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波 李植善
当前,扩大内需尤其是提振消费任务艰巨。新冠疫情影响逐步消退,为吸引利用全球消费资源、推动国际消费与国内消费相融互促创造了条件。加快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助于为拓展消费空间、拉动经济增长打开新的突破口。其中,机场作为联通全球的门户和重要的交通组织节点,在支撑国际消费中心建设上应发挥更大作用。
一、国际航空枢纽机场在吸引带动国际消费方面的作用有待深入挖掘
(一)疫情影响消退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亟待推进
2019年,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用5年左右时间培育建设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21年,国务院批准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大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此外,深圳、杭州、武汉、南京、济南、青岛、大连、宁波、厦门等城市也积极争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先后出台了专项政策或规划。过去三年,疫情对吸引利用全球消费资源造成了巨大阻碍,2022年全国出入境人次不及2019年的1/5,国际旅行和消费需求的显著下降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进程造成显著影响。随着疫情防控策略调整,跨境人员交往加快恢复,亟待加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并推进创建一批新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注入更多动力。
(二)国际机场是支撑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必要条件,亟须从更高维度发力
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环境,需要构建形成保障有力、功能强大的综合交通体系。《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总体方案》提出,建立完善面向全球、四通八达、抵离便捷、接驳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其中,机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传统交通“连通”基础上,从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深化融合的维度看,我国机场在“畅通”“融通”上做的文章不够到位,以更优质的运输供给牵引创造、引导释放消费需求的作用体现相对不足。一方面,机场传统商业零售对消费的带动偏弱。疫情前,北京、上海、广州机场平均每名旅客的商业零售消费贡献仅为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大型国际机场的1/3左右。另一方面,更反映在缺少覆盖旅行消费全链条的系统策划,包括如何高效获取国际旅客资源、以人的体验为核心精准串联区域消费资源、依托交通枢纽功能在周边培育发展消费型经济等。当前,我国主要机场亟需发挥好吸引带动国际消费的“桥头堡”“策源地”“增长极”等多重功能,切实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释放更多消费需求。
二、加强国际机场支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高效获取国际消费客源
我国很多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具备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潜力。目前,须着力提升国际客源获取能力,奠定规模化的消费需求基础。随着民航业发展至今,空域、土地等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乃至饱和。这些城市的机场需要充分考虑定位及分工差异,既兼顾区域机场协同发展,又要更加高效地提升国际市场联通水平。一方面,把握城市自身经济发展特点,精准开拓市场需求旺盛的国际航线。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其他主要国际航空枢纽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航线和运输组织联系,形成对客源的合作获取、分流延伸。
(二)精准串联区域消费资源
机场是串联空侧与陆侧交通的组织节点。其中,对陆侧的辐射主要体现在旅客集疏运以及提供城市航站楼的服务功能。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对于机场交通线路和城市航站楼的布局主要从交通维度考虑,致力于实现集约高效的运输组织。若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需要,应当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提升布局思路,强化对城市主要消费资源的串连。通过交通线路和节点加强布局新的消费资源,主动牵引创造消费需求,吸引客流集聚,为重新形成集约化的运输组织创造条件。
(三)精细提升人的旅行体验
旅客在从航空旅行、城市交通到进行消费活动的链条上存在很多“痛点”,通常体现在出行信息、消费信息、票务、行李、退税等多个常见环节。高水平的服务体验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内涵,宜聚焦这些“痛点”,以机场为核心节点延伸服务链条,提升个性化旅行和消费体验。一方面,借助我国很多城市探索发展“出行即服务”模式契机,推动航空、城市交通、消费服务共同接入“出行即服务”系统平台,营造通畅、便捷的全过程体验,同时加强机场口岸与城市商圈围绕退税的业务协作。另一方面,着力释放旅客在下机后、乘机前等环节,受行李存放等运输“痛点”影响而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包括提供个性化的行李服务以及优化城市航站楼发展模式,推动从“行李直挂”到“行李门到门”的升级,以方便旅客就近寄放行李,从而开展消费活动。
(四)全面增强机场消费承载力
机场作为多种交通方式齐备的大型枢纽,具有发展成为消费承载地的优越条件。目前,很多城市都在打造依托空铁联运枢纽的大型商业综合体,以及在更大维度培育具有消费服务功能的空港新城、空港小镇。一方面,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消费条件,拓展依托机场口岸的免税消费场所和服务模式,提升对进出港旅客的消费吸引力。另一方面,便于充分发挥航空运输联通效率高、辐射范围广的特点,加强机场与主题乐园等本身具有强大消费吸引力、带动力场所的联动布局,主动开发以该类场所为主要旅行目的地、借助航空运输实现快速往返的国际国内消费需求。
三、提升国际机场功能的路径建议
(一)差异化提升国际联通功能和能力
針对国际航空枢纽地位较高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议扩大航权开放,用好第五航权,探索第七航权,持续提升国际中转枢纽功能。针对很多具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意愿,但受机场分工定位约束、自身拓展国际航线困难的城市,建议积极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侧重开辟与城市自身发展特色、人员往来需求高度契合地区的国际航线;优化与国内主要国际航空枢纽,特别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间的航班时刻,推动国际国内航线双向顺畅衔接,加强消费客源相互引流。
(二)推动陆侧交通与消费资源协同布局
大力发展机场至城市主要旅游景区、商圈的消费专线客车服务。引导企业沿客车服务线路布设小型商业节点,在机场与主城区之间培育形成多条具有扩散辐射能力的消费服务带。强化城市航站楼商业、休闲、娱乐等消费功能,打造区域消费微中心。进一步拓展完善城市航站楼布局,推动城市航站楼进驻主要商圈。积极开辟与本地过境免签政策时长相配套的区域旅游交通专线,将消费客源由机场高效延伸扩展至周边城市。
(三)优化以机场为组织节点的旅行消费模式
大力发展并依托“出行即服务”运输组织模式,支持城市交通与航空公司甚至消费服务企业之间开展业务合作,培育“航空+城市交通+消费服务”的高水平组合服务链条,加强信息联通、支付集成。畅通城市主要商圈与机场口岸购物退税便利通道,推动实现离境退税“即买即退”。创新行李服务的商业模式。一是为下机旅客提供一对一的“行李上门”服务产品。二是在城市中心研究布设提供行李寄存托运服务、类似“简化版”城市航站楼、点位密度更高的行李托运点,形成以城市航站楼为枢纽、行李托运点为支点的多层次、网络化布局,为乘机旅客提供便利化的“行李寄出”服务产品。
(四)强化以机场为核心支撑的消费经济布局
在各地航空枢纽经济发展框架下,有序推动集购物、文娱、会展、酒店等各类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商业综合体布局建设。鼓励发展具有旅游、休闲、康养等功能的空港新城、小镇。根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定位,推动机场口岸免税政策创新和免税购物场所布局适配,拓展保税展示与交易、跨境电商线下店等新型业态。锚定中长期主题乐园等具有强大引力的大型IP式消费场所在我国广泛规划布局契机,研究强化与机场的布局协同、功能适配,实现机场对消费场所的主动引流,充分挖掘短周期(如周末)、专访式(即来即走)、具有规模潜力的国内外旅行和消费需求。
(李卫波,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李植善,伦敦大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