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烨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与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与文化传承价值,其诞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凝结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鉴赏古诗文,挖掘古诗文中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化知识。此外,通过剖析古诗文中的情感和价值理念,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材中的人文之美与文化之美,促进德育的渗透。教师要挖掘古诗文中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全方位落实文化与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德育是一种基于学生的情感表现特点,对学生在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教学方法。在实施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道德规则的讲解、对历史文化的解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实现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本文探讨了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以期提供参考。
一、换位思考中落实德育
教师要将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教育引导,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文中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为了增强德育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加强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与思想教育,使其领略古诗文中的精神内涵,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具体来说,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与教材展开交互的全新学习环境,明确教材中的核心教学任务与语言能力培养要求,全面优化教学环节,结合古诗文中的美好品质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并让他们交流讨论:假如你是司马光,和你一起玩的小朋友掉进了水缸里,你会怎么做?司马光在紧急情况下,直接做出了最为正确的选择,虽然主人家可能会责怪砸坏缸的行为,但救人更为重要。通过换位思考,学生能感受到司马光的果断、勇敢等美好品质。同时,在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观点时,对于学生做出的正确道德选择,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认可,帮助学生理解对错、是非的基本概念,促进古诗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
二、自我反思中推动德育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也无法真正让学生理解古诗文中的道德观念。教师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文化引导,能够增强小学语文德育活动的实效性。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助力学生实现自我修正、健康成长。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自身行为、道德品质进行反思,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教师可以对这一故事进行解读:王戎看见路边的李子树上长满了李子却无人摘取,得出了“这是苦李子”的结论,这是对生活知识的化用。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并告诉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学会观察,善于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基于道德视角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文章中小朋友摘的李子是“无主之物”,在生活中,当面对这样的无主之物时,应该如何处理它们?在设计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如果是无人认领的无主之物,应该交给家长或教师进行处理;如果是有主之物,要在取得主人的同意之后才能使用,拒绝不问自取的不良行为。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古诗文中的经典事例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思考,帮助学生修正错误认知,优化德育模式,更好助力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审美创造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古诗文素材当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美学元素,教师挖掘古诗文素材当中的审美素材,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独特美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促使学生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进行语文学习。在落实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审美教学与德育之间的交互问题,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降低对德育活动的抵触情绪。教师善于挖掘文字之美,解读情感之美,为学生选择直观的学习对象,可以帮助學生深度掌握语文知识,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这首古诗的教学为例。这首古诗对仗工整,倾注了作者陆游满腔的愤慨,传达出其临终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语言之美,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示儿》,并向学生讲解、剖析这首诗:在弥留之际,作者陆游意识到万事皆空,唯一的悲哀是不能见到天下大统,他对自己的儿孙留下遗愿,告诉他们若是以后天下统一不要忘了在他的忌辰告知他。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古诗的创作背景,围绕着其中的爱国情感开展德育: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作者陆游真正实现了“生命不息,爱国不止”,从年轻时的从政到晚年的文学创作,他对于国家统一的追求始终不曾松懈。最后,在解读文学作品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新时期下,我们又应该如何爱国?”这一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美育、德育的双重方向协同发力,挖掘美育资源,融合德育要素,促进小学语文课堂中德育工作的落实。
四、课堂交流中完善德育
在实施教学活动的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互动、交流的机会,提供全新的交流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互相分享对古诗文作品的独特认识,建立更为完善的德育体系,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度落实“和而不同”的教育思想,允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动、表达,让学生在分享观点、学习经验的同时交流自身的情感认知和价值取向,从而带动德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分别结合教材中的生字词知识与核心情感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落实全方位的德育。首先,教师可以先对文言文中的基础知识进行解读,讲解“鬻”“或”“誉”等字的意思,引导学生分析自相矛盾这一成语的含义,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其次,教师要从这一故事出发开展德育,让学生意识到,售卖兵器的人之所以自相矛盾,是因为他不断夸耀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说辞中有故意夸大、言过其实的部分,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谦虚、诚实的人,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在语文课堂中,古诗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材料,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将产生不同的感想。教师要结合古诗文的创作特点实施教学,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想,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和德育渗透效果。
五、文化延伸中优化德育
为了更好地落实德育,教师要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德育的深度落实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开展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与文化之间的积极互动,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文化品格、价值追求等,为学生打造更有深度的德育课堂。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翻译原文,可能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虽然俞伯牙与钟子期是知音,但钟子期已经离世,俞伯牙的音乐可能还有其他人欣赏,“破琴绝弦”的行为是不理智的。针对这种观点,教师可以围绕知音文化进行拓展延伸,向学生介绍历史上其他惺惺相惜的知音的故事,如韩信被汉王刘邦轻视,萧何不顾昼夜苦苦追寻,最终成就韩信的功名;管仲身陷牢狱,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力荐,使管仲被任用,得以出人头地。结合这些案例,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佳音易得而知己难求,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肯定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需求,对于个体来说,情感上的认同可能比物质上的奖励更加重要。接着,教师还可以进行课外延伸,以曲高和寡的故事为背景,解读《伯牙鼓琴》中的知音文化。当城中戏班子唱《下里》《巴人》等曲子时,有数万人跟着合唱;而当改唱《阳春》《白雪》时,能够跟着合唱的不过寥寥数人。俞伯牙的音乐造诣登峰造极,能够理解他的人已是世间少有,也正因如此,俞伯牙会对钟子期的离世感到万分惋惜。在德育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挖掘课文中的深刻内涵,帮助学生理解知音文化,从而更加珍惜友情。
结语
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实施德育,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美德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其道德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要不断挖掘古诗文中的德育元素,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小学生的道德引导,以增强德育效果。
(作者单位:泰国格乐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