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英 吴慧源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4)
科学的阅读教育有助于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而阅读资源是阅读教育的重要媒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幼儿园重视早期阅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能够为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笔者系统梳理幼儿园早期阅读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和途径,总结资源运用的方式等,供教师参考。
广义的早期阅读课程资源是指幼儿园在构建早期阅读课程时,根据幼儿园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积累的一系列支持和保障早期阅读活动推进的资源总和,包括材料资源、活动资源、环境资源等。本文中的早期阅读课程资源主要是指早期阅读的材料资源。在幼儿园教育场域中,早期阅读课程资源的开发一般是指教师在已有的儿童读物中选择符合本园阅读课程实际的材料,或根据阅读课程需要对原始素材进行改编,形成阅读课程资源体系。早期阅读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契合儿童的发展水平为前提,体现文化的积极方面。
首先,阅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当符合儿童年龄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一般来说,儿童阅读行为发展可划分为陪伴阅读、交互阅读、自主阅读三个阶段,阅读能力的发展可划分为图像辨识阅读、字词记忆阅读、识字能力阅读三个阶段。无论是阅读行为还是阅读能力,均随儿童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而逐步提升。早期阅读课程资源的选择要兼顾二者的发展规律,同时结合儿童身心发育特点,促进儿童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的全面成长。学前儿童的阅读遵循从图画阅读到文字阅读的规律。“图画书阅读,作为影响儿童大脑发育的重要刺激源,必然对婴幼儿大脑功能和结构产生影响。”〔1〕图画书既能满足儿童不同阅读行为的发展需求(陪伴阅读阶段父母主要讲述文字、儿童主要看图;交互阅读与自主阅读阶段,儿童可以通过阅读画面理解故事内容),又能契合儿童以图像辨识阅读为主的阅读能力发展水平。因此,学前教育阶段的阅读课程资源应以图画书为主要形式。
其次,阅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贴近儿童生活,指向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3—6 岁儿童应具备的早期阅读基础一是要积累较丰富的口语表达经验并具有对语音的敏感性,二是具有学习并欣赏书面语言符号的动机,三是具有对文字的敏感性并积累一定的有关文字的知识。〔2〕因此,早期阅读课程资源在内容层面要选择贴合儿童生活经验的儿童生活故事、诗歌、童话等;在语言层面要注意语音的和谐、词汇的丰富、语义的简明,并关注语言的节奏感及文字的难易程度。儿童在阅读过程中通过结合生活经验,加上观察、思考等,完成对字体形状、音调、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逐步提升。如传统儿歌《月亮光光》:“月亮光光,装满箩筐,抬进屋去,全都漏光。”儿歌短小凝练,语言活泼,节奏鲜明,构思巧妙,以儿童视角描写了儿童熟悉且感兴趣的月亮,充分体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既充满童真童趣,又能让儿童在吟诵中对月亮和月光产生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阅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应有效支持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早期阅读课程资源能够帮助儿童获得有益的早期阅读经验,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在进行资源开发和使用时,要处理好早期阅读课程与幼儿园基础课程的关系,不能以阅读课程替代幼儿园基础课程,而应将阅读课程作为基础课程的延伸与补充。此外,尽管早期阅读课程聚焦语言领域,主要通过阅读活动的形式来实施,核心目标是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和阅读水平,但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其他领域,为幼儿园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有效支持。因此,教师可以从基础课程的内容出发,结合相应的主题开展阅读活动。
第一,阅读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纲要》指出,学前教育阶段要“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学前教育课程,它应该是最优秀的人类文化。”〔3〕幼儿园对早期阅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当在多元文化的情境中,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资源库,多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质资源作为课程内容,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儿童树立文化自信,如民间童谣图画书《六十六头牛》《耗子大爷在家吗》,民间传说图画书《十兄弟》《叶限》,民间谚语图画书《麻杆打狼两头怕》等。
