家长对其能否顺利接受融合教育并获得发展的信心也随之下降。

此外,孤独症儿童家长的态度得分在儿童性别、儿童障碍程度、是否参与融合教育和家长身份及家长年龄等变量上未见显著差异。其中,儿童的障碍程度、是否参与融合教育对家长的态度没有显著影响,该发现与以往研究结果相悖。〔10,11〕原因可能在于,以往研究是针对全学段的孤独症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的,而本研究仅针对学前段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相较于其他学段,学前段孤独症儿童尚未因障碍程度不同而出现较大的幼儿园适应差异,因而家长态度并未受该因素影响。另外,未参与融合教育的孤独症儿童往往是因为缺少机会,而非家长主动选择不参加融合教育。因此,儿童是否参与融合教育对孤独症儿童家长态度并未产生显著影响。

(三)普通儿童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态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1.处于不同年龄段的普通儿童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存在差异

本研究对不同年龄段普通儿童家长的态度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其核心观念维度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经事后检验可知,2—3 岁儿童家长在核心观念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3—4 岁、4—5 岁、5 岁以上儿童家长。详见表4。

表4 普通儿童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参与融合教育态度的差异检验(M±SD)

在普通儿童家长中,2—3 岁儿童家长的核心观念更积极,可能是因为该阶段孤独症儿童的症状相对较轻且不明显,对其他儿童的干扰较小。

2.处于不同安置方式的普通儿童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存在差异

对处于不同安置方式的普通儿童家长的态度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其核心观念维度得分、潜在益处维度得分及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不清楚儿童是否参与融合教育的家长在核心观念维度得分、潜在益处维度得分及总分上显著高于儿童未参与融合教育的家长;儿童参与融合教育的家长在总分上显著高于不清楚儿童是否参与融合教育的家长。详见表4。

该发现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12,13〕这可能是因为,参与融合教育的普通儿童家长往往对孤独症儿童和融合教育拥有更具象的认知;不清楚儿童是否参与融合教育的家长可能有一定的融合意愿,并不排斥孩子接受融合教育;未参与融合教育的普通儿童家长因对融合教育缺乏具象认知,融合意愿相对较低。

3.不同身份的普通儿童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存在差异

对不同身份家长的态度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其核心观念维度得分、潜在益处维度得分及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父亲这三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母亲。此外,家长的态度得分在儿童性别、家长年龄等变量上未见显著差异,详见表4。相较于母亲,父亲对融合教育的态度更加积极,可能是因为,母亲往往是儿童的主要照料者,对其成长有更深的参与度和情感,因此更为担心孤独症儿童可能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两类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态度差异的原因分析

结合访谈结果,本研究发现,两类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态度的差异与以下三方面因素有关。

1.与家长拥有的学前融合教育的个体经验有关

孤独症儿童家长对孤独症和融合教育的认知相对系统、全面。他们认为,孤独症是“分谱系的”,“刻板”和“社交障碍”是核心障碍;孤独症儿童是需要被“尊重”“关注”“支持”的。同时,孤独症儿童家长大多对融合教育有所了解,认为融合是“必需的”“有帮助的”“能给孩子支持的”。“我们常在一起聊孩子(孤独症儿童)上学的事,还去听了医院的一些课程,能进(幼儿园)还是要进的”(A01)。

普通儿童家长大多缺乏对孤独症和融合教育的认知,对孤独症的认知往往来源于相关报道或文艺作品。“我有听说过,那种孩子(孤独症儿童)没办法融入到幼儿园生活,比较孤僻”(T03)。在他们眼中,孤独症儿童是“孤僻的”“会打人的”“可怜的”“离不开人的”,孤独症儿童“没法交流”“可能是天才”,或许“有专长”。有部分普通儿童家长从来没有听说过孤独症,大多数家长对融合教育知之甚少。

