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珊 李邦勤
切实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创新资源自由流动,让区域内创新能力基础较弱的区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共享创新成果,帮助其“借力”实现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优化升级是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目标任务之一。安庆市作为皖江八市之一,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就在人才交流、创新资源交互、产业合作等方面与沪苏浙相关城市和地区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合作联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安庆与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合作潜力进一步挖掘,围绕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这一区域工程不断发力,成效明显,但同时仍然存在一些短板问题,需要创新思路,着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全局需要,扎实搭建科技创新协作平台,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人才、企业、科研单位等主体作用,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协同能力。
一、安庆市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与成效
(一)政府层面持续发挥引导作用
一是高度重视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为了让这项工作顺利推进,在全市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组织了几十次赴长三角地区先发展城市交流学习活动,并召开以“安庆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为主题的座谈会、研讨会,布置科研课题等。
二是坚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在创新协作机制、创新协作平台搭建、创新协作模式等方面做出新的尝试和探索。比如优化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引导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安庆市流动;为企业和高校院所搭桥牵线,建设服务地方首位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产业技术平台等。
三是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安庆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政策。比如与发达地区城市建立对口合作关系、与沪苏浙园区签订共建协议、与浙大等高校共建研究院、设立基金鼓励企业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联合攻关项目等。
(二)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科技创新区域一体化的局面
创新资源共享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居民、企业、高校等高度认同“长三角人”这一身份定位。企业在考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的获取、产业的配套、市场的开拓等问题时不再局限于本市本省,而是立足于长三角区域进行统筹考量。比如在创新城市建立创新飞地,突破以引进创新资源为代表的传统资源使用方式,安庆市下辖的怀宁县和迎江区分别在上海松江、浙江杭州建设了怀宁(松江)科研中心、迎江(杭州)飞地孵化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积极参加组织长三角地区的学术交流会、研讨会、论坛,科研交流趋于常态化。
(三)初步形成了创新链产业链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一是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协同技术攻关。安庆市创孚科技公司“表面改性材料创伤愈合系统的凝血弹力研究”等4个项目获安徽省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立项,国汽朴津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的“移动机器人研发项目”获国家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立项。
二是搭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创新平台服务布局未来产业。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安庆长三角未来产业研究院,已建成生态环保、工业智能、实施农业等5个科研平台并完成首批科研项目立项,17个“揭榜挂帅”项目由研究院牵头实施。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推进合肥工业大学安庆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研究院建设,引进学校高端智力资源攻关,目前已立项实施4个合作项目。
三是积极融合长三角产业链推动现有产业体系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电动汽车等产业自觉融入长三角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其中安庆的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配套企业也纷纷申请加入了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有力地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升级和进步。统计数据显示,2019至2021年,安庆市的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增長率分别为10.9%、16.3%、3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5%、30.1%、21.6%,增幅位居安徽省前列。
二、安庆市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存在的短板问题
(一)创新资源共享难度大
“坚持成果共享”是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原则之一,也是帮助长三角创新能力不足的欠发达地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安庆市获取长三角的创新资源难度依然较大,主要表现为吸聚创新资源难度大和购买技术等创新资源时不能享受部分优惠政策。吸聚创新资源难度大主要原因在于依托条件不足,安庆市主要支柱产业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高校院所数量较少且研究条件较差,人才无处落脚。营商环境欠佳是吸聚创新资源难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相比,安庆市的行政审批事项仍然较多,行政审批效率还有待提高,行政管理机构服务企业的理念、能力、质量与沪苏浙依然存在明显差距。
安庆市通过技术市场购买技术等创新资源时不能享受优惠政策,比如“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创新券政策尚未在安庆市实行,安庆市的企业在该平台上购买相关创新服务和资源时不能享受创新券这一优惠政策,所以较之享受优惠政策的城市来说,安庆市获取创新资源的成本更高。
(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参与度低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明确要求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要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开展重大项目攻关。长三角地区的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结合自己所处行业和研究领域,积极开展科研攻关。而安庆本土的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还未独立参与其中任何一项科研攻关项目。若安庆市长期不能参与相关科研攻关项目,既不利于安庆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又不利于安庆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三)区域产业技术创新协作成果不多
安庆市与长三角地区的区域产业创新协作主要是通过与长三角地区的科研院所共建的产业创新联合体实现。如浙江大学安庆未来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安庆汽车和装备制造研究院等,旨在帮助首位产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但这种科研协作缺乏一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目标考核机制,导致产业创新联合体存在开工不足、形式大于内容、科研成果少的问题。
(四)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推进缓慢