第二,阅读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儿童喜欢的故事一般具有以下特质:想象力丰富,充满幻想色彩;动物角色被拟人化;与自身生活经验相关联;作品中有积极正面的角色典范,且最终他们的行为会得到回报或奖赏;为人生带来启迪但不带说教色彩;有快乐的结局。〔4〕有些中国传统故事有精彩的情节、绚烂的想象,但不符合新时代的价值观,难以吸引儿童。目前已有不少创作者致力于对这些资源进行重新审视和适当改编。杨志成的图画书《七只瞎老鼠》就是一个经典的改编案例。故事文本来自中国传统故事《盲人摸象》。作者在进行改编时,极富创造性地将故事中的盲人形象改为七只瞎老鼠,以动物为主角,更加吸引幼儿。又如壮族民间故事《一幅壮锦》,表现了中华儿女不畏艰辛、百折不挠,为了完成梦想而勇于付出的宝贵精神。这个故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好的改编基础。不过,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原始故事篇幅较长,又有仙女因喜爱老妈妈刚刚织好的壮锦,用一阵风把它卷走的情节,不符合学前教育阶段要对儿童进行正面引导的要求。《广西学前儿童壮汉对照早期阅读课程》的创作者在选取这个故事时对其进行了适当改编,以文图共同叙事的形式重述故事,并将适合图画表现的内容交由画面传达,缩短了文字篇幅,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5〕创作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的图案融入画面,满足了儿童读图的视觉需求和审美期待。故事保留了三段式的民间故事经典结构,使儿童在重复的结构中对故事进行准确预测,获得阅读的成就感,同时多用短句进行叙事,使儿童更清晰地理解故事情节。此外,创作者将“风吹走壮锦”的情节处理为“仙女借走壮锦照着织,织好后归还壮锦”,对角色的行为进行了积极、正面处理,符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从内容来源上看,幼儿园早期阅读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已有儿童读物中选择,二是对原始素材进行改编。相对来说,前者更容易在短期内实现,但会受已有资源的限制;后者能更好地契合阅读教育的目标,但对改编者的创作能力有较高要求。
从已出版的儿童读物中选择适合学前儿童的图书,是早期阅读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早期阅读课程资源应以适合学前儿童阅读的图画书为主,而在对图画书进行选择时,可从读者对象、图书材质、主题内容等方面来考量。
根据所面向的读者年龄不同,图画书的创作形式和内容有很大区别。幼儿园在选择早期阅读课程资源时,应重点关注婴儿图画书和幼儿图画书,即主要为0—6 岁儿童创作的图画书。
在图书材质方面,适合儿童阅读的图画书有纸质书、布书、塑胶书、感觉触摸书等多种类型。这些材质丰富的图画书是早期阅读课程的宝贵资源库,能够丰富儿童对图书的认知,提升儿童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教育目标因龄选材、灵活施教。
就图画书的主题内容而言,可大致分为文学类图画书和知识类图画书。其中文学类图画书可借鉴儿童文学体裁的分类标准,细分为儿童诗歌类、儿童散文类、童话类、神话类、儿童生活故事类等。儿童诗歌因其篇幅短小、韵律感强、节奏明快、趣味丰富,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的语言学习和阅读启蒙。童话、神话与儿童生活故事的阅读可贯穿在整个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散文则相对更适合中、大班幼儿阅读。对文学类图画书的选择,可以从人物、背景、语言以及儿童视角四个方面来进行。〔6〕教师要多选择品质优良、适合学前儿童阅读的图画书,如富有中国文化特色、表现当下儿童生活的原创图画书《团圆》,改编自中国北方童谣的《一园青菜成了精》,改编自长沙童谣的《月亮粑粑》,等等。知识类图画书可分为科学知识类、社会类、艺术人文类等。〔7〕在选择早期阅读课程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图画书的类别、图画的艺术效果,同时结合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五大领域,基于实际应用的视角,将图画书阅读融入儿童的一日生活之中。
本文所说的改编是指幼儿园在早期阅读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为契合阅读教育的目标,对搜集到的原始素材进行加工和改造,使其更加适合学前儿童阅读。改编者可根据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需求,挖掘内容积极的优秀本土文化,以适合学前儿童接受的语言进行重述。
选择合适的民间传说进行改编,是幼儿园早期阅读课程资源开发的常见方式。优秀的民间传说包含瑰丽而丰富的想象,描述人们如何理解自然万物,如何追求和实现美好理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师对这些原始素材进行改编,一是要注意贴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语言尽量自然活泼,简洁规范,适合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必要时可对原始材料加以补充描述,以增强材料的吸引力。在完成文字层面的改编之后,为文本配上合适的插图,会更加符合儿童的早期阅读需求。二是要对民间传说中不符合当下要求的意识观念等进行纠正,增加其艺术价值,使其更加符合当代儿童的阅读需求。
不同的地域和民族都有丰富的传统习俗。这是构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例如,每到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广西各族人民都会依传统习俗制作五色糯米饭。人们用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色素把糯米饭染成黑、红、黄、白、紫五种颜色,象征着五谷丰登,寄托着生活美满、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对于当地学前儿童来说,香甜可口的五色糯米饭是他们熟悉的食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五色糯米饭的来历已经不再是人所共知了。有幼儿园组织教师多方搜集资料,完善这一传统习俗的来历,又将这些原始素材进行适当改编,方便儿童阅读。在阅读故事的同时,教师还组织儿童用不同植物的树叶和鲜花进行科学小实验,探索色彩的变化,又组织儿童体验制作五色糯米饭的乐趣,开展了一系列传统习俗主题活动,使其成为园本课程的一部分。
课程资源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载体和实现条件,是课程得以由构想变成现实的条件保障。在幼儿园里,教师应将精心开发的早期阅读课程资源有机融入幼儿园课程,帮助儿童认识图书,爱上阅读,既发展儿童语言领域的核心经验,又能够促进儿童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
1.早期阅读课程资源在幼儿园各类活动中的运用
