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静与动,厘清因与果
——以“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复习为例

2023-12-06 12:07周飚李兴科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陆面外力作用事象

周飚 李兴科

(1.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2.重庆市兼善中学)

在《普遍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于学业水平考试试题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测试要求,即“测试内容、具体任务、试题情境”。其中“具体任务”明确考查5个任务,即“空间格局的观察、概括、归纳;空间动态过程的观察、规律概括与趋势预测;地理特征的分析、综合比较;地理联系的分析、推理;绘图与图解”。前面四个具体任务可归纳成考查地理事象的现状、变化、过程及原因,也可以理解为考查地理事象的静与动、因与果。地理事象的现状与变化(或变化结果)可以称为地理事象的静;过程可以称为地理事象的动,其可以是地球历史上的动,也可以是未来发生的动。地理事象的现状、变化、过程都是有原因的,这就需要讨论地理事象发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后果。

一、观现状,析特点

从地理学角度看,地理事象现状主要是指地理事象的分布状况,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事象的分布主要是依托区域来呈现的。

地理事象的现状主要以点、线、面的方式呈现,涉及地理事象的空间位置及分布范围界限。由于其载体是区域,因此一般可以用经纬度、海陆位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定位,也可用人文地理要素,如城市、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工业区、农业区、建筑等作为参照物,定位地理事象的地理位置,即相对位置。此外,还可以确定地理事象的分布范围及界限等。

地理事象特点的描述,可以参照相关的一轮复习资料进行梳理归纳,建立相应的答题模型。在分析不同尺度地理事象时,灵活运用模型进行分析说明。

下面以例1来说明地理事象现状、特点的考查内容及复习启示。

【例1】(2021年6月浙江选考,17,18题)图1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完成17,18题。

图1

17.该溪流

( )

A.流向为自南向北

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

C.晚于白垩纪形成

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

18.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17.C 18.B

【试题解读】本组试题通过地表岩层、断层线和等高线的分布,分析当地的河流特点及地质作用,并推测该区域内部地质构造状况。对于地理事象现状及特点分析,着力点应当是地理事象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如本组题中的河流流向特点与等高线的关系,河流的作用(侵蚀与沉积);另外通过地层分布及新老关系,分析内部地质构造。

第17题,主要考查描述河流的特点,涉及河流的流向判断、河流形成与断层的关系、河流侵蚀的作用及形成的原因。这个试题主要就涉及地表形态塑造的复习中地理事象的现状考查,即外力作用对河流形成的影响。首先要求考生能明确河流流向判断的基本方法,即运用图中等高线数值自北向南递减,判断河流流向为自北向南。另外,可以从等高线疏密程度判断地势的起伏。其次,明确河流对地表的主要作用是侵蚀与沉积,属于外力作用;图中出现的断层是内力作用形成的,断层的出现有利于河流的发育形成。例如,雅鲁藏布江就分布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接合部的断层附近。最后,根据图中提供的岩石形成的年代,以及新老关系,判断断层、溪流与岩层的新老关系。

【17题小结】本题主要涉及河流、岩层、断层、等高线等地理事象现状,从而推测河流的流向、特点及作用,以及河流、岩层和断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18题,主要考查通过地表的岩层分布规律,结合断层分布位置,推测地质剖面图中,向斜、背斜构造分布现状。从岩层的新老关系图中,判断断层西侧为向斜,东侧为背斜构造。并进一步仔细读图判断,向斜与背斜均经过三个岩层。从而判断出正确的地质剖面图。

【18题小结】本题主要是考查从地表岩层分布和断层构造等地理事象现状,判断地质剖面图中的地质构造状况。考生需明确通过岩层新老关系来判断褶皱,即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另外还需要读出不同区域向斜与背斜出露的岩层数量。

