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农民美好生活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2023-12-10 19:39曹均学邵俐蓉
关键词:基本路径美好生活

曹均学 邵俐蓉

摘 要: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我国老年农民美好生活面临物质生活不够富足、精神文化生活不够富有、生活质量还不够优质等诸多困境。只有健全老年农民美好生活体制机制,营造孝老、敬老、爱老的优良社会环境,增强家庭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形成国家支持、社会协调、家庭伦理“三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为老年农民美好生活提供有效供给和力量之源,才能切实提升老年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实现老年农民的美好生活愿景。

关键词:老年农民;美好生活;基本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210(2023)03-0083-06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一部党史就是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近年来,学术界围绕新时代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就如何缩小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但研究中对老年农民重视不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虽然中央实施了如精准扶贫在内的一系列富农惠农强农政策举措,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但对老年农民的生活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而正是这部分老年农民,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贡献了他们的既得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为助推我国城镇化建设,支持子女进城务工,他们又默默承担了农业生产。一言以蔽之,老年农民从青年时代起,就不辞劳苦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现如今却没有充分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红利。因此,帮助老年农民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仅是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的现实需要,也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质要求。

一、满足老年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社会建设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优良作风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提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指出“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生活问题作为党和政府的根本任务”,并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切实做好民生工作提供物质基础。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五有”目标,致力于在社会建设中增进民生福祉,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民生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七有”目标,民生范围不断扩大,民生地位不断提升,民生投入空前扩大,民生质量不断提高,民生功能更加完善。总的来说,建党百年来,正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得以不断提升。现阶段,要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在发展中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而老年农民是农民中的重要群体,满足老年农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在现代化建设中促进发展均衡性的高点定位,更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二)满足老年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价值旨歸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老年农民对未来美好生活有了宽领域、高层次、多元化诉求。首先,农民美好生活包括获得更高的可支配收入、更安全的粮食、更宜居的环境、更便捷的交通和水利等物质性需要,这也是老年农民的基本需要。其次,由于老年农民长期以来经济收入偏低、社会交往面较窄,所以其美好生活也包括社会认同、社会尊重、医疗服务及养老保障等社会性需要。再次,老年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生活单调,“为子女而活”的思想观念深厚,所以其美好生活还包括精神文化、心理认同和责任意识等生活性需要。总之,伴随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老年农民美好生活的愿景也在不断提升,改善老年农民生活状况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实现老年农民美好生活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合乎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走向。满足老年农民的“五性”需求(即对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的需求),有利于逐步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三)让老年农民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要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农民是我国数量多、贡献大、影响强的重要群体。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为我国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大量青壮年农民选择进城务工,老年农民又积极承担农业生产,弥补了我国农业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缺陷,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足,致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老年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不仅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直接影响了老年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现如今,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在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的背景下,老年农民在物质富足、精神富有和生活质量提升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理应受到政府关注、社会关怀及家庭关爱。让老年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度幸福晚年、实现美好生活需要,既是党的执政理念和宗旨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二、现阶段老年农民美好生活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未富先老,物质生活不够富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现如今,我国老年农民群体具有“未富先老”的特征,这对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带来一定的挑战。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8.7%,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50%。其中,乡村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分别高出7.99%、6.61%。可见,乡村的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而且,比较视域下的老年农民无法像城镇老年居民那样,拥有稳定的收入和退休金来保障晚年的美好物质生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 482元,实际增长2.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600元,实际增长4.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 385元,实际下降0.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 896元,实际增长4.3%;且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在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方面差距较大。由此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收支差距明显,老年农民的物质生活和医疗保健方面还缺乏有效保障。由于农村在医疗保健方面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农村医疗基础设施较差、医务人员素质较低、医疗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等因素的叠加,农村老人患病率高、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比较严峻,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此外,农村土地的生计保障功能不断弱化,也影响着老年农民在物质生活上的满足。一方面,农民土地的有偿征用和转让,使得老年农民难以继续靠土地作为其生产资料。另一方面,老年农民逐渐丧失劳动力,难以继续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使得老年农民在经济收入方面也缺乏保障。

