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炜
从鼓楼高岗上的小院起步,陈鹤琴先生一手创办的 鼓楼幼儿园恰逢建园百年。鼓幼的“活教师”们聚焦小园子里活泼泼的儿童,让儿童在“做中学”,策划了一场儿童创意、儿童制作、儿童展示的百年园庆课程展。一路走来,回顾展览历程,我们看见了创生班本课程中儿童的成长,也反思了“活教育”思想发展中多种活动形式并存的现状,为《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背景下幼儿园环境创设提供了新思考。
一、指向“活教育”思想的班本课程实施架构
百年园庆课程展起源于单元课程班本化实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生活与游戏的方式进行开展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幼儿兴趣。”2016年起,鼓幼的单元课程开始了班本化的实践,力图进行个体化研究,强调以游戏式、小团体式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满足儿童年龄、个体的差异和兴趣的需求,使得“活教育”思想随着时代更迭不断推进新的课程变革。
结合《评估指南》中“突出过程评估,聚焦班级观察”的要求,鼓幼的单元课程班本化实践覆盖三个园所,涉及小、中、大24个班级,由原先的大单元中心为主、生成活动为辅编制课程,转变为根据三个园所的在地资源,产生更有伸缩性、弹性、灵活的班本课程。在实践建构的过程中,内容选择更注重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强调“儿童在前、教师在后”。
1.班本课程具有双主体性
陈鹤琴先生主张教师和儿童共同来做课程。班本课程在实施中一方面要满足儿童的个性化兴趣和需要,另一方面要考虑活动价值的筛选,以实现师幼的“分组学习,共同研究”。儿童和教师都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的发起、筛选、进行和反思的全过程。面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儿童发问思考,教师参与支持,直至在行动中解决问题。这种“双主体”的设定让班本课程来去自由、策略多元,儿童能够自主、深度思考,为下一次活动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和结论,实现让儿童在生活中探究学习的愿景。
2.班本课程具有独属性
班本课程的缔造者是班级的每一个成员,它既是儿童个体的发现,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受到园所在地资源、班级文化取向、家园共育背景等因素影响,班本课程往往以班级为基点,具有个性鲜明、指向明确、内容翔实的特点,凸显班级儿童与教师、家长的群相图,自带独属特性。我们既要尊重班本课程的特有属性,也要根据班级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在“活动组织、师幼互动和家园共育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解尊重幼儿并支持其有意义的学习,强化家园协同育人,不断提高保育教育质量”。
3.班本课程具有适宜性
班本课程的建构过程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兴趣、能力水平、社会生活、季节变化等密切相关。从课程开发之初符合儿童发展、社会预期、文化传承的需要,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寻找、课程资源的利用和课程资源的孵化交织呈现,伴随儿童已有经验、发现目的、兴趣持续、同伴认同、教师筛选等不同的诱因来决定最早的活动从哪一个资源入手,再随着班级活动的逐步开展,最终形成活动完整发展的脉络。如在“我的幼儿园要过一百岁了”的活动中,为“幼儿园过生日”成为这一时段儿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儿童置身在百年园庆的氛围里,察觉到来自教师、家长和参观者的关注,在幼儿园园庆装饰环境的暗示下,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园庆、分享想法、表现成果。顺应陈鹤琴先生“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的观念,我们抓住契机,调查了解儿童的真实想法,呼应着他们的实际需求。經历了“儿童走进环境→儿童表达体验→儿童参与创设→儿童实施维护”四个阶段,儿童在共同创设的环境中感受到自由、自主,也生成了各具特色的班本课程。
二、指向百年园庆的班本课程展的创意审思