【复习启示】对于地理事象现状,复习的着力点在于清楚地理事象内容、分布规律、基本特征、地理事象之间的关联性。

二、述变化,找原因

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经历过不同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地球表面出现海陆变迁、构造运动、生物进化等。人类社会的出现让地球表面出现了小尺度上的变化。因此对于地球表面的认知,要关注尺度的变化。时间尺度是认识地球变化的基础,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地理事象会出现不同的特点和变化特征。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性,地理事象的变化除了受限于主导因素外,还受限于其他地理要素,同时也会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产生影响。另外,地理事象还要考虑尺度大小,即从全球尺度到区域尺度,特别是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全球气候变暖是全球尺度的,某个海岛的海岸线变化则是小尺度的。

地理事象的变化,主要受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的影响。因此在分析试题时,应当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章内容,有时还需要放在地球发展的过程中分析说明。

下面以例2为例说明地理事象变化、原因的考查内容及复习启示。

【例2】(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图2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图2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

【参考答案】(1)海平面上升,陆面上升;若陆面上升幅度大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变化;若陆面上升幅度小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

(2)甲站纬度高,位于北美冰盖消融区,冰盖消融后岩层形变缓慢恢复,陆面持续上升;甲站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的美洲板块一侧,板块挤压,陆面抬升。

(3)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开采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等,引起陆面沉降,海平面相对上升;水利设施拦截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减少河口泥沙沉积,(在海水运动侵蚀下)三角洲平原萎缩。这些影响方式共同导致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

(4)海岸线变化方向不同,甲站区域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变化,乙站区域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甲站区域为基岩海岸,坡度大,海岸线水平变化幅度小,乙站区域为三角洲海岸(沉积海岸),坡度小,海岸线水平变化幅度大。

【试题解读】本组题首先要求考生能够判断出海平面的相对变化,即海平面的上升与下降,而且海岸线水平变化幅度也是有差异的。通过冰盖消融导致消融区内陆面上升的特殊现象,突破了“气候变暖必然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思维定式,引导考生正确认识海平面的变化,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因此,本组题的命题可总结为通过引入新的研究理论,要求考生正确认识地理事象变化,并通过引入新的研究理论,创新论证地理事象变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1)问,首先要明确海平面的变化结果,升高或降低。一般来说,大陆冰盖消融,冰川融水进入海洋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那么海岸线应该向陆地方向变化。但材料中提到“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的信息,说明影响海平面变化,也有可能影响陆面变化。本题中冰盖消融可导致消融区陆面上升。所以最后讨论变成陆面与海平面上升幅度大小,最终决定是海退还是海进。这为讨论甲乙两地海平面的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问小结】决定地理事象变化的因素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改变,因此不能单纯地用思维定式研究地理事象的变化及其原因。本题中提到影响海平面变化的因素增加了一个陆面上升状况的讨论。

第(2)问,分析甲站区域特征,位于基岩海岸,高纬度地区,冰盖消融,影响海平面变化,即冰雪融水增加和陆面上升,加之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导致甲站抬升。

【第二问小结】抓住地理事象所在区域特征,运用地理原理阐述变化原因。

第(3)问,影响地理事象变化的因素除自然因素外,还有人文因素。本问中乙站与甲站相对,自然环境差异不大,显然人类活动的影响更显著。命题者通过材料提示考生分析海平面变化的人文因素。从尺度来看,本题涉及了全球尺度(全球气候变暖)、中尺度(区域开采地下矿产和地下水)和小尺度(密西西比河河口三角洲)。这就是从不同尺度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差异性。

【第三问小结】分析地理事象的变化特征,一般要思考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并且从尺度角度分析不同尺度可能对局部地区地理事象变化产生的影响。

第(4)问,本题再次转换角度分析不同区域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特点。也就是从空间维度看,既要研究垂直变化,还要研究水平变化。具体从甲乙两站点的海岸线差异入手。甲站区域为基岩海岸,坡度大;乙站区域为沉积海岸,坡度小。阅读材料及统计图特点,联系前面分析结论,可以得出甲乙两站沿岸线变化方向和特点不一致的结论。

【第四问小结】地理事象变化特征要考虑空间维度的变化,不能只联系时间维度,而忽略了空间维度。对于海平面的变化,试题着力于垂直变化的研究,但在水平方向上,不同的海岸线变化也是不一样的,主要由海岸的特点决定,如本题中的基岩海岸和沉积海岸。