(二)精神文明程度不高,精神生活不够富有

一方面,由于老年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对精神文明的认识、理解比较淡薄,较缺乏精神引领;另一方面,老年农民物质生活还不够富足,导致其精神文化消费较为单一,对公共文化建设的要求不高,较缺乏精神食粮。虽然我国有县级社区教育学院1 457个(老年教育学习点在689个县、4 856个乡镇、26 698个村落地),公共图书馆3 215个,群众文化机构43 531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32 524个,馆办老年大学670个),但是有效利用率较低,尤其是乡镇文化站、阅报栏、文化广场等文化惠民服務设施的实际利用率较低。如何构建与老年农民文化层次相适应、文化需求相对应的精神产品,满足老年农民的精神需求,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当然,现阶段造成老年农民精神生活不富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老年农民的物质生活富足程度还不够高,导致其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缺乏强有力的物质支撑。二是农村基层干部对老年农民精神生活重要性的认识还存在不足,问题意识不够强、措施不够有力、方法不够得当、文化建设自觉性相对不高,尚未充分调动老年农民参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三是老年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加上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投入相对不足、教育链还不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发展不充分,使得他们精神需求的内驱力不足。四是社会方面,缺乏政策宣传指导以及相应的社会救助和志愿服务,导致老年农民缺乏一定的社会帮扶。

(三)生活环境有待改善,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现阶段,老年农民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了农村地区原有的生态环境,生活污水和汽车尾气排放量的提高,造成了空气污染和环境破坏。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较东部地区来说不够优越,这对提升农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老年农民的生活水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人文环境方面,老年农民收入少、生活压力重,社会交往参与率低、缺乏社会竞争力。另外,农村“空心化”问题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以致逐渐出现人口断层,年轻人纷纷离开,使得只有少数老人留守的农村死气沉沉,这些情况导致老年农民身体健康状况有待改善、心理健康也有待提升。在生活条件方面,我国农村生活设施建设欠账太多,这主要体现在缺乏配套监督机制、资金投入不足、专项资金使用监督力度不够、农村基层工作还不积极、饮水安全和道路建设两大工程与各地建设进展不一等方面,导致老年农民生活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生活方式方面,老年农民生活方式相对单一、健康意识还不够强,这主要体现在老年农民的饮食习惯还普遍停留在吃得饱、吃得“好”,并不太关心吃得健不健康,未关注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使得老年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幸福感也有待增强。

三、构建老年农民美好生活的路径选择

(一)健全老年农民美好生活体制机制,实现“老有所养”

改革开放至今,党和国家已出台和实施了大量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并且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面临发展中的诸多新矛盾、新问题,既要着眼于解决现存问题,又要未雨绸缪,不断满足老年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制度层面,针对老年农民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问题,首先,要立足于老年农民的美好物质生活需要,建立新的收入增长机制,实现农村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老年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具体而言,东部地区老年农民非农化的程度较高,可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东部老年农民的幸福指数。中西部地区老年农民仍以农业为主,可立足当地自然资源、民俗文化和优势产业,重点培育高质量的生态农业和文创农业、旅游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着眼于共同富裕,进一步发挥互联网普及、数字普惠金融的增收效应,进而实现经济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其次,要着眼于老年农民的整体物质生活保障,以探索构建共富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完善养老事业的制度政策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强化养老服务人才和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还要大力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构建一体化的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针对老年农民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问题,要完善乡村文化体制机制,健全乡村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以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满足老年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要进一步提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面向老年农民的免费开放程度,丰富老年农民的精神生活。针对老年农民在生活环境方面的问题,要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农村自然环境保护机制,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提高老年农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在资金投入层面,针对收入还不够高、生活设施还有所欠缺的问题,要进一步提高老年农民基础养老金待遇,尤其需要加大中西部留守、独居、贫困、残疾等老年人的转移支付力度,以及老少边穷地区老年农民的资金倾斜力度;还要优化财政金融资金投向,提高财政支农、涉农信贷和农业保险对老年农民的服务能力,提升老年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针对精神文化生活不够富有的问题,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提升农村教育文化水平,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针对农村自然环境方面存在的不足,要加大科技投入,将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并服务于乡村治理,提高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推动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升农村自然环境治理水平,为老年农民提供更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在法律层面,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法律法规体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还要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法律规定,以法治方式有效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良性互动,克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乱象,保障老年农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确保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且行稳致远。

(二)营造孝老、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实现“情有所寄”

良好的社会支持既能让老年农民获得各种形式的帮助,增强与他人的情感,提升个人自尊,也能使其获得更多的资源,缓解身心压力,培养向上向善的心态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针对老年农民物质生活方面的不足,要通过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为老年农民提供经济支持、医疗服务和生活照料。一是联合民间和社会各界力量举办公益慈善活动,为老年农民捐款捐物,并由群众监督其有效规范使用,由相关法律法规作制度保障;二是由专兼职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定期提供医护保健类服务,因为健康服务是老年人延续生命、保持生命健康的生存型需求,老年农民最需要的就是上门看病服务和身体康复服务;三是增强社会服务性,提高社会服务意识,定期组织社会志愿服务,由专业人士或经过培训的志愿者为老年农民提供日间照料服务。

