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渊源、价值意蕴与现实路径

2023-12-10 01:36刘平
关键词:理论渊源现实路径价值意蕴

刘平

摘 要:世界正处于百年变局,在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升级、社会转型、生活方式变迁、国际力量对比等出现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应对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体验式教学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对这些挑战的重要探索。体验式教学既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启发,也得益于美国杜威等學者的体验式学习理论。它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政课理论知识内化为立场和价值观;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人生问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育完整的人,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通过生活体验、情境体验、红色资源体验、艺术活动体验等形式,可以有效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更好培育立场坚定、自主能力强、富有担当的时代人才。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理论渊源;价值意蕴;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210(2023)03-0122-07

在世界正处于百年变局的背景下,在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升级、社会转型、生活方式变迁、国际力量对比等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变”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特征,机遇与挑战同在,困难与希望并存,如何在充满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应对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严峻考验。这些变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表现在:一是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丰富与课堂传播知识方式的挑战,二是思政课理论知识如何内化为学生的立场与价值观,三是如何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使学生成为富有独立处事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些要求不可避免地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亲和力带来挑战。在此背景下,体验式教学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益探索。

目前,国内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学、职业教育、审美教学和中小学教育,把体验式教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的研究成果还较少。所以本文将着力探讨体验式教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渊源、价值意蕴与现实路径,以期增强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体验式教学的理论渊源

随着师生间主客体关系探讨的深入,体验式教学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逐步受到学界的关注。体验是指亲身经历后取得认识的活动过程,即借助亲身经历获得感性认识以及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对理性认识升华的过程。体验与实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体验侧重亲身实践,而实践既可以指亲身实践也可以指他人的实践。体验式教学的要义在于把体验式学习方式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的目标、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得到体验与感悟,在体验活动中学习与成长。因此,体验式教学从教材的理论知识出发,以学生体验活动为中心环节,以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获得知识、获得体悟为目标,包括了学习、思考、体悟等阶段。体验式教学是把知识和体验、抽象与具体融合为一体的教学活动,是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也是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与领悟相统一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体验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身接触到周围的真实环境,有利于他们运用教材的理论知识分析外在的客观环境,处理好理论抽象与现实具体之间的逻辑矛盾。通过体验,让学生感知现实,有利于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验证理论的真理性与价值性。体验式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及一些学者提出的体验式教学理论具有内在的渊源与联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理论渊源。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现实生活是人的实践性产物,是现实的、感性的。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感性认识,经历感性认识之后升级为理性认识,最后再回归实践。由此,人类认识的完整过程就包括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并在如此循环往复和螺旋上升中不断深化。人的思想认识不但来源于实践,而且其现实性和此岸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没有实践,理性认识就不能得到检验和深化,理论本身就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就是理论推动实践并实现其自身价值的过程,就是把理性认识向群众宣传进而掌握群众、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过程。如果不能让群众理解理论魅力、掌握理论精华,那理论就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因此,让群众在实践活动中体悟理论的真理性,理论才能真正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近代以来把体验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学者有美国学者杜威、勒温、罗杰斯、皮亚杰、大卫·库伯等。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提出“做中学”的经验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感性经验不断改造与重组的历程。大卫·库伯在《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一书中提出四个阶段的体验式学习过程,认为“学习应是由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与行动应用所组成的完整过程”,这四个环节是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学习活动过程,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而体验式教学的精髓就在于通过创造具体的感性情境,把教材中“抽象的学术观念”转化为在生活中能够感性确证的“具体事实”,让学生在感性体验中,内化所学理论知识,并应用于现实生活过程。

二、体验式教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渠道极其丰富,他们的眼界、认知水平不同往常,所面对的生活世界异常复杂,多元文化活跃于网络空间,各种信息充斥自媒体平台,不同价值观跌宕交加,学生如何坚定科学的立场,如何独立发现、分析与解决人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仅是学生的生活课题,也同样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课题。这使得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不能满足课堂和学生需要。作为承担培育学生科学立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使命的高校思政课,如何更好地增强教学实效,如何采取一种更加合乎时代需要的教学模式,是其必须面对的时代挑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模式,逐渐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思考和实践的主题,其育人价值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

