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霞
乡土教育资源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乡土教育资源可以帮助幼儿提升对自然的感知能力。在乡村地区,自然环境更为丰富多样,有很多丰富的自然景观,还包含地区民俗文化等社会性乡土资源。乡土资源与幼儿日常教育活动的有效融合,可使幼儿更直观地了解自然的奥妙,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探索精神和对自然的热爱。另一方面,乡土教育资源还可以解放幼儿的天性,使他们能够更自由地发展。在自然环境与充满人文气息的社会环境下,幼儿可以亲近大自然,以笔者所在地区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为例,该县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乡土教育资源,如别具特色的农耕文化,以黄河湿地为代表的地质景观,特色的甘谷土豆、浆水面等食物,以及以剪纸、皮影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等。这样的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不受约束地自由探索、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天性。此外,鄉土教育资源还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三观。乡村地方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具有独特的特点,通过接触和了解这些乡土文化,幼儿可以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应合理利用乡土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教育内容。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乡土教育资源,设计具有乡土特色的活动和教学内容。
1 乡土教育资源概述
在幼儿园教育中,乡土教育资源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首先,乡土教育资源能够让幼儿深入了解和感知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幼儿可以增强对地方特色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其次,乡土教育资源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民俗习惯和传统文化方面,可以组织幼儿参观当地的庙会、民俗活动,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和意义。通过幼儿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地方民俗文化来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与他人合作参与乡土教育资源的探索和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1.1 拓展幼儿教育内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紧密配合,做好幼小衔接,整合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幼儿全面发展塑造良好环境。乡土教育资源对于地处农村的幼儿园来说,是弥补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的重要依托。对幼儿来说,乡土教育资源是幼儿成长路上宝贵的财富。不同地区拥有各自丰富的乡土资源,乡土资源充实且表现出明显差异化。幼儿教师充分挖掘区域乡土教育资源,并将其与幼儿日常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可拓展幼儿日常教育内容,丰富幼儿见闻,发展幼儿综合素养。
1.2 打造特色幼儿教育体系,发展园本课程
现阶段幼儿园课程依托国家有关规定及政策扶持而打造,基于幼儿所处环境及地区教育资源来综合拟定,需要考量幼儿发展实际诉求,兼顾家长、教师、社区、幼儿等多方主体。自从教育部下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后,国内大部分地区幼儿园课程向着乡土化发展,乡土教育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乡土教育资源成为现阶段幼儿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由此来看,乡土教育资源对幼儿园教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推动园本课程的创新发展。
1.3 助力幼儿了解家乡文化,激发文化自豪感
幼儿从出生到成长,在家乡度过宝贵时光,受限于自身认知水平,幼儿对家乡的民俗文化、风景名胜等感知不够深刻。幼儿教师需要引入乡土教育资源打造优质幼儿日常教育活动,为幼儿创设生活情境,开展多样化教学与实践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亲身实践感知家乡文化。教师还可举办乡土教育教学类活动,与日常教学内容紧密衔接,在帮助幼儿增长见闻的同时,促进幼儿对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
2 运用乡土教育资源开展幼儿教育的路径
2.1 融入乡土元素
利用乡土教育资源进行幼儿活动环境设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土教育资源丰富多样,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与当地的文化、风俗紧密联系起来。幼儿可以更加主动地融入环境中进行探究和体验,在思考中获得知识,培养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教师在进行幼儿教育时,需要注重课程与环境的融合,创设“乡土化”的学习环境。为幼儿营造一种乡土感,让他们更容易融入学习氛围。教师应结合当地的乡土特色,以笔者所在幼儿园为例,可结合甘谷县的特色彩陶文化、红色文化等,塑造出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氛围。在活动环境的设置中,教师可提供具有乡土特点的材料,如高粱秆、木头、沙子、刨花等。这些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学习。通过与这些具有乡土特色的材料互动,幼儿能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家乡文化,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2.2 结合乡土资源设计活动主题
