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2023-12-08 18:15鞠九兵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智性生命语文

鞠九兵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我30多年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始终。我知道,这个问题是基于“是否利于考试”和“是否利于学生发展”两个基本的维度而提出的。也许老师们的答案是丰富而多彩的,是传承而时尚的,但任凭你怎样回答,都回避不了“是学生需要的课堂吗”这样的本质追问。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此作注:“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显然,在孔子看来,“人”的价值远远大于“物”(马和马厩)。然而,尽管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人本”传统,但是到了具体的课堂上,有教书而无育人、有知识而无生命的现象依然十分凸显,课堂上对个体特殊性和个体生成方式的漠视和无视,仍然是许多教师甚至是不少名师上课的严重短板。对于此,1989年胡克英先生就撰文《“人”在呼唤》,大声疾呼:“促进人的发展,滿足社会实践主体的发展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属性和功能。”1997年,叶澜先生也撰文,以振聋发聩般的声音呼唤:“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然而,“知易行难”,几十年过去了,把课堂教学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活动,简化为知识传授活动的做法,依然有着强大惯性作用,依然如幽灵般行走在课堂间。

学生每天置身这样的课堂,“钱学森之问”答案似乎也就有了答案。中国从来不缺聪明有潜质成为尖端人才之人,缺的是把潜质变为现实,进而赋予人新潜质的教育。因此,真正学生所需要和喜欢的课堂应该是“丰富着生活、充满着智慧、折射着理性、闪烁着人文光辉、激发着生命活力”的“智性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是叶澜教授的经典语录之一,更是我们改进课堂的行动良策。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也是其生命不断砥砺、不断丰润、不断修养、不断精进的殿堂。而拥有课堂话语权的老师们除了要倍加珍惜,还要倍加研究,倍加奉献,倍加融入。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最为耀眼的是各种模式的导学课堂和各类旗号的语文冠名,像东庐的讲学稿、如皋的活动单导学、山东杜郎口的高效课堂等课堂模式搞得风生水起,像人格语文、文化语文、无痕语文、生命语文、简约语文、情智语文等流派语文竞相登台。模式也好,冠名也好,都无可非议,它们都有存在的理由,它们都发挥着滋养学生认知和精神的作用,但学科的本质价值和核心素养却是重中之重,一些模式或名号的语文课堂却未能真正落实好。

比如,在作文教学中,不少的课堂上,教师反复强调的是作文的各类技法,如何选材,如何立主旨,如何起承转合,如何详略得当……但是,似乎却忘了“为什么写作”的原点。叶圣陶先生早就讲过:“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作文是“诚实的、自己的话”,是“发抒作者的情感”,然而,当课堂教学囿于技法的时候,活生生的人不见了,更谈不上“自己的话”“作者的情感”,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与“情动辞发”的云泥之别,高下之分。所以,叶圣陶先生反复强调:“但是,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问题。”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首先回到写作的人本性,锤炼思想,激发情感,其次才是“法度和技术”,切不可本末倒置。再比如,基于知识传授的阅读教学,往往还是教师讲授多,学生探究少,强调的是知识体系和解题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情感、审美和创造,忽视了优秀文化的传承,学生感受不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更难以体验到自己作为欣赏者、创造者,透过文字,发人所未发,看到别样风景的幸福与欣喜。像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八月秋高风怒号”,一般对于“号”的注释,就是“呼啸”“呼号”“凛冽”,但是,当学生结合《说文解字》中“号,痛声也”的注释理解的时候,他们仿佛就找到了一把打开杜甫“沉郁”情感的钥匙,一下子和杜甫“心有戚戚焉”。

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解答与策应,我一直以来追求和践行“智性语文课堂”,语文学科是有“智性”的,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有“智性”可循,都能“智性”掌握。我主张既不要拔高地把语文教学说得精妙玄虚,也不要粗浅地把语文教学贬为诵读与默写,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应该是既让他们领略母语的神奇与魅力,又要让他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去培育民族性格,并生长出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语文既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实的工具学科,又是品有味、赏入心、思无疆的人文课程;语文是母亲,给我们乳汁,让我们学会走路和生活,语文是父亲,给我们力量,让我们懂得担当和挑战。因此,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称职地履行“双亲”般的职责和使命——传承文明,塑铸品格。

2007年7月,我入选如皋市十佳名教师,决定因素是上课环节,我得了93.89分的第一名好成绩。2009年5月,我被遴选为南通市名师一梯队培养对象,决定因素仍是上课环节,我以极大的耐心和成功的诱导,让一名素不相识的从不回答提问的女生精彩答问并赢得全班自发的掌声,当时的专家评委评点时说,“你的课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走向成功,这是你的课堂最成功的地方”。2010年7月,我竞逐江苏省特级教师,竟然还是上课环节起了决定作用,评委说,“师生相融相生的激情和智慧让你的课堂变得神采飞扬,终生难忘”。2014年10月,我申报正高级教师,在其他条件相当的前提下,我在上课环节上再次获得第一名,导师说,“好的课堂才是正高教师的身份名片”。2016年8月,我成为大市教师发展学院的院长,成为几所高校的专业硕士生兼职导师,有很多机会做省级高端评委、评审,我仍然关注申报者的课堂教学,我始终觉得,“课堂,永远是教师的生命舞台”;课堂教学力,一定是一位名师的核心竞争力;真正的好课堂,一定是让师生共浴学科价值与生命意义相融相生的课堂。回眸专业成长的历程,我感到幸运而幸福,幸运的是,我所在的南通如皋历来重视课堂教学,把能上优质课作为评选各类名分的重要条件;幸福的是,虽然我长期从事行政工作,但组织上一直保留着我在学校上课的权利,我一直没有离开过讲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南通到陕西咸阳的支教选上了我,南通到新疆克拉玛依的支教选上了我,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高中语文第一位主讲老师选上了我,而且一选就是两年,苏派语文教学论坛连续两年选了我的课和讲座。我喜欢上课,是因为我不怕出“力”,更不怕出“丑”,出“力”,让我感觉到生命的意义,出“丑”,让我收获到别样的精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永远做一位坚守讲台的语文老师,一辈子好好做下去,这既是我的教育信条,也是我对语文教育不断思索、实践的动力。“忧思难忘”,所以“辗转反侧”。我的上述点滴思考与实践,相信对师生的语文学习与教育,一定会有帮助和启迪!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中学语文教师,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正高二级教授。

猜你喜欢
智性生命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做解放儿童的智性教师
智性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