总体来看,孤独症儿童家长的相关经验比普通儿童家长更丰富,对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更加积极。这与以往相关研究结果相符。如有研究发现,部分普通儿童家长对融合教育缺乏了解,导致其融合积极性不高。〔14〕鉴于此,丰富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和融合教育的认知及亲身体验,有助于提升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的积极性。

2.与家长的利益站位有关

孤独症儿童家长更看重孤独症儿童对正常环境的需要,及在正常环境中的可发展性,希望其拥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可能他(孤独症儿童)有很多方面比同龄人弱,但他在这个环境中就能去关注、去模仿,去跟小朋友玩”(A04)。普通儿童家长比较排斥有消极行为的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倾向于接纳障碍程度较轻、无消极行为的孤独症儿童。〔15〕“有攻击行为的那种(孤独症儿童),动不动就让别的小朋友受伤,那肯定是不行的”(T02)。

不同利益站位使得孤独症儿童家长的态度更加积极。鉴于此,在推动孤独症儿童参与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采用循序渐进的融合方式减轻普通儿童家长担忧,逐步打消家长顾虑。

3.与家长的融合教育期望有关

访谈发现,孤独症儿童家长对融合教育抱有较高的期望,如他们希望获得园方的接纳,希望教师可以给予儿童充分的关注和有效支持,从而促进孤独症儿童在学前融合教育中的发展。“他现在语言方面很落后,想跟正常小朋友一起玩下去的话,挺难的,需要老师经常来提醒他、帮助他,告诉他怎么做”(A02)。

普通儿童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期望则较低,他们也对师资等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希望园方和教师对孤独症儿童的消极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以降低孤独症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个小孩(孤独症儿童)万一动手伤害别人,我希望老师能及时阻止”(T01)。他们更接受半融合的方式,希望普通儿童与孤独症儿童保持一定距离。

不同的期望值使得两类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参与融合教育的态度存在差异。鉴于此,应帮助普通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融合理念,使其意识到融合教育对普通儿童的积极作用,进而提高融合积极性。

三、建议

(一)优化环境,提升普通儿童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的认知

研究者在访谈中发现,普通儿童家长对孤独症群体的印象仍较为刻板,会用“孤僻”“天才”等较局限的关键词来形容孤独症群体,关于孤独症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认知较少。普通儿童家长普遍担忧孩子会受到孤独症儿童的攻击、伤害行为等的消极影响。而已有研究发现,融合环境能对普通儿童的学业、自尊感和自我效能感等产生积极影响。〔16,17〕对此,相关部门可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及新媒体等平台,加大关于孤独症群体与融合教育的科普宣传力度。如就孤独症儿童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科普,提升社会大众尤其是普通儿童家长对孤独症儿童的认知。

(二)整合资源,提升融合教育教师队伍质量

高校应设立学前融合教育专业,从源头培养该领域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的人才培养交集很少,特殊教育专业授课仍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法为主,还有较大改进空间。幼儿园要优化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机制,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两手都要抓。此外,还应吸纳社会力量,如志愿者、影子教师等加入到学前融合教育的组织活动中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完善相关政策,推动影子教师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以促进学前融合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同伴干预,提升孤独症儿童学前融合教育教学质量

在日常教学中,幼儿园教师可多使用以同伴为中介的干预方法(Peer Mediated Intervention,PMI),如请普通儿童与孤独症儿童以两两合作的方式进行游戏,或是请“小老师”来协助班中的孤独症儿童完成学习任务,进而增加普通儿童与孤独症儿童直接接触的机会与时长,提升两者的沟通与交往能力。在此过程中,普通儿童将更好地理解进而真正与孤独症儿童融合,并发展友谊。〔18〕

普通儿童对孤独症儿童的态度也会影响其家长对孤独症的认知和态度。幼儿园可以适时策划普特融合活动,邀请普通儿童与家长参与其中,帮助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家庭建立互助关系,以期逐步改变普通儿童家长对于孤独症儿童参与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提升学前融合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态度维度问卷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问卷网
态度决定一切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