教师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时,应充分结合当地的乡土特点进行主题活动的策划和设计。通过利用多样化的场地和实物资源,如甘谷浆水面、剪纸、皮影、红军长征纪念馆等,与幼儿园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举办各种创新主题活动,开拓幼儿眼界,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并对乡土文化形成更深刻的认知。如浆水面体验活动,教师为幼儿介绍浆水面,让幼儿了解其历史和制作过程,幼儿可以动手参与,体验制作的乐趣;提供剪纸纸张、剪子和模板,引导幼儿根据模板进行剪纸创作。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个性化创作,展示他们的剪纸作品;组织幼儿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红军在甘谷县的重要地位。在参观过程中,教师积极与幼儿互动,善用乡土红色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参观后,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简单的绘画或手工艺活动,表达对红军的敬意。
2.3 依据乡土资源设计主题区域
教师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应灵活组合教育内容,设计具有特点的区域背景,充分结合乡土教育资源。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民间艺术等元素,丰富幼儿艺术课程内容,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设计主题区域环境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合理布局。例如,设置自然、动植物、地理、民俗等方面的展示和活动区域,让幼儿在各个区域中感受当地的乡土特色。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动手动脑,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各种活动。如自然探索区、历史文化区、民间艺术区、传统节日区、地方特色区等,打造各种别样的主题区域,将幼儿一日教育活动同这些主题区域紧密结合,丰富幼儿教育活动内容。以自然探索区为例,可将其命名为“家乡的春天”,对该区域进行主题环境设计,旨在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春天景色、植物生长和家乡特色。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和教学安排,教师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自然环境的关注。在该区域的设计中,教师带领幼儿共同设计一个自然角,利用植物、花卉、昆虫、模型等道具,模拟出家乡春天的自然景观。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还可以安排幼儿到户外活动感受家乡的春天,观察植物、动物等,并收集素材,用于自然角的布置,亲身体验春天的美丽,促进幼儿从小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3 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的策略
3.1 深度挖掘乡土教育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
乡土资源包括丰富的内容和生活实际,如自然环境、民间文化、地方传统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探知兴趣和认知水平,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大自然环境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季节变化带幼儿感受自然环境,如春天的花开、夏天的绿意、秋天的丰收、冬天的雪景等。在这些活动中,幼儿能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魅力,观察生态系统的运行,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变化。这既有助于促进幼儿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融合,也能激发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常规地方乡土资源蕴含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包括建筑风格、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文化元素,贯穿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
以甘谷县乡土教育资源为例,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乡土教育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在幼儿园的教室或活动区域,设立一个彩陶文化主题墙面,展示彩陶的历史、技艺、样式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图片、文字、模型等形式,使幼儿能够直观地了解彩陶文化。组织幼儿参加彩陶制作体验活动,邀请当地的彩陶艺人或老师亲自指导,教授幼儿制作彩陶的基本技巧,让幼儿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彩陶作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等。
3.2 活用乡土教育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乡土资源不仅包括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还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教师应整合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将乡土文化资源引入日常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感悟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并通过这些乡土教育资源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或者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其次,教师可以挖掘当地的民间艺术、民间传说、传统节庆等民族文化资源,整合成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
