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践研究

2023-12-08 05:20宋玲
客联 2023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提 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双渠道。高校必须努力构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商育人体系和教学体系以及共建教师队伍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目标,践行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创新发展,构建“课程思政”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深刻理解它的科学内涵、把握它的价值取向、选择它的实现路径,找准育人角度,建构育人模式,提升育人效果,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紧密融合,对丰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意义深远。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落实立德树人方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如何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以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

思政课程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高校普遍设计开展的思政课程的核心是侧重于三观的建立,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另外包括法治观念和道德观念,这些课程的设计立意在于从思想上与政治性和理论性相统一。课程思政不是特指某一门学科或者课程,而是一种教育理念。基本涵义是指大学全部的课程均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使命,是高校教师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具体运用,包含着传授专业知识和传播思想教育的功能,全部课程均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是一种思维方式,并不改变专业课程本身,而是把德育的思维方式运用到专业课程当中,把专业课程中的文化属性和价值模式提炼出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到专业课程之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升华精神指引。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分析

(一)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存在不足

课程思政包含着隐性和显性两种思政表现形式。显性思政一般包括了形势政策的专题会、灌输式的教育等。但是隐性课程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即使专家学者的关注点已经在这个概念上提及多次,但载体的形式、内容的丰富性都亟待加强。不难看出,隐形思政更加容易被接受,能够使德育内容更加深入学生内心。只有把隐形的和显性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才会进一步扩大高校思政的范围,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建设。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2022年5月新《职业教育法》实施,其中明确指出坚持以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高校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当下正处于百年不遇的世界格局变化之中,从高校层面来说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将以德树人这一目标贯彻到底。同时,广大高校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

(三)实现“三全育人”的必然选择

所谓“三全育人”,即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这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然目标,是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将思想政治学习做到全员覆盖,由学科教育向全课程不断延伸,延伸至每一个环节。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地更新,不断满足高校师生知识日益增长的需要。

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选择

(一)改善育人方式构建育人体系

可根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不同特点,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协同育人的关键点进行有机结合,提升思政育人的技巧与方法。思政课程在政治问题带有政治性、系统性、理论性等特征,这是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它显性教育重于隐性教育的特点。较之思政公共课,课程思政育人不张扬,且具有浸润性和隐性的特点,多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因此,在专业课程中,应坚持以知识传授为主导,在此基础上灵活地融入、渗透正确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结合,使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原则能够落地。想要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专业课教师的教学不能简单且冰冷地采用灌输方式。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否则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目标,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特定需求。课程思政教学要带有温度和感染力,发自内心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自觉。

(二)全员协同构建教学体系

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要加强主体之间的团结协作,形成有效育人合力,从全员育人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育人主体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实践教学能力,为实现协同育人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思政课教师应当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立场,把握好方向,多参加学术会议、与学界专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力争在协同育人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育的学科优势,在队伍中进行方向引领。思政教师可多与专业课教师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帮助专业教师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尽快融入思政育人队伍。专业课教师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育人使命,发自内心地认同拥护党的领导,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主动融入思政育人元素,着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促进教学与育人之间的融合,实现专业技能培养和思政教育引领的双重目标。

(三)共建队伍促进师资协同

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主体,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也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灵魂舞者。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结合的效果好不好,关键在教师队伍建设。共建教师队伍是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关键。高校应该打造一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共建的教师队伍,推进教育主体的多元一体化建设,既要求思政教师联系各学科、各学院,深入各学院帮扶、培训和指导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工作,发挥思政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专业化、领带性、示范性作用;又要求专业课教师深入思政课堂,观摩、学习和联系思政课教师,共同挖掘、推敲、分享育人经验,打破专业课教师的“生硬化”育人壁垒,发挥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的个性化、补充性和创新性,消除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被动性和陌生感,彰显课程思政教学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晓荣.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3(14).

[2]劉春玲.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J].新长征,2023(08).

[3]袁秦英,朱亚琪.关于对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的研究[J].四川劳动保障,2023(08).

作者简介:宋玲(1983—),女,汉族,陕西汉中人,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研究。

基金来源:本文是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Z223295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