围绕百年园庆,儿童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一步步展示着自己的发现。这种环境的变化又引发儿童更多的巧思,举办一场与百年园庆相关展览的创意就此萌发。我们认为:理想化的百年园庆展览首先应该源自儿童需要,然后依托展览环境再现儿童生活片段,最后可以让参观者看到鼓幼的“一日生活皆课程”。循着思路,借助幼儿园百年园庆,根据三个园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课程资源加以分析,我们以儿童为主,打造了源于“活教育”的环境空间,创设出“和而不同”的班本课程展。
1.在大社会中说好“新故事”
百年园庆对于幼儿园文化以及儿童社会情感的培养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儿童和教师挖掘其中的深度含义,一起用课程展的形式为鼓幼庆生,体验到自豪、成功、喜悦等多种情感,展现出沉浸在环境里的儿童活泼泼的模样。每一组展品都浓缩着幼儿对幼儿园的生日祝福,每一幅画面都是以儿童为中心,展现“生活在前、探究在前、儿童在前”的坚持。
2.在大自然中展示“活教材”
在“活教育”理念下,儿童的生长促发了班本课程的不断生发,其中的关键是在环境中实现儿童与环境的联结,让儿童成为课程的真正主人。走进现场发现,小园子里处处都是儿童在环境中留下的鲜活印记。如何让三个园区中有关百年园庆的班本课程都能被看见?儿童尝试在一个共享的环境展览空间里,再次筛选有关百年园庆经验。如寻找园所的自然资源,对柿子林、泥巴地、小水池、梧桐树进行观察思考,选取与自己展品相关的地点和实物,通过组合,展览陈列。在大自然中展示“活教材”,儿童能发现更多的贴近生活的课程资源,引发新的情感共鸣,为下一次的学习埋下伏笔。
3.在活环境中呈现“活儿童”
游戏是在一定文化和情境下构建的,在构建过程中完成对文化的再造。百年园庆课程展正是儿童运用游戏展示自我审美和文化理解的最佳途径。然而,这种有别于平常活动的艺术布展,儿童能理解并且真正地参与进来吗?正如《评估指南》所言:“幼儿园积极创设丰富适宜、富有童趣、有利于支持幼儿学习探索的教育环境。”课程展应在百年鼓幼的大背景下,利用玩和做,促发儿童在环境中完成对园庆故事的再造。如柿子林的展览是儿童在自己创造的环境中,从好奇心出发、经历同伴选择、组建团队、确定一起探索的人数和形式,到选择内容,利用“单元格”搭建活动场所、让环境中的人、物(材料)交互,并在谈论探究后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分享策略,形成新经验,创造了让人惊叹的展品。仔细观赏现场的展品,抽象的作品中呈现出活泼泼的儿童生活和鼓幼文化的缩影。
三、指向儿童百年园庆课程展的实践策略
浏览百年园庆课程展现场,在户外空间中,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自己的方式展示出园史文化和课程故事的链接。在展览布置过程中,儿童和教师一起梳理了相关的核心经验,对布展环境做了深度思考,详细规划,积极主动地实施,呈现出儿童思想的表征及推动班本课程发展的环境,让课程展既能满足儿童的潜在需求,又能传递儿童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学习的理念。
1.让每个儿童都能被看见
在百年园庆课程展中,儿童是创造的主人,这种环境又推动儿童经验不断累加,形成一种相互的合力,让课程展追随儿童需要,玩出艺术感。让每个儿童都能被看见就要赋权儿童,使得儿童在课程展的环境中主动地展示自己的想法、自由地创作自己的作品,快乐地分享自己的发现。
2.让材料支持实现创意
课程传承与环境创新是百年园庆课程展的一大亮点,通过多种材料为儿童提供支持,是儿童实现天马行空想法的关键。在单元课程的传承中,如编织、戏剧、糖人等话题受到每个班级儿童的关注,由于班级儿童兴趣不一,讨论内容多元,致使材料选择和应用出现差异。这种分化让班本课程发展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使得课程展的呈现丰富多样,展示了真实的儿童世界。
3.让展览呈现过程
《评估指南》强调:“坚持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导向,聚焦幼儿园保育教育过程质量。”纵观三个园所的百年园庆课程展,儿童运用多种表征方法创设出一个好玩的园庆环境,呈现了创设过程中所有重要的环节,讲好了属于自己的每一个园庆故事。
观看这个发展过程,看似各不相同,其实在“儿童本位”和“环境先行”中包含着共同的思想内核——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获得新经验。这种环境是常常变化,蕴含大自然的活教材;这种环境不仅美,还含有教育和鼓励的意义;这种环境有“儿童在前”的做,还有“教师在后”的多元化支持。
为了实现以上的愿景,单元课程的班本化发展以环境为支点,让儿童自己去看、去听、去感受。百年园庆课程展的创意让儿童在环境中探究、观察、实验、发现,让儿童在和展览的对话中经历着从布置到创设共享的过程,不断寻找着环境创设的经验和策略,以此构建赋权儿童的“活环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