《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园中的活动按照性质可以划分为集体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各类活动都可以充分利用早期阅读课程资源。教师可以依据儿童五大领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适宜的早期阅读课程资源,以游戏为基本形式,组织集体教学活动,与儿童进行互动。游戏活动是儿童自发、自主、自愿、自由,伴随着愉快的心情来获得经验的活动形式。早期阅读课程资源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各类游戏活动中,如投放在班级阅读区的阅读材料,可以作为语言表演区儿童创编活动的素材,作为美劳区儿童绘画或手工制作的参照,作为建构区儿童搭建作品的拓展指引,等等。早期阅读课程资源出现的方式取决于课程资源在儿童学习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一日活动皆课程。早期阅读课程资源可以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是对儿童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需要注意的是,早期阅读课程资源在各类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无孰轻孰重、谁先谁后之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各类活动有机整合、相互渗透,成为彼此的延伸和补充,共同为儿童形成更完整的经验体系服务。
2.关注幼儿园适宜的阅读空间和阅读氛围的营造
在幼儿园中,教师不仅需要用润物细无声的各类活动来引导儿童学会阅读,更重要的是,要以早期阅读课程资源为载体,为儿童创设阅读的空间和氛围。一是有目的地创设阅读空间,优化阅读环境,确保环境安静舒适,以悦纳的态度鼓励儿童的阅读行为,让儿童充分感受到书无处不在,随地可取,随时可读。阅读行为经常得到教师的积极肯定和回应,可以激发儿童阅读的积极性。阅读空间除了投放纸质图书外,还可以引入视听资源(如电子书),丰富阅读形式,投放笔、纸等创作材料,通过画、说、演、手工制作等形式丰富儿童的表达体验。二是开展以阅读为主题的节庆或特色活动,如图书漂流活动、每周好书分享、家庭自制图书比赛等,将早期阅读课程资源转换为可与儿童积极互动的活动,甚至可以与园外的图书馆合作开展活动,扩展儿童的阅读范围。三是进一步丰富幼儿园早期阅读课程资源库。幼儿园应当突破早期阅读课程资源库仅有纸质资源的桎梏,重视对电子资源、应用性资源(如阅读案例、课件、活动设计方案)等的开发与利用。
3.将家长纳入幼儿园早期阅读课程资源运用的队伍
建立一体化的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教育培养机制,形成良好的家园互动,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实现幼儿园阅读教育与家庭阅读教育的有效衔接。首先,开展丰富多样的家园互动阅读活动,为家长使用早期阅读课程资源提供科学指引,确保家庭亲子阅读的时间、空间,同时积极利用现代媒介手段,为家长提供分享亲子阅读经验的交流平台。其次,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媒介,把更多优质的阅读资源推介给家长。例如,有幼儿园请家长和孩子共读经典图画书并录制音频,教师精选优秀的音频上传至幼儿园微信公众号,供家长收听。最后,充分发挥家长社团的作用,如妈妈故事团、亲子戏剧社等与阅读相关的社团,打破班级、年级的界限,共享家长资源。
在早期阅读课程资源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处理好资源数量与运用质量、经典传承与自主原创、活动预设与活动生成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资源数量与运用质量的关系。早期阅读课程资源的数量会影响早期阅读活动的质量。资源的内容丰富、种类多样,自然能够给予教师更多的选择可能。不过,和数量相比,资源运用的质量更为关键。例如:幼儿与阅读资源的互动,不仅可以读,而且能拓展出画、讲、编、演等不同的互动方式;阅读资源运用不仅可以发生在园内,还可以拓展到家庭、图书馆、社区活动室等空间。教师更要关注早期阅读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质量,以轻松愉快阅读氛围的营造、高质量的语言输入与回应、多样化的活动组织形式等方式,最大化地发挥早期阅读课程资源的效果。
二是处理好经典传承与自主原创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早期阅读课程资源中的经典传承,发挥着将文化植根在幼儿内心深处、激发其文化自信、增强其文化归属感的重要作用。尤其当下,我们强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早期阅读课程资源中的运用,依托阅读让幼儿更好地感知和体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等内容,并在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文化经典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运用并不是生搬硬造,而是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和接纳方式。与此同时,教师和幼儿在早期阅读中可以大胆进行自主原创,基于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去大胆表征,基于对阅读素材的理解去大胆创作,将这些充实到早期阅读课程资源中。
三是处理好活动预设与活动生成的关系。将早期阅读课程资源转化为早期阅读活动,成为助力幼儿成长与发展的载体和实现条件,才是真正发挥其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活动预设与活动生成并不是割裂的两端,二者是并存的并可能相互转化。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必有预设,而预设的源头可能就是幼儿的生成。早期阅读课程资源运用是没有固定的形式要求的。因此,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切不可机械死板,而是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实践智慧,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需要,灵活调整。同一年龄段、同一班级中的每名幼儿都是真实而鲜活的个体,存在个体差异。教师需要在活动组织中既关注全体幼儿的整体发展,又重视促进每名幼儿在已有水平上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