首先,把体验式教学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教学中把理论知识内化为科学的立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刻领略生命存在的意义。从感性升华到理性是人树立具体价值准则的现实路径。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强调人应该理性地生活,但如何才能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这需要返回到感性生活中才能找到答案。理性思維无法代替具体的感性事物和具体的感性经历,感性活动让人获得具体认识与感知,未经感性生活验证的价值立场、价值准则和处世方式往往不能深入学生心坎里。马克思认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意识形式的改变不能只靠说教或精神批判,而应通过在现实环境中的体验来实现。虽然人是社会化的产物,但人并不是一出生就是社会化的人,人要通过具体的社会环境体验活动,而且只有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多次重复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才能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内化为思想意识与能力。离开了具体的社会环境,离开了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人将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体验式教学方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与体验思政课理论知识的魅力,自觉把思政课理论知识内化为审视人生问题的立场、判断人生机遇与挑战的观点和方法,并内化为引领现实生活的重要思想动力。

高校思政课理论知识更新和课程使命要求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增强立德树人实效。高校思政课教材的理论知识以抽象概括与理论提升的形式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这些理论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理性的,也是抽象的。如果只是就课本而课本,未能在历史情境中讲解高校思政课理论知识,那么学生就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因此,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不能只是局限于抽象的、高度概括的教材知识的理论说教,而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体验中把抽象的教材知识具体化,把教材的抽象理性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还原为具体的生活背景,而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过度拘泥于理论宣讲,由于学生缺乏生活体验,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也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是有限的。忽视感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只能让高校思政课教学成为抽象的外在的理论说教,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因此,应努力把社会、生活与课堂结合起来,通过多样体验让学生获得价值认同与立场归属。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也是运用理论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以理论武装学生并成为推动实践活动的重要物质力量的过程。所以,把体验式教学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是要突破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强调在具体的情境体验中将思政课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对于增强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具有重要价值。

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具体的体验活动中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价值何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努力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世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世界怎样运转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同背景、不同立场的人的解答都是不一样的。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如果只是停留于理性层面,是缺乏说服力的,也是无法入心入脑的。只有让学生在感性的现实生活中感受高校思政课的科学性,才能增强他们学习思政课的自觉性。

其次,把体验式教学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创造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把体验式教学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是提升我国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探索。“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教育不能给学生以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在具体情境下独立自主地做出选择和解决问题。教育的内在魅力在于激发,而不是灌输。说教式教学模式只是把学生当作客体,当作被动的接收器,它片面地强调教材的知识讲解,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最重要的归宿点,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长期以来,说教式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教条化、抽象化的理论式说教,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损害了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近几年,在党中央的重视下和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有所增强,但与理想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互动性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特性,体验式教学可以极大促进师生互动,关照学生的成长,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理论知识的认识与感悟,最终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

再次,体验式教学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培育完整的人。完整的人不是指四肢健全的人,不是指没有缺点的人,而是指人是感性和理性共同组成的生命体。人既是感性存在,也是理性存在,是感性与理性并育的存在体。一方面,人是由肉体组织构成的感性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现实的、能够凭借感官观察到的人。生命存在是人类活动的首要前提,人类活动的首要目的在于维持生命存在。为了维持生命存在,人必须进行物质生产等实际活动。这一切都是在感性范围内实现的、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凭借感官达成的。另一方面,人也是理性存在。亚里士多德提出,人具有三端,即天赋、习惯和理性,而“理性实为人类所独有”,是人的“行为准则”,他强调理性是人类所独有的,是体现人类灵魂的根本支点。人是社会中的人,是理性主导下的人。正因为理性原则,社会规则才得以确立,道德准则才得以遵守,法律的实施才成为现实。虽然人在现实生活中更多以感性体现出来,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理性形式存在。在现实生活中,理性占据主导地位,引领人类的生活,主导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人往往表现出一种理性的存在。”理性让人根据现实生活条件约束自己的行为,促使人的行为更加客观和现实。

