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卷作文命题特点及备考启示

2023-12-07 15:41王朋宾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命题试题新课标

王朋宾

2023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了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共4套高考语文试卷。研究这4套试卷的作文命题的特点,对于2024年高考备考具有启示意义。以下试作分析。

一、试题特点

(一)“语文味”回归

今年的作文命题,在继续关注重大的政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实现了“语文味”的回归。

全国乙卷的“吹灭别人的灯”和“一花独放不是春”两则材料,分别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3月15日和2014年3月27日的讲话,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问题。试题材料经典宏大,引导青少年胸怀“国之大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此同时,考题留给考生的写作空间大、选择角度多。“材料一”可阐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可阐发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批评那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的比喻来谈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强调多元共存、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融合两则材料,其核心观点就是反对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而提倡利他共赢。习总书记的这两则讲话蕴含着普遍的道理,小则可谈个人成长,大则可论国家、社会发展,乃至全球视野、世界格局。大道至简,彰显了与时俱进的“中国智慧”。

该命题既高扬主旋律,又特别接地气,学生有话可说、有例可举。只要学生能阐明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等的相互关系,凸显家国情怀,扛起社会责任,突出人文底蕴,就能写出一篇符合命题要求的作文。这样的命题不是要让考生说正确的废话,发笼统空泛的议论,而是要大家联系个人与身边现实,激发思考,澄清思想。考生可以从当代青年的立场出发,写出自己的理解、观察、思考,抒发情感共鸣,在个体的微观言说中,从语文的角度来领会领袖讲话的宏大旨归。正如《2023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思路报告》所言:“寓思政于语文之中,以语文体现思政的道理,正是试题的初心。”

新课标Ⅰ卷作文材料中心语“故事是有力量的”,新课标Ⅱ卷作文材料中心语“青少年自己的空间”,全国甲卷作文材料中心语“人、技术、时间”,应该都不属于直接的、宏大的政治热点材料,而且看不到以往作文“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这样宽泛的提示和写作要求,尽管依然有隐形的政治背景主题,但多是采取以小见大的命题形式,题目的“语文味”更浓郁了。

(二)重思辨考查

全国甲卷的作文试题给出“人、技术、时间”的关系话题,但并未给出明确的观点,需要考生调动联想、迁移、实证、推理等能力,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形成观点、展开论证。作文材料是:“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简言之,人因技术掌控了时间,又因技术成了时间的仆人。题目试图引导考生就当代人在技术裹挟下被时间异化乃至奴化的命题进行辩证思考,既包蕴命题人浓郁的人文情怀,又彰显了试题浓厚的哲理思辨意味。

这个命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分析能力,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其实对思辨品质的考查不仅仅体现在这一道作文题上。全国乙卷,“别人与自己”“一花与百花”体现了“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处之道;新高考Ⅱ卷关注青少年独立安静的生活空间,以“放松,沉淀,成长”为关键词,体现命题者对青少年成长需求的一种换位思考,同时也在引导考生思考人应该怎样处世这个宏观层面和本质意义上的深层问题,同样体现了新课程旨在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

中语界人士普遍认同,高考上海卷的作文命题是较为独特和具有挑战性的试题。它通常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上海卷的作文题目通常都是“二元”的,即所呈现的两种态度、两种观点表面上是矛盾对立关系,实际则暗含二者的辩证统一。注重思辨、注重关联、虚实结合,一直是上海卷作文命题的特色。2023年的上海作文题改变了两种对立观点并列呈现的形式,但仍是思辨性很强的考查。其作文材料很简单:“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探索陌生世界是人类自古以来不变的人生命题,那么,是什么样的动力驱动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呢?“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从问句隐含的信息来看,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也就是说,除了好奇心,还存在其他的原因。探寻、总结人们探索陌生世界的动力是什么,就成了写作的关键。答案可以是责任使命、精神气概、理想信念等等,不同的答案及对答案的阐析说明,就体现出考生各不相同的思辨能力。

比较近年的全国卷和上海卷,不难发现,全国卷有向上海卷学习、吸取借鉴上海卷长处的势头。

(三)重读写结合

2023年新课标Ⅱ卷的作文题目是: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當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这里,命题人没有提供单独的作文材料,而是结合同一试卷前面“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语言材料进行命题。这种题型充分体现了读写结合、由读到写的语文运用过程。语言文字运用Ⅱ的文本材料为学生创建了学科认知的情境,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然后在思考之后进行写作。“青少年”是对个人体验情境的限定,它与考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及与成长的主题紧密相连,使考生能够充分展示出个性化的思考,表达出他们真实的思想和感情。

对于这样的命题形式,全国中语会理事长王本华先生评价说:“从阅读到写作,从吸收到表达,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一个真实的语文生活状态;此外,试题从阅读延伸至写作,也是与真实的生活状态高度契合的。虽然试题形式有变化,但学生写起来并不会觉得困难。”

