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空间释放高质量发展潜力

2023-12-06 17:10:03盛磊任荣荣应晓妮梁城城
中国经贸导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生产率要素

盛磊 任荣荣 应晓妮 梁城城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消失、环境和资源约束加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已成为突破要素投入瓶颈、促进经济长期高质量增长的必然路径。当前,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大提升空间,但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经济承受较大下行压力,客观上要求及时打通梗阻,找准突破口,释放新空间,推动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压力也有空间

(一)从纵向比较来看,经济增速换挡阶段往往伴随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行

一方面,发达国家从经济高增速下台阶后,普遍伴随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明显下降。根据宾州大学数据库(PWT10.0),美国在经济增速较快的1955—1968年,TFP年均增速为1.25%,之后的1969—2019年TFP增速降至0.54%,增速下降54.6%;日本在经济增速较快的1959—1970年,TFP年均增速为3.98%,之后的1971—2019年TFP增速降至0.51%,增速下降87.2%;韩国在经济增速较快的1969—1991年,TFP年均增速为2.53%,之后的1992—2019年TFP增速降至1.28%,增速下降49.5%。另一方面,从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现象及其成因看,随着一国经济发展达到上中等水平,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是普遍现象,与其他国家相比,拉美诸多经济体在劳动和资本投入方面并无明显逊色之处,其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的主要原因是全要素生产率下降。

(二)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一是当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较大差距。根据PWT数据,2019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为118个样本经济体平均值的69.9%,相当于美国的44.2%、法国的49.8%、英国的57.6%、日本的69.7%、韩国的73.2%。二是对比相似发展阶段,我国当前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可比国家。按照购买力平价换算的人均GDP水平,我国2012—2019年的发展阶段大致相当于法国1961—1966年、日本1968—1972年、韩国1987—1991年,上述相似发展阶段,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法国的21.7%、日本的35.4%、韩国的42.7%。

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需抓住关键矛盾

围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制度环境,结合实际,突出问题导向,亟需破解三方面难题。

(一)人力资本提升与人口增速下滑赛跑

在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叠加老龄化情况下,提高劳动供给质量、提升人力资本尤为迫切,但现实中受到多方面掣肘:一是劳动力市场供需脱节。劳动人口技能与产业变革需求脱节,新生代就业预期与劳动岗位条件脱节,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上升通道没有打通。二是劳动力流动性下降。地理上,劳动力迁徙比例下降、距离缩短,外出工作农民工占全部农民工的比例从2010年的63.3%下降至2022年的58.1%,劳动力转移的行业效应和区域效应减弱;社会上,阶层流动性减弱,城乡教育差距拉大,教育投资回报下降,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社会流动性排名中,中国在83个国家中仅名列第45位。三是劳动参与率下降。我国人口总抚养比自2011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通道,2022年总抚养比达到46.6%,其中老年抚养比达到21.8%,劳动人口“两头承压”“一老一小”问题叠加婴幼儿照护配套服务滞后,导致部分劳动力减少、中断或停止工作,近十年我国劳动参与率下降近2个百分点。

(二)技术“卡脖子”难题与“鲍莫尔”效应并存

中美博弈背景下,科技竞争、产业竞争呈现新特点,需要新举措,但实践中还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一方面,我国创新资源配置还不适应原创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与创新活动适配度较高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水平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转化及利益分配机制激励不足;跨区域技术梯度转移与合作成效不明显。另一方面,“鲍莫尔”效应制约劳动生产率提升。近年我国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降低,农民工中在制造业就业的占比从2008年的37.2%降至2022年的27.4%。劳动力较快从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向生产率较低的服务业等部门转移,即“鲍莫尔”效应,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行业结构效应逐渐降低。

(三)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高效配置的堵点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世界形势深刻变化,我国后发优势减弱,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还面临诸多梗阻:从要素流动看,城乡间、区域间、不同城市圈层间要素流动仍存在较强壁垒,产业梯度转移和结构重组机制不畅;从制度成本看,各地各部门法规、政策、标准协同性不足,制约了整体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从竞争中性原则看,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待遇存在较明显差距,民营、外资企业观望情绪较重,近年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持续下降,从2015年最高点65.4%下降到2022年的54.2%。

三、对策建议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既要着力提升人力资本、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体制改革,也要不断引入新变量,发挥新优势,开辟有利于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和大国条件的有效路径。

(一)打好人力资本“赋能+减负”组合拳

一是做好教育赋能。深入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和技能提升行动,持续推动政校企研合作建立产业生态全链条职业教育、培训、就业平台,破解劳动力供需匹配结构性难题;借鉴德国、日本经验,建立高水准职业大学,创建顶级应用技术大学,打通中职教育到高等教育通道。二是发挥人力资本集聚效应。畅通劳动力转移通道,完善有关户籍制度、公共服务、用人制度、档案服务、跨地医疗结算、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等配套政策;提高都市圈、城市群集聚劳动人口,接纳落户家庭能力,推广城市落户资格互认,开展保障性住房资格互认。三是减轻劳动人口负担。加大“托老托幼”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生育假、育儿津贴、弹性工作制等措施,切实降低家庭育儿成本,开发老年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参与率。

(二)推动核心技术攻关与传统产业升级同步走

一是多措并举激励原始创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综合运用财税优惠、制订行业标准、政府引导基金等政策工具,引导企业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二是促进要素资源向高效率部门集聚。加大对企业技改支持,进一步加大有关信贷、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吸引力;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弥补我国服务业结构性短板,提高服务业整体效益;继续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城市资本下乡和农业工业化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提升农业经济价值。

(三)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优势

一是面向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生产要素、物流、信息、供需端等各种软硬件条件优势,推动从“大市场”到“强市场”建设,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激发市场主体投资活力。深化投融资领域改革,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强化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促进普惠小微贷款“量增面扩”;健全依法依规自主决策的企业投资管理体系,完善企业投资管理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三是坚持竞争中性原则,深入推动市场化改革,进一步破除隐形门槛,从要素获取、市场准入、经营运营、政府采购与招标等方面构建竞争中性规则体系,开展社会主义竞争中性政策试点示范。

(四)释放数字经济新红利

一是激发数据要素潜能。健全数据要素市场化机制,完善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培育市场主体,探索建立多样化数据开发利用机制;提升数字经济治理水平,以数据流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高效贯通,推动数据技术产品、应用范式、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协同创新,利用数据资源推动研发、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全价值链协同。二是发挥数字化赋能作用。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对冲劳动力成本上升,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的盈利水平,形成新增长点和增长极。三是降低算力成本。发挥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和“东数西算”工程建设优势,推动数据中心、云計算、边缘计算与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结合,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效率、低成本算力供给体系,在全球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占据主动。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所)

猜你喜欢
生产率要素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决策(2022年7期)2022-08-04 09:24:20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当代水产(2020年4期)2020-06-16 03:23:30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跟踪导练(三)4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22
全要素生产率:写入“十三五”规划的新概念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26
也谈做人的要素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6
固定成本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