【复习启示】地理事象的变化特征应当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两方面进行说明,关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三、理过程,释原理

傅伯杰院士提出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应当是“格局与过程耦合”。傅院士提出,过程可以分为自然过程 (例如,元素和水分的分布与迁移、物种的分布与迁徙、径流与侵蚀、能量的交换与转化等)和社会文化过程 (例如,交通、人口、文化的传播等)。其中,自然地理过程的考查对于考生来说较难,如2019年全国卷Ⅰ第37题考查里海的变迁过程及影响。提升解题的能力在于厘清原理,阐述自然地理事象的形成过程,同时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出发,抓住关键因素的变化,分析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我国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及原理,分析对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影响。研究人文地理事象的发生过程中,主要侧重于人口数量的变化、城市的兴衰过程以及农业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农业结构的调整),工业的结构调整(我国东部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区域交通的变化过程。吃透人文地理事象原理是根本,同时要理解经济要素在人文地理事物的决定性作用。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对于地理过程性试题的考查数量在增多。下面以例3为例说明地理事象过程的考查内容及复习启示。

【例3】(2023年全国乙卷, 6~8题)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6~8题。

6.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 )

A.板块挤压

B.火山不断喷发

C.板块张裂

D.岩浆持续侵入

7.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 )

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

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

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8.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 )

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

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

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

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

【参考答案】6.A 7.A 8.C

【试题解读】本组题以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为例,重点考查地理事象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要求学生在地质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的框架下,探讨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脉地形的塑造过程。也就是内力和外力作用,以及内外力平衡时地理事象的特点。

第6题,考查内力作用对地貌演化的影响。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南阿尔卑斯山脉受板块挤压影响,其高度会持续上升,向西部运动主要原因是受板块运动方向影响。所以该山脉高度会持续升高,故A项正确,C项错误;另外材料中没有提到该山脉有火山持续喷发,故B项错误;岩浆侵入会形成侵入岩,对于山脉升高和运动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

【第6题小结】地理事象的形成过程,可以从大尺度范围让考生明确考查内容,也就是本题中板块运动会影响某地山脉的升高和运动。

第7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演化的影响。地形的形成与变化除了有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有外力作用的影响。体现内力作用让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让地表趋于平坦。结合新西兰所在的地理位置,可以判断出该山脉常年受西风控制,西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在西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所以西坡的流水侵蚀作用远高于东坡,因此西坡遭受强烈侵蚀后,山脊线会向东移动,故A项正确。

【第7题小结】地理事象之间在形成的过程中有着关联作用,符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本题中就说明了外力作用可以影响山脉的形状以及山脊线的移动,体现流水对地貌的影响。

第8题,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貌演化的影响。地貌的演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板块运动)使该地山脉持续隆升,地表起伏增大,降水较多,地表受流水侵蚀(外力)作用增强。内外力作用的相对强弱将影响山脉高度的变化。如果山脉高度持续增加,说明内力作用强度大于外力作用;反之,说明外力作用强度大于内力作用。根据试题提到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山体升高,外力作用逐渐加强,内外力作用趋于平衡,故C项正确。

【第8题小结】通过分析南阿尔卑斯山脉的高度和山脊变化特点,让考生明确不同条件下地质作用的差异,理解地理事象的形成过程的复杂性,着力于内外力作用的差异性对山脉的影响。要求考生能够清晰运用相关地理原理,并能够梳理地理事象的形成过程和变化特点。

【复习启示】地理事象发生过程,需要从过去与未来的角度思考,同时明确不同尺度角度的差异,从整体性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强化地理事象之间的关联度。

地理事象的现状、变化、过程及原因是目前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明确地理事象的静还是动的考查,运用相关地理原理,分析其原因及产生的后果,必使复习效益提升。

猜你喜欢
陆面外力作用事象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戴永久: 砥砺前行,永远奋斗
相似廓线法在星载雷达陆面衰减订正中的应用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例的教学探究
诗学事象研究综论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RegCM4的长江流域降水预报效果分析
钝性外力作用致四肢长骨干骨折99例分析
地理事象运动与分布的教学把握
WRF模式对西南地区干旱事件的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