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针重建骨膜铰链联合滚动闭合复位治疗屈曲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效果

2023-12-10 10:22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23期
关键词:骨膜铰链克氏

惠 飞 刘 涛 李 赞

河南省周口骨科医院小儿骨科,河南省周口市 466000

屈曲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SFH)是SFH中较为少见但病情较为复杂和严重的一种亚型,多发于儿童,由于患儿骨折部位骨膜铰链断裂,缺少复位支撑点,致使复位稳定性较差,常规闭合复位效果不佳,多数患儿需接受切开复位治疗,而切开复位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发生率较高[1-2]。因此探寻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十分必要。克氏针重建骨膜铰链是指将骨折远端、克氏针、骨折近端视为一个整体,并借助克氏针充当临时骨膜铰链以提高骨折端的稳定性,而滚动复位是笔者依据自身经验总结的一种纠正旋转畸形的复位手法,其能很好地纠正骨折旋转畸形,且该复位方式具有操作便捷、安全的优势。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82例屈曲桡偏型SFH患儿为观察对象,探讨克氏针重建骨膜铰链联合滚动闭合复位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屈曲桡偏型SFH患儿纳入研究,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5~13岁,平均年龄(9.22±3.76)岁;骨折原因:摔伤25例,运动伤12例,其他4例;骨折部位:左侧20例,右侧21例;骨折至手术时间11~41h,平均骨折至手术时间(29.06±5.22)h。观察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4~13岁,平均年龄(9.08±3.84)岁;骨折原因:摔伤26例,运动伤13例,其他2例;骨折部位:左侧19例,右侧22例;骨折至手术时间10~43h,平均骨折至手术时间(29.14±5.08)h。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 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①年龄≤14岁;②经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屈曲桡偏型SFH[3];③资料完整;④新鲜骨折;⑤入组前未接受过手法复位治疗;⑥术后随访>3个月;⑦患儿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临床诊断不符合屈曲桡偏型SFH;②开放性骨折或伴有血管、神经损伤者;③病理性骨折;④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⑤恶性肿瘤;⑥精神障碍;⑦伴有成骨不全等骨科慢性疾病;⑧存在既往骨折史或伴有其他部位严重损伤;⑨过敏性体质;⑩治疗依从性差,拒不配合治疗或自行转院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患儿取仰卧位,静吸复合麻醉,常规消毒铺巾,首先牵拉骨折端,助手从桡侧向尺侧施加外力,常规侧方复位骨折远端,纠正冠状面移位,自肱骨外髁首先置入2枚克氏针,使用C形臂X线机观察复位情况,若复位满意,继续置入尺侧克氏针,若复位不满意则再次进行复位并置入克氏针,对于反复复位仍无法达到满意效果者则改行切开复位。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损伤尺神经,骨折固定稳定后检查肘关节活动度,剪短针尾、折弯,包扎后用石膏托外固定。观察组行克氏针重建骨膜铰链联合滚动闭合复位治疗。麻醉消毒后,常规牵引骨折端,侧方复位骨折远端,并恢复嵌插骨折端解剖结构,确认嵌插骨折复位后屈肘,自肱骨远端中间钻入1枚克氏针(2.0mm)直至骨折近端髓腔,将骨折近端、远端和克氏针视为整体,克氏针充当骨膜铰链。从桡侧向尺侧施加外力以纠正冠状面移位,然后术者展开手掌,在正位X线片状态下,在C形臂X线机接收器上左右滚动肱骨骨折端以纠正旋转畸形,然后进行侧位透视,观察复位情况,如复位良好则从肱骨外髁置入2枚克氏针,再次行侧位透视,确定克氏针位置和复位情况后自肱骨内上髁置入1枚克氏针以完成交叉置针,屈肘,确认肘关节活动度,使用C形臂X线机明确骨折端的稳定性,剪短针尾、折弯,包扎后用石膏托外固定。两组术后4周左右拆除石膏,4~6周拔除克氏针,并指导患儿进行功能康复锻炼,术后持续随访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骨折愈合时间;(2)统计两组患儿转切开复位率;(3)手术效果判定:于末次随访时使用肘关节Flynn评分法进行评估,提携角丢失0°~5°,屈伸活动受限0°~5°为优;提携角丢失>5°~10°,屈伸活动受限>5°~10°为良;提携角丢失>10°~15°,屈伸活动受限>10°~15°为可;提携角丢失>15°,屈伸活动受限>15°为差,统计两组手术效果优良率;(4)术后随访3个月,统计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骨折愈合时间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短(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骨折愈合时间对比