完整的人要求感性与理性并育。从现实生活的实际表现看,感性和理性都是人的重要特性,并存于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只有二者相互结合,人才能够完整准确地认识世界、把握人生。人类生活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理性或单纯的感性,感性与理性总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在重视理性的同时,不能把理性绝对化,不能过度强调理性对人的指导作用。只有坚持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才能促进人性的完整。

只有立足完整的人,高校思政课才能真正实现“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一方面,完整的人要求发挥感性的具象作用,要求把感性作为思政课的着力点,制定合理的可行的教学策略,从感性入手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让学生在感性体验中体悟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价值。融感性与理性为一体的人在成长的路上不仅要发挥理性的引领作用,也要发挥感性的直观作用。另一方面,完整的人要求高校教育把培养感性与理性并存的人作为价值归宿。教育虽然重点在于培养人理性思考世界的能力,但如果忽视感性体验,人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将存在缺陷,富有“火花”的理性思考能力将无从谈起。如在城市化进程中,在“三个屏幕”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深受虚拟生活的影响,对现实生活的思维方式被定格化,未能理解农村生活,未能感知农业劳动的艰辛,未能感知大千世界的美好,未知一年四季长什么植物开什么花,他们对世界缺乏感知,犹如“夏虫”不能“语冰”、“井蛙”不能“语海”,又怎能培育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壮志雄才?只有把人培育成为富有感性和理性思考能力的人,才能成为健康的完整的人。体验式教学基于人既是能感知世界的人又是能理性思考的人(即完整的人),不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也强调把理论知识内化,从而着力培养完整的人,这对于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三、体验式教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路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這表达了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高校思政课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最根本取决于怎样才能“得法”。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根据教学内容、社会变迁、学生思想状况等因素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体验式教学就是实现理想教学效果的有益探索。所以要努力把体验式教学融入高校思政课,通过生活体验、情境体验、红色资源体验、艺术活动体验等体验方式,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高校思政课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第一,通过生活体验,发挥高校思政课对生活世界的引领作用。生活体验就是以理论知识为指导,以生活体验为主题,以生活逻辑为主线,以增强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理论知识的感悟为目标的体验活动;就是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理解高校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科学性与现实性,从而自觉认同高校思政课所传授的理论知识、理论立场和理论宗旨。理论引领学生,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获得价值认可,引导学生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这是生活体验作用得到发挥的有力验证。高校思政课理论知识是否能对学生起到引领作用,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回归到现实生活才能得到验证。因此,只有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才能指导学生在各种复杂的事件中抓住问题的本质与关键。

生活体验包括日常生活体验、社会公共生活体验、职业生活体验等内容的活动体验。日常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性构成部分,日常生活体验是生活体验的基础部分。日常生活虽然细微琐碎,但却是人们感受最深、与人的生命联结最紧密的具体生命活动,所以日常生活体验给人带来的感受是最直接的。日常生活体验能让学生认识到高校思政课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空洞理论,而是关注衣食住行的现实生活理论。日常生活的主要载体是家庭,家庭是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因而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对于日常生活体验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日常生活体验,引领学生感受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安全、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日常生活变化,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理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空洞的说辞,而是实实在在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只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深切感受到。例如,新冠疫情肆虐三年来,高校思政课就努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切实感受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人民立场与民族情怀,自觉树立民族责任感与大局意识,理性看待社会利益与个人得失,自觉抵御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旗帜鲜明地树立价值观高地,并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社会公共生活体验,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社会生活状况,从社会层面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与政策,认同高校思政课的社会性与人民性,形成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社会公共生活体验,能让学生多了解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如学校生活、网络生活、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公共安全、公共设施维护等,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社会公共生活的良好秩序,感受我国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状况,增强他们对社会发展的认同感,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坚定践行者。

职业生活体验,一方面通过走访全国劳动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了解我国优秀职业教育案例,让学生看到无论何种劳动都能出“状元”,都能得到社会的尊重,从而发挥模范人物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职业实践活动,如考察工厂企业、体验农村劳动生活等,让学生看到我国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场景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努力。通过职业生活体验,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的社会价值,认识到劳动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参加社会劳动的积极性,让他们树立劳动平等观念、劳动光荣意识,培育他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激发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同样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要通过职业生活体验,让学生理解解决就业问题就是解决民生问题,是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

