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亮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多次提到要重视心理健康工作,2022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上这些都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因此,如何提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笔者根据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结合实际工作体会,提出相应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侧重于学科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太理想,尤其是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10.8%为轻度抑郁风险群体,4.0%为重度抑郁风险群体。另外,有研究通过多项调查数据表明,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心理健康状况的“谷底”。还有研究显示,高中阶段学生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其中重度抑郁风险的检出率更是高达10.9%~12.6%。纵观目前的研究成果,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心理健康问题表现集中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绝大多数与学习、人际关系有关。部分学生有过考试失败或不理想的经历,这对他们的信心和情绪影响较大。部分高中生虽然考试成绩不理想,但他们依然很努力,在这种不断努力和反复失败下,他们经常处于矛盾、痛苦和失落当中,极易产生抑郁、焦虑、强迫等异常心理倾向。在人际关系方面,部分高中生自控能力不强,缺乏交往技巧,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部分高中生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的问题,在交往中容易出现紧张不安和自卑感,导致人际状况不佳。高中生的人际关系紧张也可能使其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
(二)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年级差异
研究表明,高一年级和高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均不如高二年级的学生。高一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学习压力增加,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变化,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也和初中有较大差异,甚至部分在初中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成绩下降,这些都会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而高二学生已基本适应了高中生活,也接受了自己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此高二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的阶段。到了高三,学生虽已适应高中生活,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能采用较成熟的应对方式,但升学压力增加,因此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稍有不佳。
此外,各个年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也各不相同。高一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环境不适应;高二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难以解决情感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学习困难问题;高三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升学压力引起的一系列应激反应,如考试焦虑紧张。
二、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高中阶段基本普及了心理健康教育,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单一化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人员单一。主要表现在部分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工作,与其他教师、家长无关。因此,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落到心理教师身上,使得教育效果不理想。
二是教育形式单一。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课程化。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学科教育,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但并未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只有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还会以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掌握心理知识的程度,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变成心理知识传授课。这不仅无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应该来自学生的生活环境、实际需求和他们所面临的问题,而不是来源于系统化、理论化的心理学课本。单一化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医学化,部分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咨询治疗,把教育对象局限在个别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身上。其实,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疏导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增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策略
(一)正确看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心理问题严重的高中生比例是4%左右。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暂时的,如果干预及疏导及时,他们的心理问题会消除。但如果这些暂时性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关注,长时间存在的话,就会成为真正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看待高中生心理健康时,应该避免简单把学生心理分成健康和不健康两种状态,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为学生疏导。同时,教师要避免随便对学生扣上有心理问题的“帽子”。
(二)正确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在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普遍采用的是观察法和测量法。测量法比较客观科学,但其应用有较强的专业性,一般教师极少用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判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观察为主,这就容易出现主观性强、重感性经验轻科学判断的情况。其突出表现在:一是重视外显性表现,忽视内隐性表现,如重视学生逃学、打架、人际冷漠等行为问题,忽视学生的抑郁、自卑、焦虑等内在问题;二是混淆纪律性要求和心理健康标准,部分教师会把违反纪律的学生判断为心理不健康,较少从心理健康层面判断学生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重视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创建“全员参与,面向全体”的教育模式
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够完善,使得部分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要想真正地让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要创建“全员参与,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首先,提高教师和家长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笔者认为,目前高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程度是远远不够的,难以正确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家长来说,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就更少了。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都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只有提高教师和家长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次,增进教师和家长对高中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高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教师和家长如果主观地看待学生的行为,往往会得出错误或片面的看法,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增进对高中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要正确看待他们、理解他们,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教师应该提高自身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刚出现时,教师应正确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高中教师一般会从教育经验出发,忽视了心理危机干预。因此,教师要适当阅读有关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个案分析,掌握心理咨询的原则和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
总而言之,教师要创建“全员参与,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让家长参与心理培训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另外,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发现学生心理变化的能力,以便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四)采用多种教育途径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实施对象是全体高中生。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育途径,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具体教育途径如下。
第一,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由专业心理教师为个别学生、家长提供咨询服务。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设立咨询热线、咨询信箱、咨询邮箱等。
第二,教师可以开展必要的心理测验,建立学生档案,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进而为个别辅导和教育教学提供依据。
第三,教师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学生的活动体验为主,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适应教育、挫折教育、青春期教育、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技巧训练、创新能力训练等多方面的辅导。在课外,教师可以开展团体辅导活动,由学生自由选择组成多种小团体,由教师利用团体辅导技巧进行辅导。
第四,教师可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如开展讲座、利用广播进行宣传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
第五,教师可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教师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自觉学习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意识地挖掘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结语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经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亟待改善。心理健康教育高效开展能够极大程度地改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進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增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作者单位:揭阳第一中学)