2.2 两组患儿转切开复位率对比 观察组转切开复位率为2.44%(1/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07%(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6,P=0.026<0.05)。

2.3 两组患儿手术效果对比 观察组手术效果优良率为97.56%,较对照组的82.9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6,P=0.026<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手术效果对比[n(%)]

2.4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各有1例患儿出现钉道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均为2.44%,无组间差异(χ2=0.000,P=1.000)。

3 讨论

SFH是一种儿童肘部多发骨折,发病率占儿童肘部骨折的53%[4]。既往临床治疗SFH主要以常规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为主,但由于屈曲桡偏型SFH患儿病情复杂,骨膜铰链完全断裂,从而会大大降低骨折端的稳定性,致使常规闭合复位克氏针穿针治疗效果不理想[5-6]。故屈曲桡偏型SFH患儿具有更高的切开复位率,但切开复位具有手术创伤较大、加重局部组织损伤等缺陷,不利于患儿术后骨折愈合,且可致使患儿远期肘关节功能恢复会受到较大影响[7]。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转切开复位率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儿手术效果优良率较高,表明克氏针重建骨膜铰链联合滚动闭合复位治疗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增强手术效果的优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该术式在将骨折端牵引开后,通过骨折远端中间置入克氏针并进入骨折近端髓腔,克氏针充当临时骨膜铰链能有效提高骨折端的稳定性,从而为骨折冠状面复位提供基础,大大提高了闭合复位成功率,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及手术用时,降低患儿转切开复位率。(2)对于难以复位的旋转移位患儿,通过小心、适度滚动骨折端进行复位,该复位手法充分利用台面平面与肱骨远端平面贴合状态,对骨折端稳定性要求较低,且这一过程无须使用额外复位工具,亦无射线暴露风险,安全性、便捷性较高,能有效纠正旋转移位。不仅如此,滚动复位手法在轻柔用力状态下即可完成复位,其与传统牵引复位相比,对软组织、血管、神经损伤较小,更有利于患儿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3)该术式在骨折复位成功后,通过在肘外侧、内侧交叉置入克氏针进行固定,其中外侧置入克氏针2枚,内侧置入克氏针1枚即可达成较好的固定效果,其在稳定骨折端的同时并能尽量减少克氏针置入数量,从而有效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和医源性尺神经损伤发生风险。(4)该术式治疗屈曲桡偏型SFH具有较好的复位效果及较高的复位成功率,此为缩短观察组手术时间及降低透视次数的主要原因。而缩短手术时间则可有效降低患儿麻醉意外发生风险,而减少透视次数则能减少医护人员及患儿的辐射暴露危害。相较于常规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该术式更具有明显优势。本文中,两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差异不显著,分析其原因可能为:两组的核心固定方式均为克氏针内固定,重建骨膜铰链、滚动闭合复位均不会增加额外手术切口,因此不会影响骨折部位血供和术后骨折愈合。本文中,两组均有1例出现钉道感染,经针对性抗感染后患儿顺利康复,两组患儿均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这表明该术式安全可靠。但本研究仍有一定局限性,纳入样本量较少,为单中心研究,且纳入样本均为屈曲桡偏型SFH患儿,该术式是否适用于其他类型的骨膜铰链完全断裂SFH患儿仍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克氏针重建骨膜铰链联合滚动闭合复位治疗屈曲桡偏型SFH患儿,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提高临床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骨膜铰链克氏
骨膜反应对骨病变的诊断价值
2020 年第1 期继续教育选择题
基于虚拟铰链打开机构的舱门提升机构研究
球铰链防尘罩抱紧力优化
汽车连接器带铰链护壳产品的塑料模具设计改进
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闭合复位治疗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
克氏针张力牵引固定法治疗骨性锤状指
克氏针悬吊法在急性伸肌腱Ⅰ区损伤中的应用
骨膜外克氏针固定并切开修复Ⅰ区伸肌腱断裂
更换笔记本电脑铰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