第二,通过情境体验,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情境体验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通过情境体验活动获得感知与感悟的教学活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在情境中参与相关情境体验活动。其中,教学需要是情境体验的前提条件,引起价值思考或情感共鸣、深化思想认知与感悟是情境体验的作用支点,学生的认知与知识结构是情境创设的焦点,创设能引起共鸣的现实生活情景是情境体验的中心环节,而合作与探究则是情境体验的基本方法。因此,情境体验教学应重视教学情境的设计,只有精心设计,创设合乎学生认知与经历的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情境认同与情感共鸣。情境体验应包括两个阶段,即学生直观亲历体验阶段和反思升华阶段。一是创设时空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推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蕴藏在情境中的感性现象加以充分感知与认识;二是对所体验的感性现象进行思考、理解与领悟,从情感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解与认同,进而从行为上进行规范与践行,最终实现学生思想的深化与升华。

第三,發挥红色资源体验的育人功能,增强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实效。红色资源体验就是依托红色博物馆、红色教育实践基地、VR红色资源体验馆等创设红色情境课堂的现场体验活动,它可以帮助学生回顾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让学生感受历史故事和革命经历,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其作用在于发挥红色精神的育人功能,创造红色精神体验活动育人新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可以借助红色博物馆和展示馆等,建设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践基地开展红色主题理论宣讲、红土地支教、寻访革命遗迹等活动,让学生感悟革命精神,增强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构建红色资源网络平台,扩大学生通过网络体验红色精神的实践活动,促进红色资源体验的普及,增加红色资源的体验机会。总之,要努力通过多途径的红色资源体验,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 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使命感,增强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第四,通过艺术活动体验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艺术活动体验是一种直观的生命体验,是对生命与生活直接的感知与体会。红色歌曲形成于革命进程中,深刻表达和宣传了革命年代的革命意志、革命精神、民族情怀和高尚人格,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与团结群众的作用。红色歌曲具有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等特点,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倾听和吟唱红色歌曲,让学生体会红色歌曲的昂扬豪迈,体会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所蕴藏的英雄气概以及坚不可摧的气势,从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美术作品具有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可以开展以红色文化、党史等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创作和赏析活动,通过作品的构图、色彩、造型和高超技艺呈现革命文化,描绘出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必胜信念和革命豪情,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让学生在红色美术作品创作和赏析中学习革命历史、感悟革命真理,实现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目的。红色影视具有形象性、艺术性等特点,可以通过创作或剪辑短片、微视频等艺术活动,将红色影视融入思政课,以艺术作品的形式,梳理众多革命英雄、优秀党员、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借助电影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把鲜活的思政案例呈现给学生,增强他们对思政课的认知与感悟,形成向优秀人物、革命英雄学习的良好风尚。

结 语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亲和力的重要探索。把体验式教学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悟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魅力和人文价值,有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科学的立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宗旨的理解,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The Theoretical Origin, Value Implication and Realistic Path of Integrating Experiential Teaching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P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Quanzhou Arts and Crafts Vocational College,

Dehua Fujian 362500, China)

Abstract: The world is undergoing a century of chang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social transformation, lifestyle changes, international power comparison and so forth,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cope with and deal with complex problems poses severe challenges 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eriential teach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xploration to cope with the challen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Experiential teaching is inspired by both the Marxist view of practice and 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of scholars such as Dewey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helpful to guide students to think and solve life problems independentl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It is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complete people and enhancing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Through life experience, situation experience, red resources experience, artistic activities experience and other forms, we should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better cultivate talents with firm stance, strong independent ability and ful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experiential teaching; theoretical origin; value implication; realistic path

猜你喜欢
理论渊源现实路径价值意蕴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互联网+出版”的现实路径及发展前景研究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论《毛诗正义》的情志观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与培育路径研究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现实路径选择
从马克思主义透视“四个全面”的理论渊源
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渊源
读懂名师
毛泽东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独创性的三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