研究高考试题我们发现,这种形式的命题早在2016年的北京卷中已有尝试: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作文材料里所说的《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便是当年北京卷现代文阅读的文本材料。因此,我们有理由预测,北京卷早年大胆尝试的打通读写的命题方式,在未来几年,可能逐渐从创新题变为常见题。

(四)重教考衔接

2023年高考试题贴近教材,命题取材于新教材的并不少见。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材料“故事的力量”与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研习任务第三题写作材料“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高度相似。全国甲卷作文“人、技术、时间”与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的作文命题如出一辙。另外,这道作文题还与必修下册阅读材料《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关系密切。顺便说一下,2023年上海卷探索陌生世界与好奇心的命题材料,也是化用了课本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中《宇宙的边疆》的作者卡尔?萨根的名言。

诸如此类的试题,都形式不拘地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新理念,积极主动呼应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新增内容,增强了试题的创新性和开放性,引导一线教学重视提高课堂质量、夯实知识基础、培养能力素养,不失时机地扭转功利化倾向。还应注意的是,试题与教材不仅有上述的“显性”关联,还有“隐性”的关联,譬如试题与课程观念的整合关联、情境关联和典型任务关联等。

众所周知,高考有三大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前两大功能自不待言,后一项功能“引导教学”在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体现得也很充分。考试促进教学的理念,是美国知名教育家波帕姆在1987年率先提出的。他指出,考试如何考,教师就会怎样教;考试既有利于选拔人才,将人的能力进行分级,也有利于教学。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高考命题不仅要担负起服务选才“一把尺”的任务,还要担负引导教学“一面旗”的任务。

二、备考启示

(一)多读书

和往年一样,2023年高考第一天,语文作文题再次刷屏,成为全网热议的焦点。新课标Ⅰ卷“故事的力量”,不少考生表示:讲故事不难,但是把故事讲好很难。新课标Ⅱ卷“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尽管是写青少年的生活,想写得出彩,也得有深厚的素养,否则容易写成流水账。全国甲卷“人掌控时间和成为时间仆人”的思辨,考生直呼头疼,能确定立意,但举不出论据。全国乙卷“吹灭别人的灯,不会让自己更光明”,主题容易确立,但论述说理过程则是对考生识见以及思维高度的考验。

表面上看来不太难的作文题,其实都需要足够多的知识储备,否则很难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新高考作文题不局限、拘泥于单纯的概念辨析,而倾向于格局的充分打开,要求与时代风云际会,与现实脉搏同频,抒写青年肝胆,表达中国自信。2023年的高考作文再次证明:作文,与考生从小到大的阅读相关联。阅读量决定了考生高考成绩的差距。在学习上偷过多少懒,将来就会吃多少亏。阅读素养不仅体现在小学、初中,要打好一生阅读深厚的底子,到了高中尤其是高三的关键学年,仍然要坚持阅读,每周要阅读报刊优秀的时评文章和上一年或上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平时月考、联考的优秀作文要穿插在每次的考后阅读,并须分析优秀作文的题目、筋骨句、名言等,掌握开头结尾、素材运用及辩证分析等技巧。

(二)多积累

多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共识。几千年历史的私塾教育,积累是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时至今日,积累对于写作仍然有用有效,而且十分重要。

高三复习,积累的“火力”要相对集中。包括积累成语、积累名言佳句(包括但不局限于古诗文名句)、积累写作素材等。积累素材,不仅是事实材料的堆砌,还要学会用独到的眼光分析素材,并把它提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素材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看书看报获得的,还可以是看电视、听广播记得的。

(三)多训练

写作实践告诉我们,没有训练就没有作文教学。高三作文训练可以采用大作文和小作文两种形式。大作文写作内容以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为主,涵盖各种题型,比如命题材料可以是寓言故事、新闻事件、名言警句、哲理诗歌、漫画图文、命题作文等。还要注意不同的训练,比如读(观)后感、驳论文、演讲稿、辩论稿、书信等。小作文则可以进行作文的局部、单项的训练,比如审题立意训练、开头结尾训练、主體段落训练、作文结构训练、素材运用训练、论证方法训练等。

结合高考实际,写作应主要训练议论文。但也要顺应写作变化,适当借鉴和吸收新的技巧和做法,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应高度重视结合统编版教材进行复习,充分关注教材单元研习任务中的作文命题。此外,记叙类、抒情类作文也需要适当训练。

最后强调书写训练。“书写训练”,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训练汉字书写正确,不写错别字;二是训练书写字迹工整、卷面美观。2020年湖北省理科状元、语文146分的华中师大一附中唐楚玥同学在分享她的语文学习经验时,就谈到书写的重要性。她在学习最紧张的时候,都不忘练字,认为这是对自己意志力的锻炼,也是紧张心情的一种放松。她的字体美观,卷面惊艳,为高分助力。在高考阅卷中,闪现在电脑屏幕上的大小合适、浓淡相宜、工整美观的作文卷面能消除老师的阅卷疲劳,激发老师的关注和兴奋。

(作者单位:江西省彭泽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命题试题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