以甘谷县拥有的乡土教育资源为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在手工课或者户外活动课上选择一个或者多个本土教育资源,围绕这些乡土教育资源对幼儿开展日常教育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提升教育效果。如在手工课上教师可以甘谷县特色剪纸为切入点,活动目标为培养幼儿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教师向幼儿介绍甘谷县特色剪纸的背景和历史,并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实物,激发幼儿的兴趣;与幼儿一起观察剪纸的特点,如线条、图案、颜色等。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些简单的甘谷县特色剪纸样板或模板,解释剪纸的基本技巧和步骤,引导幼儿学习如何使用剪刀剪出不同形状的图案。在实践环节,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剪纸工具和彩色纸张,并提供甘谷县特色剪纸的模板或样板供幼儿选择,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每个小组完成剪纸作品后,教师组织幼儿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可以给予幼儿一些贴纸或小奖品作为激励,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和尝试剪纸艺术。
3.3 引入乡土教育资源,拓展课内外教学内容
乡土教育资源是地方特色文化、历史、自然等方面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善用乡土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幼儿园教育,可用于拓展课内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乡土教育资源丰富、趣味性十足,相比课内教材更贴近幼儿生活。通过引入这些资源,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同样以手工课为例,教师可引入甘谷皮影作为拓展教学资源,既能丰富幼儿手工课教学内容,又能引导幼儿动手实践来亲身体验乡土特色。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一个有趣和引人入胜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艺术鉴赏能力以及剧本创作和表演的技巧。以下是一个基于甘谷县特色皮影戏的日常教学活动的设计,活动名称为“从影子中学艺术:甘谷皮影戏体验”。教师通过视频或者实物展示向幼儿介绍皮影戏的历史和甘谷县皮影戏的特色,展示一些基本的皮影戏表演技巧,比如操纵皮影人物、调整光源等。在实践环节,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组学生选择一个中国传统故事或者他们自己创作的故事,然后根据故事内容设计和制作皮影戏的角色和场景。最后要求每组学生用他们制作的皮影人物和场景,表演他们选择的故事。
3.4 拓展幼儿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层次
利用乡土教育资源,改变一成不变的幼儿教育形式,可以让幼儿在充满趣味性和地方特色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教师应注重激发幼儿参与日常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成为这些教育活动的主角,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基于甘肃甘谷乡土教育资源,可有效拓展幼儿教育形式,如举办主题活动,根据甘谷的乡土文化特点,教师可以组织一系列主题活动,依托甘谷红军长征纪念馆及对应的革命故事,在建军节前后开展红色文化周活动。
教师讲述简化的红军长征故事,让孩子们了解这段历史。故事的内容要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语言表述要生动有趣。在园内组织“小红军的长征”细化活动,设计小游戏,模拟长征过程中的一些环节,比如翻雪山、过草地,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困难,培养他们的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持续为学生灌输与甘谷县红军长征纪念馆相关的史实,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教师在手工课上指导孩子们制作红星帽子、红领巾等具有红军元素的手工艺品,让孩子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红军的印象;学唱一些红军歌曲,比如《红星闪闪》《我是一个红军战士》,通过歌曲表达对红军的敬仰和怀念。
3.5 巧妙设计材料,打造特色园本课程
相比室内活动,幼儿更喜欢各种户外自主游戏。乡土资源可以为幼儿的户外活动提供丰富的游戏素材,将乡土资源作为游戏素材应用于幼儿户外自主游戏中,既丰富幼儿游戏的形式,又能够使他们更快地进入游戏状态。教师可充分利用甘谷乡土教育资源,为幼儿巧妙设计材料,打造特色园本课程。
如教师可利用甘谷社火,打造名为“甘谷社火:欢乐的民间艺术之旅”的特色园本课程。第一周教师主要通过故事引导、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等方式,向幼儿介绍甘谷社火,使幼儿直观地感受社火的欢乐气氛和丰富多样的形式。在接下来的四周时间内,教师带着幼儿学习社火的各种形式。第一,学舞龙灯。制作简易的龙灯模型,教幼儿舞龙的基本步伐,培养他们的节奏感。第二,学踩高跷。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体验踩高跷的乐趣,提高他们的平衡能力。第三,学跑旱船。组织幼儿模拟跑旱船的活动,让他们在合作中体验集体的力量。第四,学扭秧歌。学习简单的秧歌舞步,让幼儿在跳舞中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这个课程结合了甘谷民间艺术的元素和幼儿园的教学需求,让幼儿在参与和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4 结语
将乡土教育资源融入幼儿日常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同时传承地方文化,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师需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创设地方特色的学习环境、开展实地考察和社区合作等方式,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和了解乡土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幼儿提供一个全面、有趣、贴近生活的教育体验,为幼儿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乡土教育资源在农村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1270。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三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