针对老年农民精神生活方面的不足,要走高质量精神食粮供给之路,以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满足老年农民精神文化需要,降低老年农民的孤独感,丰富老年农民的精神世界。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消费的深度融合,创作出老年农民所需要和适合的精神文化产品,为老年农民提供高质量文化消费与服务供给;二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创新公共文化发展模式,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重心、资源和服务向农村转移,尤其是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让老年农民由文化“温饱”走向文化“小康”,且这种小康要充分重视乡土性,要贴近老年农民生活、满足老年农民实际精神文化需要,不宜过度模仿城市或脱离原有生活方式;三是开展老年农民喜闻乐见、具有地方特色和内生性的群众文化活动,通过集体化生活调动老年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构建新型乡村精神共同体。与此同时,要大力倡导老年农民互帮互助,推动形成“低龄帮助高龄、富裕照顾贫困、多居照料独居”的良好社会风气,弘扬友爱互助的淳朴乡风,营造幸福和谐的情感氛围。

针对老年农民在人文环境方面的不足,要通过社会文化活动、政治活动或志愿活动等,增强老年農民的社会交往,帮助老年农民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由此,通过社会各界在社会敬老、行业助老、志愿乐老等方面的先进事迹,极力营造尊老为德、敬老为善、爱老为美、助老为乐的良好社会氛围,切实提升老年农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三)增强家庭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实现“心有所依”

实现老年农民的美好生活,不能仅靠政府筹谋,还要引导政府与社会、家庭由“各自为政”走向“互联互通”,通过多主体以和谐、互补的方式共建老年农民美好家园。如今,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迁、孝道伦理面临挑战、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等现象使老年农民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这就亟须加强家庭家教家风的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化家庭养老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提升老年农民的生活满意度。

一方面,作为子女来说,首先要传承和弘扬传统孝道伦理文化,积极主动履行赡养义务。具体来说,针对老年农民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问题,要定期为老人购买诊疗和康复服务;还要在有时间和条件的情况下,为老人提供更多的养老行为支持,避免出现“代际倾斜”的现象。针对老年农民精神生活还不够富有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老人有效的精神慰藉,重视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避免出现“家庭缺位”的现象。另外,返乡创业可以为子女事业发展提供新机会,而家庭责任伦理则可为子女返乡创业提供社会资本且更具发展韧性,二者若能实现良性互动,既能化解家庭养老需求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矛盾,又能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人力资本。

另一方面,作为老年农民自身来说,要通过激发内生动力来实现自己的美好生活。针对物质生活方面的问题,要转变养老观念,支持“家庭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社会养老保险为补充”的农村养老新格局,增强参保意愿和身体健康意识。针对精神生活方面的不足,要培育理性平和、向上向善的社会心态,通过多样化的精神文化活动丰富闲暇生活,促进心理健康,适应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针对人文环境方面的不足,要主动融入社会化群体活动,通过积极参与乡村社会交往活动和公共事务服务,在广泛的社会参与中提升个人尊严与地位、增强人际交往行为能力,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实现个人价值发展,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针对生活方式方面的问题,则要增强健康意识,培育绿色低碳的生活行为与方式。此外,一些留守的独居老人还可尝试践行“搭伴养老”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用这种方式重构农村养老秩序只是权宜之计,目前还存在不少争议,要注意防范此举所带来的伦理风险和家庭矛盾风险。

总之,实现老年农民美好生活是一项长期性的复杂工程,要以老年农民的实际问题为导向,通过政府、社会与家庭“三位一体”多措并举保障老年农民的基本物质生活,还要丰富老年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老年农民的生活环境,扎实落实实现美好生活的有效路径,真正增进老年农民福祉,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从细从实筑牢根基。

Analysis on Predicaments Faced by Elderly Farmers for Better Life and Countermeasures

CAO Jun-xue, SHAO Li-rong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China)

Abstract: Respecting the old and loving the young is a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 Nowadays, elderly farmers are faced with multiple obstacles, such as inadequate material life, insufficient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and low-quality life, and the difficult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ist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iving standards of elderly farmers and continuously realize the vision of a better life for elderly farmers, we should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for a better life for elderly farmers, create an excellent social environment of filial piety, respect and love for the elderly, enhance the sense of family responsibility, and form a “trinity” interconnection pattern of state support, social coordination and family ethics, so as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supply and source of strength for the better life of elderly farmers.

Key words: elderly farmers; better life; basic path

猜你喜欢
基本路径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的路上,车是什么样子的?
基于审计视角下推动国家完善审计治理路径分析
学校文化建构的基本路径与内在机理
英语小班化教学模式之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及其路径探析
马克思主义如何紧紧抓住意识形态话语权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基本路径
为了美好生活: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差异与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