从发达城市的创新实践来看,企业、科研院所、政府以及其他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能够有效破解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难题,也是地方建设创新链的基础环节。安庆市也在积极推动此项工作,但进展缓慢,目前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产学研创新平台。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一是企业创新主体发挥的主动性不够,2021年安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1.06%,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在全省乃至长三角区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二是科研院所参与产学研的深度广度不足,因缺乏相应的激励制度,科研人员很难长期扎根企业从事有针对性的研究;三是其他创新主体不能有效协同,比如相关中小企业对参与科研创新意愿和动力不强,社会服务机构不能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提供相应的创新服务。
三、安庆加快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对策建议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并不是固定的机构,而是基于相同的科研目标而形成的科研合作联系网络,它的“入场券”是具备参与建设的科研能力,所以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首先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夯实参与共同体建设的科研创新基础。
(一)创新引才思路,优化营商环境,引导创新资源“向下”流动,实现资源真正共享
一是以“不求所有,只求所用;不求常在,只求常来”的理念共享人才资源。一方面,鼓励本地企业将研发中心、孵化机构等设立在发达城市或地区,以便更好利用发达地区人才、装置、实验室等创新资源;另一方面,以项目研发为依托,以市校合作为纽带,通过兼职挂职方式聘请长三角地区人才利用闲暇时间帮助本地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从而与本地企业建立良好的科研联系。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和项目带着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安庆流动。随企业或项目而来的人才和技术规模更大,也更为稳定,所以优化营商环境,让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安庆市同样是共享创新资源的路径。首先,登高对接长三角,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安庆市朝着长三角发达地区看齐,补齐短板,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登高对接;其次,打造既满足企业需求,又符合产业发展规律,且体现地方特色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对本地更有归属感。
(二)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参与长三角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打牢技术基础
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两个关键主体的培育,不断提升本市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是一个地区自主创新、持续创新的骨干力量,培育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是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任务。通过规划计划,辅之一定财政、税收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让传统产业逐步转向高新产业;对于处在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要切实为企业纾难解困,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大“双招双引”力度,不断引入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術企业。
二是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和中端,地基打得牢,方向找得准,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科技才能真正的转化为生产力。首先,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事物工作,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中;其次,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稳步增加对这两类研究的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通过设立基金项目的方式对其投入;再次,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科研设施,提供更广阔的科研平台,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最后,优化完善项目评价、人才评价等评价制度,用良好的制度保障高质量的科研产出。
三是培育科技中介机构,丰富技术市场交易主体。科技中介机构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能够很好链接科研院所和企业,将高校的先进技术及时推荐给企业,同时把企业所急需的技术及时反映给高校和科研院所,以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作为研究导向,实现技术与市场有效匹配。
(三)实行区域产业创新协作平台升级行动,提升产业创新协作效率,推动产业不断优化升级
一是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让开发区、科研机构、企业等相关创新主体认识到区域产业创新协作平台升级行动的必要性,积极配合这一行动计划。
二是改进平台运营模式。借鉴发达国家做法,根据产业类别采取不同的运营方式。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采取由政府主导的政府研究机构形式,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的人才、高校院所资源提升科研能力;服装加工、机械装备等传统产业采取政府社会资本合作研究计划(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主导)和技术联盟(企业主导)形式,引导乡贤反哺、鼓励乡贤回归,支持杰出乡贤企业家在家乡投资建设政府社会资本合作研究计划和技术联盟。
三是加强平台管理。由市科技局制定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研发平台职责,对建立和运行进行全面规范,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确保首位产业共性研发平台有成果、有成效。
四是通过培养和引进,建设一支熟悉共性研发平台运作、创新链建设与运作、产学研合作、产投创投金融工具应用、科技创新企业(从项目创意、立项、研发计划实施、专利申请、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人才培养、投融资与企业上市)等一条龙服务的高水平专业团队。
(四)突出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设协同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一是强化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的主导地位。鼓励地方领军企业和骨干企业增强创新内生动力,支持帮助领军企业创建省级以上产业创新中心,支持企业参与长三角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引导骨干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和研发人才培养力度,发挥好领军企业和骨干企业在创新链建设中主心骨作用。企业家对创新的态度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加强对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培养。
二是帮助中小企业发挥好其在创新中的独特优势。科技型中小企业富有创新活力,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领域更有独特优势,但其承受创新风险能力较弱,地方政府要在成本、融资、市场壁垒、订单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帮扶政策,让其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成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更好发挥创新优势。
三是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联合体。企业发挥牵头主导作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挥好支撑协同作用。围绕具体科研、技术攻关项目开展科研合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做好理论支撑,用基础研发带动技术突破,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孙珊,中共安庆市委党校。李邦勤,安庆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